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特邀嘉宾: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熊钢如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吴锦华
资深陶瓷收藏家 陈也君
主持人:本刊记者黄小平
陶瓷艺术的创新与责任
“典雅秀丽的青花,五彩缤纷的彩绘,斑斓绚丽的色釉,玲珑剔透的薄胎,巧夺天工的雕塑”,这些无一不是中华文化艺术的瑰宝,而它们,正是景德镇陶瓷的骄傲。
早在唐代,景德镇就烧造出洁白如玉的白瓷,便有“假玉器”之称。宋代,景德镇瓷器以灵巧、典雅、秀丽的影青瓷而著称于世。这种影青瓷(青白瓷)是在五代烧制青瓷和白瓷的基础上烧造成功的,其具有精细秀丽,清澈典雅,“光致茂美”的卓约风姿,成为我国陶瓷史上一个极其珍贵的品种,从而使得景德镇跻身于宋代名窑之林。
元代,景德镇成功地烧造出青花瓷和釉里红瓷,这是两种极具特色和名贵的品类。元青花以其多层次,满画面,主次分明的装饰特征和以彩绘为主兼刻、划、印花的装饰技法,为我国陶瓷艺术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釉里红以铜红料在胎上绘画纹饰罩以透明釉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使釉下呈现红色花纹瓷器,烧成难度大,色彩艳丽,以至于到今天它还是一个极其珍贵的瓷器品类。
到了明代,景德镇真正成了“天下窑器之所聚”之地。除了在继承前代技术并发扬光大的种类烧造方面外,明代景德镇还消化和吸收了各大日益没落的著名窑场的优秀技艺,并广采博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不拘一格,大胆创新,创造了许多新的品种、新的造型、新的装饰,真正是“开创了一代未有之奇”,而所有这些创新,不仅造就了明代景德镇在全国制瓷业的中心地位,而且光照千秋,辉映千古。永乐时,景德镇成功地烧出了玲珑瓷,到成化(公元1465-1487)年间,又造出精细的青花玲珑瓷,玲珑瓷碧绿透亮,青花青翠幽雅,融为一体,引人入胜。
清朝鼎盛时期生产的青花瓷画面清晰干净,色彩翠蓝光艳,给人以清新明快之感。五彩瓷器色调强烈,富丽堂皇,较之明代又有发展。这一时期创作的粉彩瓷器色调柔和,层次分明,富有立体感。在瓷胚上用西洋油画激发作画,再入窑烧制成的珐琅彩瓷器,融会中西,异常精美,是皇宫的专用品。在这些绚丽多彩的名贵瓷器,通过各种渠道,沿着路上“丝绸之路”,海上“陶瓷之路”,为传播中华文化艺术,经贸交往,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世界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从景德镇的历史发展脉络中我们不难发现,没有创新,就不可能有发展。一千多年来,景德镇之所以能成为世界的瓷都,成为陶瓷人心中的圣地,正是由于它始终在创新,从而引领陶瓷工艺和艺术形式向前发展。
进入新千年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国内艺术品市场愈加兴旺。景德镇众多大师、艺人皆有家传绝活或对瓷器的独到见解,所创作品在价格上、艺术性上和文化价值上皆有不俗的表现。今天,我们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熊钢如、吴锦华和资深陶瓷收藏家陈也君三位嘉宾,围绕“陶瓷艺术创新和责任”这个话题展开对话。
主持人:陶瓷艺术的发展需要创新,对于这一点,相信业界的人士已有共识。今天,就请在座的各位嘉宾先来聊聊,你们如何理解“创新”这个问题?
