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举目四望,随着各地陶瓷产区一顶顶“大师”的桂冠新鲜出炉、一个个大师的身段闪亮登场,一件件所谓“大师”的作品却似乎成色不再,改用一下当年“九江大专员”白居易先生的名句:“大师渐欲迷人眼,浅深真伪没人提”,不知当否?
漫画 / 郭子玉
值此业界有识之士都在冷静地思考大师问题之际,有位老师告知这一次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文化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部委在5月24日公布的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选条列中,可能景德镇只有4人选上。听到这个消息,我第一反应是松了口气,如果这样艺术陶瓷的未来有救了!相比省大师40多人的大名单、国陶瓷大师18人的大名单,还不谈名单中暴露出来的各种现象,使得整个收藏界口诛笔伐。大师的价值到底如何体现、大师时代将会如何疯狂下去,单就“4”这一个数字,我想至少是挽救陶瓷业的一个猛药。
其实,个人觉得大师评比这个事情成也萧何,何败萧何。2006年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一个11人的名单虽然是十年未评的补充,但也因此拉开了大师每一次评比数量的闸门。如此,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在第一次“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评比“成功”后,也被第二次评比带来的负面影响给冲击了。据统计,仅2010年11月的二届评选,全国就有93位艺术家获得“大师”的称号;加上此前历年评选出的国家级、省级以及各陶瓷产区自行授予的“大师”称号,和各类机构和团体自行“册封”的诸如“世界级”、“亚太级”、收藏者喜爱的“民间级”等等称号,现在全国拥有各种名谓的“大师”总数恐以千计,好似“雄‘师’雾列,俊采星驰”!其实,如果工信部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江西区不评4人,还是2位数的话,那么协会的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可能还不被显得这么突兀,也许后面也还会跟着有省陶瓷艺术大师的评比跟上;近闻广东、唐山已经开评陶瓷艺术大师了。可是一旦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名额收紧,条件严谨而苛刻、且反差如此巨大,那么协会的威信将会面临空前的考验。
所以想起了一句话,说美国政界的重大任命都有年龄的限制,比如:竞选总统要年满35岁。在英国,不到40岁当不成法官。我仔细揣摩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在陶瓷艺术界里面,手艺、知识、技术都可以通过传授学习得来,而经验则是建立在这些基础上的积累。经验的宝贵在于人生的阅历,生活、失败、挫折、恐惧、失落、悔恨、兴奋、激动、成功、教训、沉浮等等,这些综合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铭刻在一个人的生命岁月里便是经验。也因为有了这些,才锻炼出一个人的坚韧、坚强、信念、道德、能力和水平。
众所周知,日本人也有一个与文化艺术相关的头衔,那就是“人间国宝”,但它的人数是固定的,而且是对艺人和匠人文化的挖掘,通常情况下只有前任去世,后面的人才可能获得补缺的机会。也许这种体制也有它本身的弊端,但是怎么也比今天中国在文化艺术层面“大师”泛滥的制度要好。人家去世一个才能接任一个,加上日本人又长寿,熬也能把接任者熬到相当的年龄、熬出相当的经验。兼且为了获得这个“人间国宝”的头衔,接任者会一直在自己的专业里面兢业努力,不会懈怠、不敢造次。当他真正成为接任者的时候,年龄也一大把了,对待金钱、财富、物质早已看透了,他们会自觉地珍惜自己的声誉、珍惜自己的头衔、珍惜自己的地位,这是一种自律。
而今中国评比“大师”,则将名额成倍数地扩大,参与的人员越来越复杂,条件越来越宽松,这样操作的结果大家早已看到,或能感觉到。评比本来是对艺术的一种挖掘和抢救,现在变成了你争我夺的名利场,变成了你死我活的战场,艺术变成了这个样,是市场化的进步还是文化的陨落?当“大师”黄袍加身,订单如潮水涌来后,敬业和认真似乎,正在其身上逐渐消失品质。毕竟这个头衔就是一个财富的助推器,随着这个头衔而来的是令人眼晕如潮涌般的金钱,地位,而心智却并没有成熟和坚韧、道德并没有坚强和巩固、能力和水平并没有完善和稳定,这样的冲击只会让艺术家们迷失与扭曲。
少评点“大师”对陶瓷业、艺术产业没有任何坏处,也只有这样,才能将中华各种国粹艺术的质量和水平提升到一个新高度。日本“人间国宝”的经验和效果,是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的,人家在天灾核难面前都不乱,这种精神和作风是深入到一个国家任何角度和位置的,包括艺术。文化艺术产业缺失了精神、缺失了正气、缺失了道德、缺失了追求,害的是千万从业者、收藏者甚至是一代代人。
(作者系陶瓷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