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江南翠竹".青花.胡达民(江西省高级工艺美术师)
新时代的藏家有哪些改变?藏家该如何顺应时代?随着中国收藏队伍的不断壮大、艺术品市场的不断发展,相信有这样疑问的人也越来越多。当一批在收藏界纵横数十年的“大腕儿”齐聚一堂,谈论起收藏热点问题时,未来中国收藏的前景与走势,以及新时代一个优秀藏家应该拥有的素质与特征,也就此被勾勒出来。
“天价时代”也要果敢出手
日前,第二届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在上海展览馆落下帷幕,这个集雅集、论坛、出版和展览四大功能于一体的大会,吸引了来自海内外收藏界、艺术界及相关人士600余人参与。“可以看到很多收藏界的大明星”,一位与会者说道。 据大会主办方介绍,今年大会的主题定为“收藏:历史传承与时代创新”,“时代在变,收藏环境也要面临许多新变化和新情况,因此需要总结历史上的收藏经验和理论,从而提出新思路、新对策”。本次大会中,最受关注的一个议题,便是藏家该如何看待当今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火爆。 近年来,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繁荣有目共睹,仅2009年便斩获了420亿元,所占全球艺术市场交易的份额高达14%,内地一些拍卖公司的小拍成交总额都能达到几亿元,“亿元时代”即将成为一个过气名词。在这样的情况下,藏家是该观望还是应该果断出手呢? 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的创始人陈东升认为,当今的艺术品价格是由国家经济力量决定的。“中国经济已经完成三级跳,财富迅速积累,有很多游资在寻找出路,艺术品作为继房地产、股票之后的又一投资领域,自然水涨船高。” 从今年春拍可以看出,拍场上多了许多新面孔,其中很多都是经济实力不俗的企业经营者。这些“生猛”的新藏家往往志在必得,致使不少拍品成交价远远超出预估。有学者预测,未来加入艺术品市场的“老板”们会越来越多,所以“就算现在价格很高,但是遇到心仪的藏品,还是应该果断出手。观望下去也不太可能等到降温。” 香港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则从经济学角度分析这一问题,令人耳目一新。张五常提出“仓库理论”,即“人们需要一个仓库来存储钱财,而艺术品作为资产之一可以作为财富储藏的仓库”。张五常表示,艺术品有其特殊性,“这种资产本身没有产出,因而作为财富仓库,它们的价格理论上是没有上限的。”他以1776年出版的初版亚当·斯密《国富论》为例,这本当年定价1.8英镑的著作,目前身价已高达10万英镑。“这样的涨幅,别的‘仓库’很难比肩。从长远看,好的艺术品未来价格肯定还要涨。”张五常明确论断。
不要被涨幅诱惑
在市场行情全线飘红的当代,价格暴涨的诱惑也使不少藏家浮躁了起来。投资艺术品带来的巨额回报,让“今年买进、明年卖出”成为收藏界十分常见的现象。 据介绍,在较为成熟的国际收藏界,一件藏品的收藏周期通常以“代”来计算,就算是作为投资,收藏周期一般也在5至10年或更长。但是现在,不少藏品可谓是市场中的常客,如晚明画家汪征凤的《白描罗汉》,2005年拍出了550万元的高价,仅时隔半年,又出现在了北京的拍场上;今年春拍中身价不菲的清乾隆帝御宝题诗“太上皇帝”白玉圆玺,上一次现身是在2007年;当代艺术家石冲的《今日景观》也在今春拍出高价,但它同样在2007年现身于京城的一场拍卖中……“现在能将一件艺术品收藏五六十年的藏家实在太少。绝大多数人经不住涨价的诱惑,早早地抛售,结果将自己降为见风使舵的商人”。香港著名藏家张宗宪说得一针见血。 张宗宪谈到自己的收藏经,“耐心”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要做一个收藏家不容易,要有文化修养,更要有长远眼光。真正的收藏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成功的,而是要具备耐心。” 本次上海华人收藏家大会同时举办了“京沪收藏家藏品邀请展”,其中许多藏品都是家传珍品,“是藏家举一家之力为文化传承的不懈努力和不凡成果。希望通过这个展览可以传达给今天的藏家一个理念:文物艺术品不是短线投资的工具,而应该长期持有、使文化积淀才能体现其价值”。一位组委会人员这样介绍。 中国商报记者在现场看到,展览分成三部分。其中,北京“十墨山房”主人提供藏品80件,展示了其着力收藏20世纪名人书画的成果,包括了傅抱石、齐白石、张大千、吴昌硕、林风眠等名家力作,其中不乏精品。此外,几位上海藏家提供了250余件藏品,其中古代书画包括王冕《梅竹松树图》、王原祁《云山书庵图》、朱耷《荷花图》等均为扛鼎之作;近代书画如张大千《莲花峰图》、吴湖帆《风娇雨秀图》、林风眠《大理花图》等极具特色,难得一见。还有高古瓷器、秦汉铜印和历代印石,以及犀角、铜镜、钟表等展品,精彩纷呈。 值得一说的是,“曹王李白收藏雅集”是上海四位老干部曹漫之、王一平、李研吾、白书章的藏品联展,由其子女提供家传遗珍,包括历代名家书画精品、文玩等。“在充满金钱诱惑的今天,更需要藏家静下心来,像过去的老收藏家一样,用时间来沉淀收藏。”一位展览参观者说道。
