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这个因瓷而名满天下的江南小城,一千多年来,它不断上演的传奇,已经成为世界工业史的一个符号。
陶瓷文化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的景德镇,不仅创造了美轮美奂的陶瓷精品,而且孕育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陶瓷文化。“新平冶陶、始于汉世 ”。“新平”即景德镇。在千年窑火中,景德镇铸就了“汇各地良工之精华、集天下名窑之大成”、“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的独特文化现象。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景德镇的陶瓷产业一度陷入困境,但是,景德镇艺术瓷等类别非常出众,无论古代或是现代的陶瓷,国内外最高成交价依然被景德镇瓷器牢牢占据。
景德镇生产的陈设艺术瓷,究竟是工艺品还是艺术品?近几年来,这个问题时常在景德镇的陶瓷业界被提及。很多陶瓷艺术工作者坚称自己的作品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他们生怕别人将自己的作品与工艺品划上等号。是什么原因,让现在的陶瓷艺术工作者,对自己作品的身份,有如此的关注热情?
一
要探讨景德镇陶瓷作品的身份问题,我们有必要先对景德镇陶瓷的发展历史,做一个初步的了解。
景德镇生产瓷器的历史源远流长,从汉朝开始烧制陶器,距今1800多年,从东晋开始烧制瓷器,距今1600多年。唐代烧造出洁白如玉的白瓷,便有“假玉器”之称。在宋代御赐殊荣,即皇帝宋真宗将年号景德赐给景德镇,于是景瓷驰名天下。之后,历经元,明,清三代,成为“天下窑器所聚”的全国制瓷中心。时至清康,雍,乾三朝,瓷器发展到历史颠峰。
典雅秀丽的青花,五彩缤纷的彩绘,斑斓绚丽的色釉,玲珑剔透的薄胎,巧夺天工的雕塑,无一不是中华文化艺术的瑰宝。在乾隆时期,景德镇的瓷窑很多,而且分布很广,除官窑外,还有民窑两三百处,工匠数以万计。这个时期生产的青花瓷画面清晰干净,色彩翠蓝光艳,给人以清新明快之感。五彩瓷器色调强烈,富丽堂皇,较之明代又有发展。此时创造出的粉彩瓷器色调柔和,层次分明,富有立体感。在瓷胚上用西洋油画的技法激情作画,再入窑烧制成的珐琅彩瓷器,融汇中西,异常精美,是皇宫的专用品。这些绚丽多彩的名贵瓷器,通过各种渠道,沿着路上“丝绸之路”,海上“陶瓷之路”,“行于九域,施及外洋”。为传播中华文化艺术,经贸交往,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世界文化的丰富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据史书记载,郑和下西洋与景德镇瓷器有关。古代东南亚、阿拉伯、非洲及欧洲地区的人十分喜欢中国瓷器,特别是景德镇的瓷器。公元1405年 (明永乐三年)开始,郑和七次下西洋,携带了大量瓷器,特别是景德镇瓷器,促进了中国陶瓷远销海外,扩大了中国陶瓷的声誉,也极大地推动了景德镇的陶瓷国际贸易。这些情况在《明史》和郑和随行翻译费信著的《星搓胜览》都有记载。郑和下西洋对发展中国的陶瓷生产,特别是发展景德镇的青花瓷来讲,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景德镇因瓷成名,陶瓷产业支撑着这座城市走过了千年。传统制瓷工艺有过手72道工序的说法,其中,拉坯、利坯、画坯等任何一道工序,没有数年的功力,均难成气候。
