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当代艺术的价值取向与社会责任”这一命题,作为画家,我对当前美术界的一些状况试做比较和思考。
以油画为例,很多画家进入了所谓的“当代艺术”。“当代艺术”近些年频频见诸于媒体,大家比较了解,但是其中许多东西与中国人的欣赏方式、认知习惯几乎毫无关系。在一些美术院校,学生爱怎么画就怎么画的自由使人怀疑学院严格制定的训练程序还有什么必要。今年夏天我到北京几处画家村看了一下,的确都很“当代”。上北京的年轻画家越来越多,一夜改成“当代”的人不在少数,形势似乎越来越热火。
再看中国画,其格局似乎保守倾向严重,主要是摹仿、追风,旧式笔墨比比皆是,难以看到真正给人美感的、新鲜的东西,而且普遍缺乏对视知觉规律的研究。很多作品像一个人画的(理论家林木在一个大展上看到好几幅相似的画面,但看署名却是不同的画家),更多作品则是存大同有小异。很多作品在表现自然但很不自然,要表现美但很不美,在抒情又是假的,强调其传统和笔墨但又不得要领,像虔诚的和尚没有取得真经。当前中国画也是在“量”上不断膨胀,当然有它兴旺的一面,但毋容置疑,商业目的催生了大量粗糙的、摹仿的、平庸的作品。言必谈“新”,一些美院的国画系都以布和丙稀替代宣纸了,很少有年轻人愿意老老实实学中国画。
问题是:在同一时期的不同画种间竟有如此大的分野?同一画种在不同的时期竟有如此大的差异?该如何去评判?
我认为上述现象的原因有二:一是我们正在疏远中国文化内涵、传统精神的基本特质。传统文化的审美追求是理想化的、升华的、讲完美的,欣赏高技能的,有情感表达的,能产生视知觉愉悦的。在艺术创作上,我们的老祖宗是不惜时间成本,用尽心血和才智把东西做好,因此才有历史上那些不朽的经典。二是我们缺乏对自然的热情和对大众生活的明确态度。不能真实地表达内心世界,当然更无从体现对历史的责任。
在艺术创作价值取向模糊的背景下,在稀里糊涂的折腾下,呼唤真正的中国艺术精品,恐怕只是一种愿望而已。要改变这一现状,需要大家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