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树锋: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获得者
徐艺乙: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
阎夫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陶艺委主任、中国收藏家协会陶艺委顾问
韩涧明:本报记者
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开评至今,业内一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声音。第五届评选虽然由国家发改委牵头九部委联合进行,但一样引出了不同的看法,一些看法甚至非常激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到底是什么,又为何会引发不同观点争执呢?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是什么
-孟树锋:是传统工艺的传承人。
不管是原轻工部,还是今天的发改委,对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都有着明确的认定,它是中国工艺美术行业的最高荣誉,是国家对个人工艺美术水平的认可,其法律依据是《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社会上有的人误以为大师是职称,实际上,职称是人事部门管理的,技工是劳动部门管理的,而工艺美术从业人员的情况千差万别。至于为什么称大师,当年张仃先生是反对称大师的,最后按照大师的名称叫出来,应该是“社会呼唤大师”的结果吧。
国家命名大师,体现出对于传统工艺传承人的保护。我去日本时看到,本来是属于我们的文化遗产在我国已经看不到了,但是日本有。如果我们不想办法激励,传统怎么办?对于传统,我们的认识远远不够。像传统的玉雕方法已经不用了,但传统的制作方式应该保留。动态的东西放不进博物馆,一定要有传承。现代陶瓷也被科技武装到牙齿,从航天飞机到特种材料,完全不再是陶罐的概念。在这样一种条件下,推崇新材料、新技术也不能把传统的陶瓷技艺丢掉,这是大师应该去研究、去做的。
-徐艺乙: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是人。
我们目前传统工艺美术的现状与日本的上世纪70年代十分类似。日本形成了三个层次保护系统。第一个层次是“人间国宝”,即已经不再生产但很精到的传统工艺与艺人,荣誉艺人数量全日本也就四十几个,享受政府终身津贴,评审条件苛刻、体系严格,死一补一;第二个层次是“传统工艺士”,也就是现在还能够生产、进行供应的传统手工艺产品与从业艺人,这与我们今天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制度比较类似;第三个层次是在日用品、礼品等领域的具有艺术性但达不到传统技艺要求的品种,用“传”字商标进行管理,享受税收、原材料购置等优惠政策。
不同国家国情不同,在我国,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荣誉是以作品为基础对人的评价,是对工艺美术终身成就的综合肯定,所以,工艺美术大师就是人,是一个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人。本次评选,有人提出一些当选大师年龄太大了,在外人看来仿佛是在论资排辈,但这一行尊老的传统超过所有行业。工艺美术行业的创作是积累式创作,这一点,年轻人不服也没有用,而背离了好的传统,不能正确评价传统,在一个薪火相传的行业里,他已经先输了。
-阎夫立:能工巧匠决不是大师。
首先,大师本来是宗教上的称谓,引入到艺术界就有些不妥。如当我们向外国人做介绍的时候,如果不解释清楚艺术大师其实就是“艺术家”的意思,对方会觉得无法理解,解释清了,对方也觉得好笑。
我们已经出了很多大师,相声大师、电影大师、油画大师……都成了大师了,但大师到底是什么,一直比较模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第一届评选时的最初考虑就是评“能工巧匠”,最后变成了大师。能工巧匠是大师吗?
中国工艺美术起初是实用性美术,但现在有的艺术品种已经在向纯艺术化转化,构成人员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个领域越来越复杂,越来越边缘化。如果一定说这个领域有大师,那么要求应该是非常高的——一个大师一定能够领导一个时代、代表一个时代,决不是能工巧匠的概念。你一口气吹了8个糖人,你就是大师了吗?