2000多年的制瓷文化和技艺的深厚积淀,为景德镇奠定了举世公认的瓷都地位。景德镇瓷器“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尤其是熔工艺,书法,绘画,雕塑,诗词于一炉,真是“贵逾珍宝明逾镜,书比荆关字比苏”。
二
景德镇瓷业的每一次发展、每一次飞跃,无不伴随着创新与突破。在制瓷技艺上,宋代创烧了白里泛青、莹润素雅的“影青瓷”,使“景德窑”“不胫而走、天下皆闻”,从此跻身于全国名窑之列。元代创烧了青花与釉里红两种釉下彩绘瓷,结束了我国只能烧素瓷的历史。明、清两代先后创烧了斗彩、五彩、甜白以及郎窑红、美人醉等一系列名瓷,显示了不竭的创新活力。民国时期“珠山八友”将中国画的技法运用于陶瓷装饰,领风气之先。在生产管理上,元朝设立“浮梁瓷局”,开创了瓷政先河。明朝创办御窑厂,对陶瓷生产进行明确而又细致的分工,制瓷的七十二道工序按照流水线作业完成,催生了我国早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清朝实行“官搭民烧”制度,将一定数量的宫廷御用瓷放入民窑中搭烧,促进了民窑的较快发展。正是这种“技术革新精益进、前驱不断再前驱”的创新精神,使景德镇经济社会不断发展。
景德镇瓷业之所以历千年而不衰,一个重要原因是门户开放、兼收并蓄。东晋人赵慨深谙制瓷技术,后来隐居景德镇,景德镇瓷工拜他为师,使制瓷技艺有了很大提高。南宋时北方连年战乱,大批陶工纷纷南迁,景德镇帮助他们融入陶瓷生产,有效地将“流民”化为人力资源。元代时,引进并采用波斯青花釉原料。清康熙年间,引进西洋珐琅彩料,并借鉴了欧洲油画装饰技巧。在陶瓷贸易方面,明清时期就在全国各地开拓了市场,并使景德镇陶瓷“行于九域、施及外洋”,远销到欧洲、非洲,形成“陶舍重重依岸开、舟帆日日蔽江来”的壮观景象。
景德镇的陶瓷从器形和内容上看,大多寄托了人们的理想和愿望,反映了人们追求和谐、崇尚和美的价值取向。以福、禄、寿“三星”为题材,直接表达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以龙、凤、鹤为题材,生动体现了人们对友善、祥瑞的追求;以松、竹、梅、荷、兰、菊为题材,传递了人们对刚正不阿的气节和出污泥而不染的品格的肯定和赞美。景德镇陶瓷通过观音、菩萨、耶稣、张飞、关羽等一系列人物画面和动作,巧妙弘扬了宗教和儒家思想,把博爱平等以及忠、孝、仁、义等思想直观而又形象地表现出来。“尚美”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影响着这座城市的性格和精神品质。
三
现在,我们再来说说关于工艺品和艺术品的相关定义。
百度百科词条解释,工艺品,手工艺的产品。即通过手工将原料或半成品加工而成的产品,是对一组价值艺术品的总称。比较典型的工艺品如石膏像,开采及制造皆采用手工。以此材料制作成的工艺品,具有迎吉纳祥、趋福除弊的特别含义。工艺品的种类繁多,如木、牙、竹、碳、玉雕,琉璃、彩雕等。
艺术品,一般指造型艺术的作品。一般的艺术品可视为含有两个成分:一是作品上的线、形、色、光、音、调的配合,寻常称为‘形式的成分’或‘直接的成分’;一是题材……寻常称为‘表现的成分’或‘联想的成分’。
艺术品分为很多类,陶艺、国画、抽象画,乐器雕刻、文物雕塑,砂岩、仿砂岩、琉璃摆件,铁艺、铜艺、不锈钢雕塑、石雕、铜雕,玻璃钢、树脂、玻璃、透明树脂、树脂、玻璃制品,陶瓷、黑陶、红陶、白陶、吹瓶、脱蜡琉璃、水晶、黑水晶、木雕、花艺、花插、浮雕……
艺术品用途的范围很广,一般的艺术品,可以被当做居家摆设。而罕见的艺术品多用来收藏。