熊钢如:陶瓷艺术需要创新,这是无可置疑的。从景德镇的历史来说,先不谈远了,从宋朝开始,它这个影青刻花,然后,再是元朝的青花,明朝的大明五彩,清朝的粉彩、珐琅彩还有古彩以及新彩,每个朝代都有新东西。当然,刚才讲的都是从工艺上来说。其实,在内容上也有新东西。尤其是到了元朝、明朝和清朝,内容上都十分丰富,特别是到了清朝,涉及到每个领域,什么戏剧人物,什么生活场景,一方面是民间生活,一方面是宫廷生活,包括戏曲、神话故事,有民窑的,官窑的,每个朝代都有新的东西。内容上有新的东西,工艺上有新的东西。在景德镇陶瓷的创新上,每个朝代都是按照每个朝代的喜好。往往是宫廷里崇尚什么东西,社会就效仿什么,所以它的发展变化是非常丰富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形式也是非常多样的,特别是工艺上是不断有创新的,这是作为景德镇的历史来看,如果不是这样,就不可能有景德镇。
很多专家都说,在陶瓷领域,宋朝之后,景德镇是一花独放。那么,元朝的青花,实际上就把景德镇完全地托起来了。元朝虽说时间短,但是,它的青花一出现,就非常成熟,因为它是在别人的基础之上创造出来的。宋失南都以后,北方的那些窑口,北方的那些工匠,北方的那些技术,都纷纷汇集到景德镇。元朝的版图辽阔,包括中亚地区的造型和文化,都被景德镇的陶瓷艺人吸收过来,所以说,在景德镇,元朝的东西是很成熟的。到了现在,为什么元青花的价值那么高,一个原因是它的存世量比较少,这也是事实,因为元朝的持续时间比较短,但是,它从艺术,从工艺上,确实很成熟,非常成熟。所以,它才有这样高价值的东西能够出现,比如“鬼谷子下山”青花大罐,这些都是开创历史先河的东西。元青花为什么有那么高的价值,因为它包含了很高的文化内涵,当然,也有物以稀为贵等多方面的因素在里面。
所以说,我觉得景德镇的陶瓷文化,从历史的角度看,正是因为有了创新,才有了景德镇。你说,如果从宋朝到元朝,再到清朝,还一直停留在影青刻花,而且只有影青刻花,那就太局限了,那别人一定就超过你了,那也就没有景德镇了。所以说,从历史的观点来看,景德镇要保持它的声誉,保持它瓷都的地位,要在陶瓷工艺、艺术和文化领域保持领先的地位,就要不断的创新。不能躺在前人的成果上,包括工艺成果,包括艺术成果,包括其他方面的文化成果,如果停滞在这些方面,它就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另外,从现实发展的角度看,这需要从两个方面来看,一个从纵向比,一个从横向比。从横向来看,我们的兄弟产瓷区在不断地发展,而且,国际陶瓷艺术也在不断地发展,这些,都必然会推动景德镇陶瓷文化艺术的发展。因为,如果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景德镇就会落后。比如湖南的釉下五彩,工艺上有突破,它做得非常细腻,非常精致,很圆润,给人一种非常美的感觉。另外,山东的刻瓷,还有河南的彩釉瓷和捏雕瓷,都特别的漂亮。
吴锦华:了解景德镇陶瓷发展历史的人都清楚,一千多年来,正是因为在不断创新,景德镇才赢得了天下瓷都的美誉。远的不说,起源于清朝的粉彩瓷,至今还是景德镇陶瓷最响亮的名片之一。在这里,我想说说浅绛彩瓷,它是清末时景德镇具有创新意义的釉上彩新品种。
粉彩填色之前需用玻璃白打底,浅绛彩不用,而是直接将淡矾红、水绿等彩直接画上瓷胎,故粉彩有渲染而浅绛没有。清代粉彩艺人由于分工细,文化程度不高,故多数只能专工一种题材。浅绛彩艺人一般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多数兼善山水、人物或花鸟。清代官窑粉彩由宫中发样,工匠照描,描完后填色,故很难表现出艺人的个性。浅绛彩瓷从图稿设计、勾画到渲染都由一人完成,能自由表达画者的风格与个性,是文化层次较高的艺人得心应手之作。
以程门为代表的浅绛彩艺人,把文人画引入陶瓷绘画中,将中国书画艺术的“三绝”——诗、书、画,在瓷器上表现,使瓷画与传统中国画结合,创造出瓷画的全新面貌。
在我看来,浅绛彩瓷的出现,不仅对景德镇陶瓷绘画工艺做出了创新,更重要的是,它将景德镇陶瓷从原来的工艺品属性,提升到艺术品的范畴,因为,在浅绛彩瓷画的创作过程中,创作者不再是按部就班地描绘,而是融入了自己的意识情感以及对事物的认知。这对于景德镇的陶瓷来说,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变化。
在陶瓷文化的传承中,继承先辈的艺术成果只是一个过程,创新才是文化传承最终的落脚点。艺术的创新,是随着时代走的,时代的前进,推动了陶瓷创新的步伐,从另一外角度说,艺术的创新,也丰富了时代的内涵。
陈也君:从市场的角度看,没有创新的陶瓷作品,是没有生命力的。今天在座的两位大师,在自己的从艺生涯中就在不断地推陈出新。在我的印象里,吴锦华老师曾经创作过“知青文化”、“地域文明”等多种题材的作品,他的作品《鄱湖渔歌》就是一幅极富时代信息的陶瓷力作。
主持人:面对社会进步,人们对物质和精神的更高追求,陶瓷艺术怎样才能走出困境?光靠吃老祖宗留下的老本不行,必须走创新之路。陶瓷艺术的创新形式有很多,有工艺上的,也有艺术表现手法上的,在老师们看来,哪一种创新,更受你们期待,为什么?
