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第三次到何水根家,前两次何老家门紧锁着,邻居说可能买菜去了。这次,是何师母开的门,何老在弄堂里找人聊天去了。后来是他原来的邻居谭师傅在弄口找到何老,并用摩托车将何老带回来的。
今年84岁的何水根有个习惯,吃完早饭后,喜欢到弄子里走走,碰到老同事,就一起聊聊天,他们没空的时候,他就一个人坐在弄口看街景。他说,这样活动活动对身体有好处。何老是著名的陶瓷雕塑家,与曾山东、蔡敬标被外界尊称为“雕塑瓷厂三老”,后两位名家数年前已经过世,何水根是“三老”中唯一健在的。
瓷器:记者 张钧和
曾龙升的高徒
何水根出生在丰城。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便来到了景德镇,以挑窑柴讨生。11岁那年,由于战乱,何水根家的生活十分窘迫,上了两年私塾的他,和妹妹一道跟着母亲来到了景德镇,从此与景德镇陶瓷结下了不解之缘。
起初,何水根是在一家香行做学徒工,后来经熟人介绍,他投拜景德镇瓷雕界号称“拿得稳”的门下,学习传统瓷雕。然而时间不久,“拿得稳”病逝了。正当何水根学艺进退两难之时,朋友把他介绍给雕塑名师曾龙升,正式成为曾龙升的弟子。
那时正是抗战时期,经常有日本飞机轰炸景德镇。有一次,一发炸弹落进曾龙升的作坊里,并爆炸了,好在大家躲避及时,才逃过一劫。何水根曾上过私塾,加上能吃苦,做事肯动脑筋,特别受师傅喜爱。在曾龙升去世之前,何水根的艺术创作,每一步历程,都与曾龙升紧密相系。
解放初期,景德镇陶瓷艺术创作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热潮,何水根和曾龙升一道进入刚刚组建的景德镇陶瓷美术合作社。当时,陶瓷美术合作社里云集着全市陶瓷美术界各有专长的民间艺人,何水根好学成痴,虚心向大家请教,对他技艺的提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52年,何水根受邀,和曾龙生到南昌参加土地改革展览会。
1956年,何水根进入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工作,因为工作踏实和为人正直被吸收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57年,试验瓷厂和37家个体作坊、美术合作社、雕塑合作社合并建成景德镇雕塑瓷厂,何水根作为业务骨干进入了雕塑瓷厂,开始了他艺术创作辉煌期。
登上顶峰的何水根
1958年,因何水根表现突出,他被选送到北京中央工艺美院雕塑专业深造l年。在此后的20多年时间里,何水根一直担任市雕塑瓷厂陶瓷美术研究室的领导工作,长期在雕塑瓷厂钻研瓷雕创作和设计。
何水根的作品,多为传统题材,对宗教及历史题材的创作,更是得心应手。他不仅注重技艺功力的表现,而且注重在作品中寄寓现代的审美情趣。在几十年的艺术生涯中,何水根寻求独特性和自我的真诚表现,追求一种原始自然、形神兼备、意境深远的艺术风格。雕塑作品塑、彩并重,做工精致,形神兼备,古雅大方。
由于当时雕塑作品大部分以出口创汇为主,何水根的作品大部分出口海外,创造出众多的为海内外所欢迎、有着浓郁景德镇韵味的上千个瓷雕精品,受到东南亚、日本、美国、英国、意大利等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内外人士的欢迎,在东南亚享有盛誉。
1977年,他的作品《站凤送子视音》被香港客商以15万港元收藏,香港《大公报》曾以大幅照片形式介绍了这一轰动全港的新闻,何水根也因此名扬海内外。数十年来,何水根的原作《关公》《敬酒三星》《站布袋五子罗汉》《达摩》《观音》等在新加坡、澳门、香港、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的专业刊物发表,并全部被购买珍藏。随着知名度大幅攀升,境外陶瓷机构和收藏人士纷纷邀请何水根出国办展览、表演瓷雕绝技。
让何水根记忆尤新的是1990年应邀赴日本陶瓷名作展及现场技艺表演。他在日本一呆就是两个多月,到了东京、京都和大阪,每到一地表演,当地电台、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和陶瓷爱好者、收藏家的追捧。在日本一度掀起了何水根热,被誉为当代最突出的瓷雕艺术大师。他的瓷雕《神狮罗汉达摩》被日本恩巴“中国近代美术馆”高价收藏。
何水根的心愿
在整个讲述过程中,何水根的语气一直都很平静,就像他退休后的生活。因为年岁已高,讲述的脉络不是很清晰,“我讲话的顺序有些颠倒了,你还得理理。”采访结束后,何老对记者说。很难想象,这位普通的老人就是曾经叱咤陶瓷雕塑界的泰斗。
退休后,老人和孩子住在一起,生活非常有规律。早睡早起,常和老伴一道,逛一逛菜市场。每日必做的事情,就是去街坊邻居家串串门,聊聊天。
如今,何老由于身体原因不能亲自进行创作,但他对陶瓷艺术的热爱依然未减。偶尔,他也会去孩子们和曾经的同事们的作坊里走走,聊聊艺术和他个人对作品的看法。他希望传统陶瓷雕塑不仅有人继承,还要创新,不断把传统陶瓷雕塑的技法和精髓发扬光大。
这是何老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