一件作品能否被称为艺术品,首先是因为其具有艺术性,其次,艺术品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它具备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美国经济学家哥德哈伯指出:“如果你用美元数量测量一个艺术家的生产力,你会发现,最引人注意的艺术家最赚钱。”他认为,艺术的目的就是吸引注意力。成功地吸引注意力是艺术存在的全部意义。这就是说,从某种意义上讲,影响艺术品价格的决定性因素,实际上并不仅仅是艺术品本身所具有的艺术价值以及艺术品的存世数量,而是艺术品所能吸引的注意力。
哥德哈伯对艺术品的理解确实是入木三分。他指出,“艺术主要是诉诸情感的,一旦注意力被吸引,理智就会不知不觉退隐到背后。”
四
陶瓷最先是被用作器皿,在日常生活中被用来盛东西的。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陶瓷制作技艺的成熟与丰富,有特色的质地精致的陶瓷逐渐被人们收藏,当作艺术品保留下来。现在有很多艺术家仍在不断地创造着各类的陶瓷制品。陶瓷被简单地当作平日所需的器皿就相对的廉价,而当作艺术的摆设,做装饰之用反而昂贵了。这是因为,艺术的价值成就了它。人类文明的结晶大都是由现实的载体,被世代继承流传或有幸而发扬光大的。人们欣赏陶瓷制品,是品味它所承载的艺术;人们收藏陶瓷制品,是珍藏它所具有的艺术价值。
一位陶瓷业内人士表示,他是不能接受那种原本用来当器皿的陶瓷因为被做得精致,或有了年代有人喜爱,就被当作艺术供着,任凭灰尘悄悄地填满它艺术的肚膛,任由蜘蛛结网飞蛾进出……因为,表面光鲜动人的陶瓷品也会因欣赏者不能时常把玩清洁其内部,生出令人厌恶的东西。
一件陶瓷工艺品怎样在日常生活中体现艺术的作用? .
有的陶瓷艺术品可以当作器皿来用,可在生活中时时体现它艺术的作用,也有一些古董陶瓷制品的另类使用。有人把陶瓷艺术品整个的或是碎片粘在墙壁作家居,尤其是某些高级的餐厅茶楼等场所的复古风格的装修材料,以满足人们对它的艺术的欣赏和使用。
不论造型怎样的陶瓷艺术品,要在生活中体现出有意义的艺术价值,除了恰当的保存与适时地清洁外,要让世人去欣赏,研习它的制作技法,并有所创新和发展,这也许是最有意义的事情。也许再加上日常生活的需要赋予它的最基本的价值。在被人使用中体现的使用价值,那会更好。适当地使用它,赋予它存在的基本意义。
进入21世纪,现当代艺术陶瓷一改过去养在博物馆人未识的状况,开始越来越多地受到关注。现当代陶瓷艺术品以其独特的工艺,强烈的时代性、独创性、学术性以及美学价值,征服了藏家,而且藏家的收藏心态也逐渐成熟,带动当代艺术陶瓷收藏市场不断升温,收藏群体也急剧扩大。近几年来,当代艺术陶瓷更是成为国内外拍卖会上的新宠。
五
陶瓷艺术家李申盛,本身也是一个资深的陶瓷收藏家。谈及艺术品和工艺品的关系,他表示,艺术品和工艺品的区别在于,艺术品本身就是工艺品的衍生,只不过,艺术品被附加了弹性的价值,而这段弹性的价值,在经济和收藏杠杆撬动下,成为了资本的聚集高地。
接下来,听李申盛讲一个故事。
“一次,我见了四位艺术家,一位中青年,一位大师,一位教授,一个老师。在与这四位艺术家交谈时,我同时在他们身上感受到了一种资金流涌入的感觉。第一位中青年告诉我,一位人士给他下了50个作品的订单,就这订单就够撑死他了,这个订单的消费方向是礼品市场;第二位大师告诉我省内的一家国企疯狂购入他的作品,几乎是只要出来就要,购入的目的是企业文化;第三位是教授,国内一位人士一掷千万购买了他9块瓷板,只是为了收藏;第四位老师,和一家数一数二的著名高端酒类国企正在合作开发一个高端陶瓷酒文化项目,这个项目一旦成型在足以震撼整个瓷业。”
