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段时间,笔者先后接触过几位从事原料、成型及烧炼的工艺技术人员, 他们认为自己辛辛苦苦搞科研、出成果,下功夫、做精品,到头来还不如陶瓷美术人员赚钱吃香。更使他们想不通的是,陶瓷美术人员评上了高级职称、获得了荣誉称号,就被媒体戴上“陶瓷艺术家”桂冠,使人误以为一件绘画的瓷品,从配料、制作到烧成,都是陶瓷美术人员完成的。这对原料、成型及烧炼的技术人员和生产者来说,是很不公平的。不久前,从网上读了几篇有关陶瓷艺术和陶瓷美术的文章,深受启发,觉得有必要说说陶瓷艺术家与陶瓷美术家的区别。
陶瓷艺术的要素是材质、造型工艺、装饰手法。景德镇瓷器正因为具有“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的品质,所以闻名遐迩曰正因为有了青花、玲珑、色釉、斗彩、粉彩、古彩等装饰技艺,才让人们领略了陶瓷艺术的神奇魅力;正因为有工艺精湛,器型繁多,花色丰富的瓷器,才能折服世界,奠定景德镇的瓷都地位。如果把陶瓷材质比作姑娘的肌肤,工艺造型比作姑娘的身段,那么,只要她体型婀娜多姿,肌肤滑润如脂,就用不着任何装饰,足以令人陶醉了。陶瓷的装饰必须以体现造型、材质的整体和谐为最高原则。纹样、图形如何适合器型钥采用什么工艺?如何装饰才能与整体相得益彰钥古今优秀的能工巧匠都非常注重这些。
全面的陶瓷艺术家必须高度具备对材质、工艺、造型、装饰的驾驭能力。如唐代的陶玉、霍仲初,明代的昊十九、周丹泉、陈仲美,清代的吴麂、唐英、陈国治,民国时期的鄢儒珍、吴霭生等, 就是自己配料、自己拉坯、自己造型、自己研究釉水、自己彩绘纹饰、自己掌握烧成,真正“一手到家”。现代陶瓷生产分工较细,陶艺家虽不可能每个工种都亲自动手,但也应十分熟悉制瓷过程,特别在配料、造型、釉色、装饰方面必须参与,从而体现自己独特的格调。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周国桢、中国艺术学院教授朱乐根等创作的陶艺作品,风格各异,在中国及东南亚、欧美等地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不可否认,在陶瓷装饰和陶瓷雕塑的艺人中, 亦有部分人参与了原料配制及器型设计等工作,因此,把他们称为陶瓷艺术家是比较恰当的。
陶瓷美术家,是在陶瓷釉下或釉上装饰方面有成就的拔尖人才。中国的陶瓷装饰是世界陶瓷美术宝藏中的珍贵遗产之一,也是我国陶瓷艺术整体中,表现形式最为直观,视觉效果最为显著的构成部分。其具有多种样式、多种风格的特性。无论白胎瓷或是生坯一般都需要用色彩、纹络进行绘画,精心装饰,烧成后才能让人赏心悦目,美不胜收。近一个世纪以来,景德镇涌现出无数的杰出的瓷画家,如清末民国年间的王少维、金品卿、程门、汪晓棠、王步、“珠山八友”等及众多弟子们。“珠山八友”的瓷画表现的是作者绘画、诗词、书法的个人成就,他们以瓷当纸,把中国书画移植到陶瓷上。大多选择瓷板、瓷盘、镶器一类的瓷面作画,而装饰各类形状的花瓶,则根据器形要求设计画面,从不同视角都能达到尽显完美的效果。由于载体的改变,自有别开生面的感觉,加上他们所处的时期正是景德镇陶瓷发展的低谷,他们的出现,无疑形成了一个亮点。在创作中,“珠山八友”还努力作了一些探索,如王大凡发明“落地粉彩”、刘雨岑创立“水点桃花”等。新中国成立后命名的已故陶瓷美术家胡献雅、段茂发、余文襄、毕渊明、章鉴、赵惠民等,当代有著名的陶瓷美术家王锡良、张松茂、秦锡麟等及众多的中青年佼佼者,他们之中不少人获得国家级大师、省级大师荣誉称号,有的虽然没有荣誉称号,但仍在努力探索,不断创新,为陶瓷美术的发展取得了的众人认可的成绩, 给社会创造了珍贵的艺术财富,把他们称为陶瓷美术家当之无愧。
同时,我们不可忽视原料、成型及烧炼的技术人员和生产者,他们虽然不可能人人成为陶瓷艺术家,但他们是幕后的无名英雄,要感谢他们为精美的装饰提供优质的坯胎或白瓷,感谢他们辛勤劳动付出功不可没的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