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5日,内蒙古自治区商品交易中心北广场,一伙身份不明的暴徒袭击了正在此进行的陶瓷展销,24家在此办展的瓷器经销商中,11家经销商的100多件瓷器被砸毁,直接经济损失达20多万元。
“如果不被当地的地痞流氓找茬,那才是奇怪的事!”一位专门组织经销商外出办展的“会头”这样说道,但类似的遭遇并不会阻止他们继续将一车车的瓷器、运到全国各地去办展设摊。
这些被景德镇人称为“跑会”者的陶瓷经销商,不辞辛苦地奔波于各地只有一个目的:赚钱!
《瓷器》记者 王勇 文/图
现代行商
由于“跑会”者这一称呼的歧视意味过浓,笔者更愿意将他们视为古代行商的现实版。
1995年以后,景德镇各大中型国营陶瓷企业纷纷改制,大批失业的下岗工人在经历了暂时的迷茫之后,开始四处寻找新的出路。许多原国营瓷厂的老职工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开设陶瓷作坊或为私营企业打工,另有不少敢于外出闯荡的人,则将景德镇的瓷器运到外地出售。
缺乏商业运作经验的人们,把瓷器送到一个陌生的城市,然后随便挑选一块平整、但人流量较大的空地,再就地将瓷器摆放排列,接着扯开嗓门高声叫卖或静静地守株待兔。
他们就是“跑会”这一特殊现象的始作俑者。
应该说早年的“跑会”者的生意似乎并不太难做,当精美的瓷器被送到了家门口,许多人都在惊叹之余慷慨解囊。当成功的“跑会”者回到家乡,以近乎炫耀的口气向邻里吹嘘自己的成绩,并继续大量购进陶瓷产品运向下一个未知的城市,越来越多的人被吸引并加入到这一群体。
“跑会”活动的兴起,甚至还直接促使原本冷静的老厂地区热闹起来,下岗工人以及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年轻人纷至沓来,在此办起了一间又一间的陶瓷作坊。作坊主们不必担心销路问题,“跑会”者那庞大的产品需求量,使得手工艺人只需考虑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生产出尽可能多的产品。
由盛至衰
1997年至2000年间,是景德镇的“跑会”者最活跃的时期,但隐患也于此时埋下。
“跑会”者为了节约成本,专门挑选质次价廉的产品,当消费者拿起坯体未修整光滑的花瓶提出质疑,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商人会这样忽悠对方:“瓶子出现凹凸现象这就对了,证明我们卖的是纯手工产品。”
质量的缺陷,让上了当的消费者十分愤怒,但问题还远不止于此。
2010年5月22日,山西长治万博装饰城,一些“跑会”者将没有卖出的瓷器全部砸碎,当旁人问及原因时,对方答道:“这些瓷器的运输成本比进货价格更高。”类似的行为在“跑会”者中绝非个例,他们中的许多人遵循这样一套生意经:初到目标城市时,将产品的价格尽可能标高,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会将售价逐步下调,离开的前夕则大肆甩卖,甚至将“多余”的瓷器砸毁。
景德镇美术馆常务副馆长钟鸣认为,“跑会”者这种“先卖天价,再卖地价,最后来个跳楼价”的做法,极大的损害了顾客的消费信心,而砸瓷的行为也让景德镇的形象一落千丈。
随着国内媒体上关于“跑会”的负面报道日益增多,无序经营的恶果很快显现,这些现代行商在异地的吆喝不再灵验。大约在2001年左右,“跑会”活动开始降温,而2003年的“非典”则让这个特殊行业的昔日盛景彻底消失。
迷茫的人
虽说“跑会”已不像当年那么疯狂,但景德镇仍有为数众多的跑会者。
位于广场南路沃尔玛购物广场北侧的那棵法国梧桐下,常年聚集着大批“跑会”者。一些“会头”将自己的行动路线、计划方案对外公布,不少有兴趣的“跑会”者便会向“会头”缴纳了场地租赁费、卫生费、管理费等费用后加入,“会头”聚集到一定的经销商后,便会挑选合适的时间出发。
一位10年前便已成为“会头”的中年男子称,“跑会”者的货车一般从国贸广场、小港嘴等地出发,“跑会”者自行联系运输车辆。身在外地的他们,经常会遇到“骗会”(如目标城市的联络者事先承诺会给予经销商设展的场地,但事实却并非如此等现象)、货车出现交通事故、被流氓敲诈勒索等麻烦。
如今的“跑会”者不仅有景德镇人,鄱阳、抚州、都昌等地的人更多。对于“跑会”者的具体人士,圈内人称至少在5000人以上。
“如今‘跑会’赔本的事很常见,也知道咱们的一些(经营)做法不太好,但我们也没别的办法”,一位不肯透露姓名的中年男子称:“再说没有我们,景德镇的那么多陶瓷作坊、物流公司还不都得倒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