仅仅买真东西还不够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的民间收藏大军已超过7000万,如此庞大的队伍中,有多少人能够正确地找准收藏方向?选择藏品时,最重要的标准是什么?台湾著名藏家曹兴诚提出,大量伪作流布于世,伤害的不仅是藏家的积极性,从文化传承来说更是谬种流传,“将来我们会成为一个‘以假当真’的民族,而传统艺术品真正的精妙,大家将无从体悟。” 然而在收藏多元化的今天,仅收藏“真东西”已经不够。张五常认为,除了持有的必须是真品外,一个健全的收藏品仓库还必须具备三个因素:藏品要维持在适当的数量、关注这一类艺术品的人要足够多、藏品必须具有鲜明的个性。“法国印象派的画无疑是良好的藏品仓库,但是我认为,乾隆皇帝的藏品就能够担此重任。有朝一日‘乾隆仓库’会雄视地球。” 随着清宫剧的热播,清代艺术品,尤其是“清三代”艺术品屡屡斩获高价,其中尤以乾隆为甚。在刚刚结束的香港苏富比秋拍中,一件清乾隆长颈葫芦瓶拍得2.53亿港元的天价,改写了中国瓷器及工艺品拍卖世界记录;清乾隆御宝“信天主人”交龙钮白玉玺以超过2亿港元成交,刷新玉玺印世界拍卖记录和白玉作品世界拍卖记录。此外,以高价易主的乾隆时期艺术品不胜枚举。 但是也有业内人士表示,新时代的藏家一定要有自己的判断,不能人云亦云。台湾震旦文教基金会董事兼震旦博物馆馆长张临生说:“我认为雍正比乾隆的东西高明得多,应该还他一个公道。而古玉、青铜器,更是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公平的对待,这些才是重器。” 香港敏求精舍成员、天民楼主人葛师科也提出:“尽管清代艺术品中乾隆身价最高,但是别说2.5亿元,就算2500元我也不会出手。论瓷器,我认为明代早期的瓷器更具艺术价值,而它的市场价格却并不贵。不管市场上刮什么风,我们只走自己的路。”看来,尽管藏家对乾隆时期艺术品的评价并不相同,但是收藏要有方向已是共识。 在本次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收藏与市场”主题论坛上,《中国收藏》杂志主编陈念更是提出,在越来越国际化的今天,藏家不应该拘泥于只收藏中国艺术品,更应该放眼国际,“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藏家一定会收藏整个世界,到那时,他们会一起畅谈‘我收藏的印象派、古希腊、古印度’等,这样中国的收藏才是世界上最好的收藏。”她的发言博得广泛赞同。
“藏而不露”已不再
如果说以前的中国藏家都是“藏而不露”的,那么今天的藏家们无疑高调了许多,不仅欢迎同好与自己的珍藏亲密接触,很多藏家还开办了民营博物馆,向更多民众展示藏品。据统计,目前我国仅登记在册的民营博物馆就有380余家。 “现在的藏家观念不
同了”,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组委会执行副主任祝君波接受采访时表示,“过去,收藏家都是自己玩自己的,现在是信息时代,孤芳自赏、藏而不露的时代已经过去,藏家需要交流。”葛师科先生便为自己的藏品准备了一个专门的空间,一方面可以自己欣赏,一方面又可以迎接专家、学者来访。他认为,“这样做为我们带来了很多老师,收获非常大。” 此外,现在藏家的观念改变也体现在规划未来如何安置藏品上。在国外,很多藏家藏品的最终归宿是各大博物馆,捐赠已经成为一种共识;但在中国,有捐赠意识的藏家却不多,据统计,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捐赠文物的人数以每年20%的速度递减。不过,这个情况在未来也许可以看到转机,因为有已不少藏家表示愿意日后捐出自己的藏品,比如葛师科。葛师科先生称自己目前正在考虑接班人,“如果没有合适人选,我们就将藏品捐出去,这是整个家族的共识。” 而美籍华人收藏家黄蕙英也表示,“我希望有一天我的藏品能回归祖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