为什么要评大师
-孟树锋:看到了潜在价值与保护理由。
评大师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是评选大师所潜在的价值,一方面也看到了保护的理由。
工艺美术是以实用品为基础的,与生活密切相关,这是与纯艺术的区别。比如说陶瓷在过去就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用品,但是,社会发展对于传统与传统工艺美术的冲击非常巨大。传统工艺美术根本无法抵挡这种冲击。比如说在法国,手工编制的篮子已经消失了,因为人们已经使用塑料袋了,塑料袋在艺术上和天然属性上能和传统工艺品相比吗?但是传统手编的基础已经不存在了。
这样的问题存在于东方,也存在于西方,如果国家不出台相应的保护措施,这些传统的东西必将消失殆尽。如今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选中对于艺术门类有两个重要条件,一个是天然的材料,一个是百年的历史,这两点说明了我们评审的目的。
-徐艺乙:国家对于工艺美术政策支持的延续。
早在1949年4月解放军进入北京后,关注、支持中国传统工艺的序幕就拉开了。随后历次关于传统手工艺的展览、交流规格都很高。1956年,在毛泽东保护中国传统手工业的有关精神下,成立了工艺美术局,也就是后来轻工部工艺美术总公司的建制,全国各地有条件的地方也都成立了工艺美术研究室。
面对西方国家的封锁,工艺美术在新中国最为困难的时期一直扮演着为国家换取宝贵外汇的角色,功不可没。我是上世纪70年代进入工艺美术系统的,第一个学会的经济名词就叫换汇率。那时,我们给苏联一车皮水果蔬菜,也就能换回一台履带式拖拉机的一个轮子,而北京一件牙雕的十几厘米的仕女就可以换回一台拖拉机。可以说,工艺美术一直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大师评选与这种历史渊源是有关系的。
-阎夫立:政府不应做行业的事。
在轻工部第一次评选大师时,考虑的是对系统内部的艺人搞一个称号,一个最高荣誉的奖励。这是轻工系统内部的行业行为,从界定上并不准确,甚至跟艺术没有关系。当时各行各业都在进行各种各样的评选,很多最后都烟消云散了。工艺美术大师评选能够得以保留是由于其在市场上产生了直接影响。
如果要正常延续的话,第五届工艺美术大师评选应该由行业协会评选,现在政府出面接棒,结果大师变成了政府命名的最高荣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命名应该由政府来做吗?政府干预就能保证评选的公正,能够实现政府希望的振兴传统民族工艺产业的初衷吗?实际上,奥运会应该有奥运会的规则,政府部门再强大也不能左右足球比赛的规则,政府直接介入行业会留下后遗症,也迟早会从该领域退出。
大师多了还是少了
-阎夫立:为保护传统民间工艺添乱。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评选规则实际上和收藏的规则并不一致。收藏价值是一件艺术品达到了本人都很难重复的境界,而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实际上就是一个头衔。
从评选的过程看,到了发改委等终审程序相对是比较公正的,但是这些作品是各地通过各种方式送上来的,一些本身不做作品的行业带头人(如老板),只要支付工资就可以把一些民间工艺者的作品变成他们的作品,最终获得大师称号。一个民间艺人在现有的评审制度中可能连县一级都走不出来。
很多人认为大师评选会保护中国传统民间工艺,实际上,它恰恰是为这种保护添乱。如果是保护传统民间工艺,那一定是建立在详细了解、调研的基础上,掌握传统工艺生存现状,根据情况提供保护措施。这个工作是政府应该做的。换言之,濒危的工艺美术品种与真正的艺人是弱势群体,是政府需要扶持的对象,而我们却偏偏给在市场中比较强势的人授予了大师头衔。
-徐艺乙:161人可能还评少了。
从目前中国工艺美术界人才总量来看,161这个数字不是很多,甚至某种意义上是偏少了。现在国家创造的大环境很好,在全国各地,35岁到45岁之间优秀的省级大师有着相当雄厚的人才储备。
从收藏的意义考虑,以前工艺美术作品出口换汇主要流落到国外收藏家手中。而现在,当代高档中国传统工艺品已为国内收藏家看好。但是,新入行的收藏者也往往一头雾水。由于国家没有认定机制,收藏者大都只好押宝,而工艺美术从业者往往借用媒体进行炒作,或者借助非政府机构获取大师称号,甚至花钱来买。我们见过各种五花八门的艺术大师证书,有的还是联合国的。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有着相对完善和严密的评价体系,从人品以及工艺水平综合评定,相对可信,可作为艺术品收藏,并在自己对艺术品评价时提供一个参考基础。收藏常常提到正宗,对于当代艺术品的正宗评价,政府部门应等同视之。
-孟树锋:评大师如同做菜放盐。
作为大师,我们其实自己也要反省,政府给你个大师荣誉,你就真以为自己是大师了吗?毕加索是大师吗?齐白石是大师吗?大师应该拿出大师的作品。今年由于重视艺术创作,一些上世纪60年代生人已经进入到大师行列中,但是一些同类艺术也存在当选数量较多的情况,希望下一届大师评选从严要求。其实,评大师就像做菜放盐,你不放是不好吃的,但是你放多了就没法吃了。
总体来说,大师评选尽管有许多是是非非的说法,但要求尽善尽美是不可能的,其作用也是利大于弊。大师受到重视就会有人奉大师为偶像,就会有人追随,传统的事业就会进行下去。国家倡导大师在各地设立工作室,希望当地政府能够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能够支持大师,带动产业。在我的了解中,很多收藏者对于大师非常景仰,希望大师们能珍惜荣誉,不要对不起人家对你的热爱。(韩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