图为:"争流冲浪".珐翠釉堆捏雕.刘超鸿(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付教授.)
业内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收藏艺术品,北京人是长线投资,上海人是短线投资,浙江人是风险性投资,而苏州人是稳健性投资。然而,自古就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称的苏州,却在艺术品市场的发展与北京、上海、杭州等地有差距。这使我们不得不对苏州的艺术品市场作一番调查与思考。
艺术品市场冷清
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发达的经济是艺术品市场形成的两个基本条件。而苏州具备了这样的条件。 古城苏州历经2520多年,文化底蕴深厚。现今,苏州申报批准的“文化遗产”占到江苏省的一半。经济发达,这也是有目共睹的。苏州的人均GDP与上海人均GDP基本持平。然而业内人士总感觉苏州艺术品市场太冷清。不久前,苏州一家当地报纸报道称,与北京、浙江等地的市场相比,苏州的书画艺术市场行情长期处于低位运行状态。另据报道,苏州一场油画拍卖会“低价位的才300元,多数价位在1000元左右”。这些事实表明,苏州艺术品市场呈现出低价位运行、低水平操作、低迷状态的特点。
有业内人士将苏州艺术品市场与杭州、北京和上海的作了一番比较:苏州艺术品市场与杭州相比,可谓一冷一热,可苏州的文化底蕴和经济发达程度不比杭州差,何来这么大的差距?和上海相比,苏州文化底蕴的深厚程度超过上海,人均GDP也不相上下,可艺术品成交量可能只有上海的十分之一;与北京相比,更似有天壤之别。
打破“财不外露”
历史上的苏州人具有精明、细腻的性格特点,也具有“财不外露”的传统思想。这从某种角度讲也制约了艺术品市场的发展。
有业内人士称,就艺术品销售来说,上海不如北京,南京不如上海,苏州不如南京。苏州百姓购买热情甚至都赶不上常州、宜兴。苏州人家里有好东西,不肯轻易示人。但有投资就有风险,过于稳健,往往错失良机,从而影响一部分资金从艺术品市场被转移。
集藏基础缺失
有人曾说苏州人“只长骨头不长肉”。人均GDP虽与上海相同,可人员平均年工资却只有1万多元,是上海的一半。人均GDP与人均可支配收入存在巨大差距,使得经济快速增长难以转化为居民实际收入增长。
苏州公务员群体和外企白领属于中等偏上的收入群体,但其中一部分人为买房和子女教育投入了大量资金。而占人口大多数的一般企业员工年收入为1.5万元至1.8万元左右。这对于艺术品市场来说,缺失了一个强大的集藏基础。毕竟对于普通老百姓和收入不高的工薪阶层来说,每年投入上万元购买书画或其他艺术品是不现实的,他们考虑的是“生活”二字。
收藏市场亟须培育
培育苏州艺术品市场,需承担双重任务:一方面是把中产阶级培育成收藏家或收藏爱好者;另一方面是把有经济实力的企业或企业家培养成固定的收藏投资群体。
在苏州,一个普遍的现象是:有人口袋里有钱,想投资增值,因为不懂,就不敢下手,这制约了一部分人对艺术品的投资。为此,画廊、古玩商店在讲诚信的前提下,需要引导消费者;苏州美术团体和收藏团体也应该多办一点讲座,或一些专业性的鉴赏培训班,扩大自身的功能和活动范围,让更多的人加入收藏队伍。
从严格意义上讲,苏州艺术品市场尚未形成,也没有形成规范完善的一级和二级市场,没有形成一支高素质的经纪人队伍,没有一支稳定的从事艺术品投资的企业和收藏家队伍。因此,政府的投入与关注就显得格外重要。业内人士认为,苏州的艺术家应该走出苏州,更多地与国内国际艺术品市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