熊钢如:从历史的角度看,正因为有了创新,才有了今天的景德镇,景德镇要想继续保持“景德镇”,就必须坚持创新。从现实发展的角度看,落后就要被淘汰,不创新,就不会有前途。从现实生活的要求上看,首先是物质的满足,其次才是精神的满足。传统的生活,讲究小富则安。现代的生活方式,较以往已有了很大的改变,人们在吃饱穿暖的同时,更注重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因此,在现代社会,要搞好陶瓷文化创新,就必须研究当代生活和传统生活的区别。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陶瓷工艺、材质都有了长足的进步。艺术表现形式和内容,也更加的多元化。以绘画为主体的陶瓷作品,应该以绘画的要求来弘扬真善美,内容要更多地反映现实生活。所以,这方面的创新首先要注重内容,什么东西能在陶瓷上表现,哪些东西能更好地传递美感。作为一名陶瓷艺术家,创新的前提,必定是他有很好的工艺基础、造型基础以及生活基础。没有深厚的文化功底,不关心生活,对社会没有洞察力,就很难言及创新。
对于景德镇当前以及未来的陶瓷艺术,无论是技法、内容、工艺,乃至创作工具的创新,这些,无一不让人期待。
主持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都会把艺术的创新作为自己的责任,你们如何理解这二者之间的关系?
吴锦华:多年前,当我在人民大会堂接过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证书的那一刻起,我就深刻意识到,自己肩负的文化责任。古代的景德镇海纳百川,历史官窑更是造就了无数美轮美奂的陶瓷精品。如何让景德镇陶瓷的传统工艺服务现代社会,早在3年前,我就提出了相关的研究课题。多年来,我的陶瓷创作,不仅关注地域文化,也关注跨行业的文化。“知青文化”曾被人们喻为“伤痕文化”,在我创作的“知青文化”系列作品中,我更倾向于以美好的心态去表现知青的青春岁月。景德镇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作为一位陶瓷艺术工作者,必须坚持走创新的道路,不要去随大流,一定要有自己的个性和思想。每一个有责任感的艺术家都应该去思考,你为后代留下了什么,你为景德镇添加了什么?这些,不仅是技艺上的,也有思想上的。
熊钢如:作为一名有责任的艺术家,一定要不断去进行艺术创新。但是,我们也知道,对于艺术创新的理解,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认识。我的儿子熊煜也是一名陶瓷艺术工作者,在陶瓷创新的道路上,他走的就是一种完全自我的方式。他的陶瓷创作,更多是从自己内心的感受出发,表达的也是意识中的艺术形态。在我看来,熊煜艺术创作有些超前,他的艺术作品,不一定,或者说不容易被当下这个时代所接受。虽然对于熊煜在陶瓷艺术上的创新形式,我曾与他有过争论,但是,他这种精神,却是值得鼓励的。这,其实就是一个责任的问题。在景德镇,像熊煜这样的青年陶艺家,应该还有不少。他们的创作不以市场为引导,不受世俗的桎梏,这,或许才是追求艺术的一种最真实的状态。
主持人:我们知道,陈老师是一位资深的陶瓷收藏家,站在这一角度,你对景德镇陶瓷艺术的创新有哪些期待?
陈也君:作为一名陶瓷收藏爱好者,到景德镇这么多年来,我几乎每天都在与陶瓷打交道。不可否认,景德镇有许多让人尊敬的艺术家,也有不少值得收藏的陶瓷艺术精品。但是,说句实在的话,现在的陶瓷市场上,值得让我下手的东西的确不多。关键,可能还是缺少创新。如果收到手中的东西都大同小异,那也就失去了收藏的价值,也少了点收藏的乐趣。
主持人: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院长吴志强说过那么一句话:“假如你继承中华文明的成果,那么你将越做越小,假如你继承中华文明形成之前的那种创造的心态,那么你就会越做越大。”从传统中继承“魂”来创新,你们是否认同这一观点,为什么?