李申盛说,这四位艺术家,在资金流入的过程中,已经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可是当我们分析这他们的资金来源方向时,我们不难发现,景德镇艺术陶瓷的消费市场中除了传统收藏市场等,其实已经是相当的多元化了。除了第四位老师和高端酒企这种合作项目是一个崭新的,也是富有创造性的市场外,现在景德镇艺术陶瓷的消费市场可以罗列出下面多个方面,当然,消费的主体还是收藏市场,可是如今的礼品市场至少也将切割掉整体市场的3成。加上民企,国企收藏,这股资金不可小觑,这股资金足以短时间送艺术家上卫星。
六
有消息称,已经有金融企业加入了收藏大军,这些资金流正在迅速地寻找着陆点,预计他们的着陆点的选择不会很宽,应该是在小范围内让资金消化,同时也是确保资金安全,这样的资金的选择方向是项目性的,针对性的,虽然这种项目也是带有沉淀性的,但对市场的热度确实会产生很大的推动,可是为了消化这么大的资金,也无可避免的会出现盲目性。
李申盛认为,如此资金流和上世纪80年代末的日本正好出奇的相似。80年代末,日元升值,大量热钱涌入,物价飞涨,所有老百姓由于觉得手上的钱贬值得很厉害,都去炒楼,炒艺术品,炒股,当时日本有钱人以创纪录的价格买下了很多世界名画,日本的楼市、股市更是一飞冲天。所以,我们看到了豆你玩,蒜你狠,糖高宗,物价一涨再涨,再观艺术品市场不断创出新高……何其的相似,泡沫在不断地吹大。
钱是要花,要投资的,但一定要花得值得,投得准确。这不是赌博,无论是大师,教授还是普通艺术家的陶瓷作品,我们不用去猜骰子的大小,因为开出的一定是大,而且这几年里面无论是谁,无论是什么级别的艺术家,一定都在连开大,这是铁定的了,可是泡泡破了怎么办?
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在景德镇造个名人何其简单,根本不需要他是不是大师的头衔。是不是只要是在景德镇,是个艺术家,画出的作品,就是名作呢?或者说画得好的东西就叫名作?景德镇现在真的不缺名人,不缺名作,那个作品画得不好?以景德镇的陶瓷工艺发展程度,哪一件作品不比古瓷好?甚至就是国贸那里做批发的瓷器,也未必比教授,大师的瓷器差。一些投资者仅仅只是因为这些瓷器放置的地方而决定他们的身份,这和以貌取人有什么区别。
在李申盛看来,景德镇的许多高级工艺美术师,真正懂工艺的美术师是很少的。大多只是画画的,或者单纯的借助绘画获得陶瓷的价值体现。所以,景德镇很多高级工艺美术师,只能被称为高级美术师。因为工艺这一摊子,已经被基层工人取代。人们理解的工艺品,大多只是单纯的好看。艺术品,则被赋予了收藏和高经济价值。 因而,工艺品侧重于只是制作。艺术品则注重于创作。这个,就是艺术家们为什么反感自己的作品被称为工艺品的本质。 其实,在土耳其皇宫的地库里面,有大量的元青花。当时,这些只是工艺品。它们被大量地输入到土耳其。而到了当代,一件元青花动辄数亿的价位,让它们瞬间就变成了人们眼中的艺术品。但,它有特殊的时代性,工艺性等等。况且还有后面的战乱和朝代的更迭带来的损失。另外就是一种元文化对于我们的影响,这样的艺术品会带给我们视觉和心理上的享受。
李申盛表示,工艺是陶瓷的根本,没有这样的理解是错误的。但工艺不能取代陶瓷的价值。也不能完全表现陶瓷的价值。因为,一件陶瓷作品的价值,主要还是因为它是艺术家艺术思想的体现。王锡良为什么能够受到尊敬,他的作品为什么能受到市场的追捧,并不是读书,学历的问题。而是,他表现出了一种学养和综合素质。王锡良从匠人上升到大师,在于他的乐观,豁达,以及诚实。反观许多艺术家,更多的是一种贪婪,霸气。因此,关键是艺术家自身的提高。从近两年的形势看,景德镇的陶瓷艺术品似乎很火爆,经济规律也许违背得了,但是,哲学规律不可能被违背。艺术家们自己不珍惜市场,最终会自己砸掉自己的市场。
七
其实,陶瓷作品与其他的艺术品相比,它的独特性恰恰在于它繁复的工艺性。
