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上海证大现代艺术馆副馆长皇甫秉惠
⊙本报记者 杨琳
节前,伴随着展出的中国当代艺术先锋人物汪建伟的大型个展《人质》,上海证大现代艺术馆还举办了“什么是可能的?——中国文化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之可能性”的论坛,上海证大现代艺术馆副馆长皇甫秉惠在论坛上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她指出,从藏家的反馈看,建立中国当代艺术的价值评判标准是当务之急。
皇甫秉惠告诉记者,现在,中国艺术市场一片混乱,而一些西方收藏家也一直在问她“到底什么是有质量的中国艺术?”由此可见,这些海外藏家都也迷失了方向。她说:“他们都乱了,不知道什么样的中国艺术品可以收藏。”这些海外藏家不再跟随早期那些海外推手对中国当代艺术所订立的标准,想要知道中国人自己的收藏标准,而不是被乌利·希克、尤伦斯等海外藏家所确立的收藏标准。但他们一直在疑惑:“中国人自己喜欢的是些什么呢?”
皇甫秉惠说:“从一个方面来讲,海外藏家与中国自己的评定标准在收藏对象的选择上可能有时候是一样的,但彼此所关注和欣赏的点是不一样的。”她解释:“可能大家都看中了张晓刚、汪建伟的作品,但关注的角度肯定是不一样的,海外藏家对作品的理解也是不一样的。”比如乌利·希克的收藏与艺术价值没有关系,而是跟他认识的中国有关系。他收藏的中国当代艺术代表着他眼中的中国。其实中国的这些当代艺术所要表现的并不是这些海外藏家所想的,但他们一直是从自己的知识体系去看待中国的艺术作品,或许这就是汪建伟所说的误读和“人质”。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真正支撑中国艺术市场的艺术呢?皇甫秉惠提到了艺术作品的文化价值,她说,如果看西方的艺术市场就有一条清晰的线,那就是在它的艺术发展史上能够起到推动作用的艺术品,只有这样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才是最有价值的。当代艺术市场在西方已经发生过艺术与商业之间的互动,是可以作为借鉴的。她告诉记者,这次论坛无疑对上述的那些海外藏家给出了明确的答复:真正的艺术是那些推动了文化发展的作品,而不是只具有审美价值的工艺品。汪建伟的创作就是呈现这个标准的最佳实例之一。艺术的观念和艺术的批判性对其价值的评定非常重要,尤其是当代艺术,不仅仅具有审美价值,更应该是对社会具有推动作用和批判作用的艺术,只有这样的作品在艺术史上才有其自己的位置,在市场上才会有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