吴锦华:面对社会进步,人们对物质和精神有了更高的追求,陶瓷艺术怎样才能走出困境?光靠吃老祖宗留下的老本不行,必须走创新之路。
陶瓷艺术的发展需要创新精神,就必须从传统中继承“魂”来创新。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院长吴志强说:“假如你继承中华文明的成果,那么你将越做越小,假如你继承中华文明形成之前的那种创造的心态,那么你就会越做越大。”大家都继承成果,结果就只能在一个限定的范围之内发展,永远无法突破创新;但如果继承了文明形成之前那种创新的心态,那就会越做越大。这是毫无疑问的。在当今的中国社会,我们尤其要挖掘出中华民族最有价值的创新心态,而不是中华民族创造出来的某种结果,不然就完了,就真的被这种态度扼杀了。如果我们现在就有一种古人创造中华文明的心态,那么中华民族肯定越做越强。可以说,创新是陶瓷艺术发展的不竭动力。
陶瓷艺术的发展存在着历史继承性。前代艺术总是给后代艺术以巨大的潜在影响,后代艺术总是以继承前代的艺术成就为基础。具体表现在:艺术内容的继承;艺术形式的继承;艺术创作方法的继承。继承传统不是单纯的复制,是要将传统元素融入到当代设计中去,要将创作跟时代挂钩。美国一个著名的艺术家曾经说过:“艺术的创作有两种:一种是在旧的形式里注入新的内容;还有一种就是把新的事物融入到旧的形式里”。现在的年轻人不愿意练基本功,不愿意学习,一上来就要搞抽象,搞自我,这根本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陶瓷艺术的创新也应以这为前提,应当在继承的基础上拓展到一个更新的高度。创新是我们的责任。
熊钢如:随着艺术陶瓷的发展,对创新艺术需求越来越高,但是陶瓷艺术从业人员老艺术设计者居多,而具有知识、能力、素质的年轻设计人才比较匮乏。尤其是,工种之间几乎没有交流,装饰就是装饰,至于器型、施釉、装窑、烧成等等工序与自己无关,而作品烧成后达不到所要的效果,或者烧裂、坏掉而又无计可施。目前艺术陶瓷领域缺乏设计开发人才,尤其是懂开发、会设计、懂陶瓷工艺的综合性高端人才更为缺乏。在开发力度上,传统的装饰画面占据了艺术陶瓷市场的主要份额,单一的釉上彩绘画占据了整个艺术陶瓷装饰的90%左右。而且,对烧成工艺上和对陶瓷的综合装饰的认识上还不够。现在陶瓷发展已比较前卫,像陶瓷与玻璃之间的运用、陶瓷与金属的综合装饰还不够。同时,艺术瓷的品种少,在器型开发上力度不够。
创新具体表现在科技、文化、工艺、思维方式、看问题的角度上。
陈也君:
创新要有文化底蕴,因为,文化是艺术的灵魂,没有文化的艺术只是躯壳。要创新就得提高我们艺术创作者的文化艺术修养综合能力。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表现在科学、文学、艺术、宗教、道德法律、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它是个综合体。文化是一个综合的概念,文化是素质的体现,素质是多方面的综合能力。思想要解放,观念要改变。正确认识文化的重要性,文化是一个民族之本。
创新要提高综合能力。艺术工作者要提高文化修养,学习多学科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多面一专。要成为一个真正的陶瓷艺术家,不仅要绘画上勤学苦练、在书法、文学、理论(美学、哲学)、生活等方面都必须下功夫,不能只学一门,应该广泛学习,要山水、人物、花鸟都能画。只有在民族文化的基础上用现代人的审美观念来创作才有所创新。
陶瓷艺术的创新是多元的。张光宇说过:“工艺美术家必须具备多种修养,因为常常是要以自己的美学思想灌注于设计,修养的高低将决定设计的成败和格调”。修养的高低决定创新的能力。
创新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入生活、才能创作出好作品,好作品是创作者通过材料和表现手法恰到好处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创作出有意义和价值的就是好的艺术品。好的艺术品它是唯一的,是不进行复制的,因为这样作品是有情感和思想,社会认同的也正是这种情感和思想。
创新要充分挖掘地方文化资源。每个地方都有悠久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文化底蕴。现在有的城市文化建设拆了古城建古城,至今仍有不做自己城市的文化,做人家别的城市的文化,请一些外来的“和尚”设计,只讲形式,不讲内容的现象。社会文化浮浅形成的错误观念一直影响到两三代人。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都是社会发展造成的,不能怨这怨那,只会埋怨。我们要意识到,更应该认识到,从根源上解放思想,改变观念!该是反省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