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瓷业转折期的时候,的确诸多艺术家,作坊,以及各种陶瓷业态都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市场快速转冷,让诸多靠瓷为生的人群感到了诸多的不适。景德镇的艺术陶瓷市场重新的走向了一种新的平衡,那就是收藏只是为辅,艺术和直观为主的中端陶瓷市场稳定发展。
艺术陶瓷市场从未饱和,1000年来如此,在过1000年也是如此,这点是毋庸置疑的。单单看着每天各个烧窑的窑炉紧张的搭烧着来自各个艺术家送来的瓷器;单单看着每天来景德镇旅游,闲逛的消费群体,他们的目标也主要是各种消费类的瓷器;单单看着景德镇创意陶瓷层出不穷的在市场上跃现出来。2015年的景德镇依然充满着活力,充满着吸引力。
有一天,我在店里和外地媒体聊天,我很奇怪的是,为什么外地的媒体普遍关注的都是大师,都是价格的落差变化,我试探性的对他们解释了我的疑虑,那就是,媒体永远关注的是焦点,是矛盾,是眼球。市场火热的时候,大师瓷器拼命上涨,这是多么好的新闻素材,这是多么好的市场变化,于是大家一窝蜂的都关注着大师。市场低迷的时候,大师们愁卖了,价格跌落了,市场不景气了,这与火热的市场前后鲜明的对比,又是多么好的素材,多么好的市场变化,是多么值得大书特书的市场案例,于是大家又一窝蜂的都关注着大师。横着,好的时候,也是关注他们,差的时候也是关注他们,其他人因为缺少新闻眼球的关注力,基本被忽略了。这一忽略不要紧,景德镇百分之八十的市场给忽略了。
大师一个月为烧窑的提供了多少钱,大师一个月能买几个白胎,几块白板,大师一个月能定多少陶瓷原材料,他们对于陶瓷产业的贡献,甚至不及一个学生做陶瓷的消费,但是,他们略走了景德镇艺术陶瓷产业的半壁财富。这个数据暂时性的说明了,为景德镇艺术陶瓷产业添砖加瓦,添薪续火的主力,并不是大师,而是除了大师的种种和其他。大师的存在感的危机,早已蔓延在景德镇艺术界中,20%不到,甚至10%左右的大师,名人群体,占去了景德镇艺术陶瓷50%以上的财富,那能不让人眼红。简单说一个列子吧,国贸一个郎红的瓶子,大概也就几十块钱,利润大概也就在15到20块钱左右,这还只是毛利。而一个名人的郎红要卖多少,应该在数千以上,然后在把品种细分一下,很多品种还能卖到数万以上,这利润有多少,我无法计算。可是我再把这个例子延续下去,名人的郎红杯子的批发价大概是几百块一个,可是景德镇某些著名的茶具品牌出品的颜色釉杯子动不动提货价达到上千,他们的庞大的生产能力,以及如此之高的收益率,我想名人概念似乎并不是瓷业巅峰的代表。大师,名人们的存在吸引着无数媒体的眼球,他们享受到了媒体关注所带来的无形收益,同时也必将承担着媒体汹涌,獠牙所伤害的另外一面。能被关注着始终是好事,不管是在享用蜂蜜还是享用棍棒。
大师时代会过去吗?不会,这是一场精神领袖的争夺,景德镇除了大师,名人外,没有一个群体能够顶替他们的位置,他们的存在的价值,他们市场的意义。潮起潮落,人前人后,喧嚣尘上的大师,名人们,他们注定是历史的里程碑,已经定格在陶瓷进程之上,这10%的人物们,兴许以后的数目会更多,到20%吧,头衔有金有银,有真有假,但是又能如何,衡量价值还是市场,还是下一个平衡中,谁占据了市场的重心。我想,下一个平衡已经来到了,大师,名人在这个平衡中,已经脱离了重心,他们被边缘化了,这是肯定的。不要说我恶语相加了,单单不少老师们得意时候那副嘴脸,现在还有多少人会来给您抬桩,抬轿?得意的时候,那那是轻狂,简直是猖狂,种种恶行,种种恶语,这是您自己挖的坑,坑的是自己。
回头来说一下市场,最近政府出去搞了两个艺术陶瓷展览,一件都未卖出,铩羽而归。有景德镇的朋友说这是市场冰冻的征兆。我听了进去,随后找了几个朋友的打听了一下,大概情况是如此,但是其中有一个插曲。那就是这两个展览中有一场是在河北的省会城市搞的,政府组织的那场展览和民间组织的一场展览是同时进行的,好像一个在河北美术馆,一个在石家庄美术馆,但是具体哪个是准确在哪一个美术馆,我没有记忆清楚,当然这是个小问题,不影响我文章的节奏。这两个展览中,政府组织的那场展览确实一件都没卖出去,而另外基本同时举行的民间组织的展览却卖了90万回来。这好像并不能说市场冰冻了吧,只能说,展览的组织能力,展览的侧重特点,最终的展品质量和价位,才能决定这场展览的成败关键。市场冰冻之说,还没有到,可是90万也不算是个大数目,抛去各种费用,成本,落下来的真的不多,这市场确实开始结冰了,这点可以明确。
我也在总结市场,他在那里,我觉得还是在自己手上,每天景德镇多少瓷器卖了出去,为什么卖出去的不是自己的瓷器,大家还是得从自己身上找答案,是作品价位不合适?是作品特色不强?是自己市场知名度不够?等等等等,综合在一起,大家要做的不是去解决其中的一个问题,还是要综合的去评断。景德镇不少艺术家的市场是累死的,从不好卖,到很好卖,自己从加班加点制作,到怎么加班加点制作都供不应求后,开始招人流水线来做,找学生来做,再火爆一点,甚至外包出去做。源源不断的大量瓷器流入市场,稍微市场有点风吹草动,就给过饱和了,就给析出。这市场只有这么大,要学会收与放,一个品种好卖的时候,不要让它饱和的制作,反而应该控制,应该压缩,应该更多的研发和创新,有些钱好像是撰在手上的,不要的话太可惜了。这是错误的,越是感觉某些品种的作品好赚了,越应该压缩,让这些品种保持活力,保持市场的美誉度。而在这些支撑下,不停的花时间去研发,去创新,而不是一味去赚钱,是为了随时而来的市场冷暖变化做准备的。做艺术陶瓷不是卖方便面,一个月能卖多少,大多有个标准,范围。而艺术陶瓷,又不能吃又不能喝的,这个月好,下个月可能就很糟糕了;今年好,明年就可能冷清了。它没有可持续性的,完全是望天吃饭,等着天上掉馅饼下来。所以,把握自己市场的饱和度,就是将望天吃饭变成看天吃饭,不断,持续的研发,使得自己拥有更多的品种和类型,正所谓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就是这个理。其实做市场也是一门艺术,舍得吧,有舍才有得,什么都要巴巴得撰在手上,到最后可能什么都没有落下。了了亭 李申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