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琨艳跑到湖南省望城县铜官镇,把当地延续千年的铜官窑文化,原封不动地照搬进自己的设计,就这样轻易成就了长沙那间有名的“长沙窑”餐厅。这对一直苦于不知如何打好“陶瓷文化牌”的景德镇人,更像是一种讽刺:·这姓登的不过是个外来者,就能将完全陌生的文化元素玩弄于股掌之上,我们为什么不能做得更好?
“从苏州河老仓库的保护性开发,到杨树浦工业历史建筑再生,他不断地将历史建筑保护和城市文化反省的思想传达于世”,《空间的革命》的编印者这样介绍登琨艳,“他因设计而时尚,因时尚而更有发言的力量,然后卸去时尚的外衣,他依旧是一个有着自己独特文化品格的建筑
师”。
作者则认为:“我们未来的空间发展,还有另一种可能”。
其实这本书算不上大部头,仅150多页,而且大部分都是图片。可是我却花了20多天的时间,才将它看完。在这期间,书的主人——也是我的上司不止一次地催促,让我尽快将书归还,因为他很担心我会将它占为己有。
书名本身就洋溢着浓郁的广告味,并在封面加上“一把从苏州河烧到黄浦江的烈火”。可以说这就是一本登琨艳用于自吹自擂的个人画册,但他的确有值得吹嘘的资本,书中的内容也的确值得一读。
对于景德镇人来说更是如此!
1951年生于台湾高雄的登琨艳,是位野L,勃勃,而又精力旺盛的建筑设计师。上世纪八十年代,由于对当时“沉闷死板”的设计理念极为不满,便接连在承接下的咖啡馆和啤酒馆设计图纸上,在建筑材质选择、室内物品布局上搞了点“小花样”。他也没料到这点小聪明竟然引起了轰动,并被冠以“台湾后现代建筑始作俑者”的光环。
《空间的革命》所讲述的内容,其实就是登琨艳早年在台湾的设计成就展示以及他1992年迁居上海成立设计工作室之后历年来的工作总结。如果不被他书中听玩弄的那些花招所迷惑,这本书的性质,与充斥景德镇的陶瓷从业者个人宣传画册并无二致。
尽管如此,那些印刷设计、甚至作品图案都几乎极为雷同的陶瓷画册,与登琨艳著作的可读性捆比,却不在一个层次上。
许多阅读过这本书的人都会被登琨艳昕蒙住,认为他通篇听讲的,不过是对国内创意产业文化的思考以及对历史工业遗产的保护问题。就连我也不得不承认,虽然在看完三分之一的内容之后,我就已经发现登琨艳借出书来树立个人品牌的商业目的,但还是忍不住要将它读完。书中关于上海苏州问两岸的老仓库群保护开发的内容,我则至少阅读了三遍以上。
二十世纪初的苏州河,发挥着重要的内河交通运输功能.修建了大量的木码头、水果码头、酒码头等各类行业码头。为便于储藏货物,在这些码头附近兴建了用途不同的仓库。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老仓库逐渐“被忽视、被遗忘”,上海市政府一度要将这些砌日残败的建筑拆除了事。
1997年,登琨艳租借了其中一间2000多平方米的老仓库,将其精心打扮一番后作为自己的设计工作室。他认为老仓库承载着上海这座城市的记忆,而如火如茶以“拆”为快的所谓城市建设,是“草率鲁莽”的行动。与此同时,画家、广告人、影像艺术家也纷至沓来,逐渐将这些不起眼的老仓库打造成令人刮目相看的创意产业区。
“建议政府将……仓库保护下来……分类规划成八个文化艺术群落,诸如环境设计、工业设计、音乐、影视传播、造型艺术、时尚服饰,表演艺术、媒体出版八个现代文化创意产业中心”,登琨艳在他的《上海苏州河沿岸仓库保护性的发展计划》中这样写道。
鉴于登琨艳对老仓库保护昕作出的努力,他于2004年获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而苏州河老仓库的整体保护规划方案,也正当地政府的重视下得以实施。
这不得不让景德镇人联想到,我市那些目前仍保存完好、但因缺乏修缮而不断破败下去的原国营各大瓷厂遗留下的老厂房来。
—上海苏州河老仓库的开发经验.登琨艳昕作出的努力,对于景德镇人来说是不是应该能带来更多的启示?
书中还称登琨艳跑到湖南省望城县铜宫镇,把当地延续千年的铜宫窑文化,原封不动地照搬进自己的设计,就这样轻易成就了长沙那间有名的“长沙窑”餐厅。这对—直苦于不知如何打好“陶瓷文化牌”的景德镇人,更像是二种讽刺:这姓登的不过是个外来者,就能将完全陌生的文化元素玩弄于股掌之上,我们为什么不能做得更好?
(《空间的革命》,作者登琨艳,华东师范大学出版杜2006年出版,定价32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