在民国之前,景德镇的陶瓷纯粹就是工艺品,因为,一个瓷器,是不可能一个人完成的。正如我们所知道的,元青花原本就是工艺品,但是,经过岁月的积淀,它现在就被称为艺术品中的精品。所以,所谓的工艺品和艺术品原本就没有非此即彼的矛盾。一件工艺品,如果有了艺术的品质,它自然就是艺术品,而一件陶瓷作品,即便是艺术家所画,但如果达不到艺术美的效果,它就仅是一件工艺装饰品而已。
“我们在与艺术家交流时,很多艺术家都称自己的陶瓷作品是艺术品,生怕别人把它当成工艺品,好像,那样就掉分子了。”可是,他们怎么都离不开工艺匠人的帮助。至少,他们画的瓶子也好,瓷板也好,都是别人做的。倒是王锡良大师,始终强调陶瓷作品的工艺性,但是,以王老师这样的高度,他的东西照样值钱,可是,他却清醒得很。王锡良说,“我就是一个手艺人”,很简单地说明了一切。如果艺术家自己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他的作品自然就有了艺术性。如果只是简单的模仿和复制,它自然只能被当作一件工艺装饰品。
青年陶艺家魏卿清楚地记得,王锡良在张松茂陶瓷艺术培训中心授课时,曾特别强调,陶瓷作品的工艺属性。就算大名鼎鼎的“珠山八友”,也无法忽略陶瓷作品创作中的工艺性,他们极少有人可以从头到尾独自完成一件陶瓷作品。在过去,陶瓷行业的分工极为精细,会画的不会填,比比皆是。
在短短的近20年里,中国的陶瓷艺术形成了纷繁多样的艺术形式,而陶瓷艺术在与新技术的结合方面,也显示出了这一古老艺术与时俱进的特点。更为重要的是,当代陶瓷艺术多样性的表现形式与风格,已经为大众所接受和认可。陶瓷艺术家在创作风格上的显著变化,主要表现在创作中求新求变,融入个性风格。
八
有业内人士曾盘算过景德镇在册的艺术家人数,粗略的算下来至少也有万人,以每个人人均每天产出作品一件来算,一个月就是30万根瓷器,一年就是360万根。而这些瓷器基本上都已经销售出去了。写到这里,肯定有朋友质问一天出一根瓷器有违艺术家的创作实情,其实,这只是一个粗略的估计,也是一个平均的估计,况且景德镇实际绘画的艺术家人数远远不止万人。在李申盛看来,这一年360万根瓷器的计算只有少估的,绝对没有多估。
试想一下,360万根瓷器进入了市场,都宣称有潜力,有投资价值,有远景预期,怎么可能啊。艺术陶瓷腾飞了十年了,十年生产的陶瓷也绝大多数都销售出去了,要是还留在景德镇,堆也堆不下了,这样也就是说,至少有3600万根瓷器在市场上流转,而这个数字每天都在以几何数增加。而以后这些瓷器都是在同平台,同市场上进行竞争,有多少最终能够值钱,最终能够被市场认同,大家此刻的心态是不言而喻的。瓷器历史以来就分有民窑官窑之别,其差别不仅仅是在工艺上,更多的是在于价值上的。民窑的价格永远追不上官窑,这是为什么,东西有没有代表性,有没有自己的的特定语言,漂不漂亮,精细不精细,重复不重复,认真不认真,不就这么简单吗!
“您不会真的认为渣胎碗那种流畅而飘逸但机械性极强,高度的重复,就是艺术,就真的是民窑文化之大成。非也,然也,我们判断价值不应该是以前朝的艺术性的模仿程度高低来决定同样的玩意,在当代也能得到肯定,这与前朝的诸多因素具有很强的结合性。但是,我能肯定,渣胎碗画得再好,画不成大师,这是铁定的了。今天的大师即使再饱受争议,可是怎么也能具有时代性,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只是有多少会被历史掩埋,有多少能够为万代传诵,这一切都需要时间的检验。”李申盛表示,在3600万根瓷器里面,能有多少值钱,也绝对不可比古瓷,古瓷存在一定的稀缺性和历史文化性,而在今天这样一个资源与艺术爆炸的时代,工艺高度发展的时代,瓷器不再是有个人名就值钱的时代了,我们要考虑的太多,太多。
脚踏实地地搞作品,只要东西好,不管是艺术品也好,工艺品也罢,它们都会有自己应有的价值,市场无形的手,会作出最真实和正确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