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茭草行,不知道景德镇的瓷器能不能完整地走上丝绸之路。
肖基和今年78岁了,居住在大十字弄47号。这是一座由肖家祖辈按照茭草行的特殊要求建造的老房子,距今已经有一二百年的历史。这座老宅也是目前大十字弄少有的还保留板壁屋格局的老房子。
肖基和的爷爷、爸爸还有几个兄弟都是从事茭草行当,于是,肖基和从14岁起,就开始跟着父辈学徒。建国后,肖基和成为景德镇最早一批瓷器包装工人,并一直从事包装行业到退休,可谓见证了茭草行当退出景德镇历史的全过程。
据肖基和介绍,历史上的茭草行还应细分为三个行当,分别是茭草行、扎篾行、结草行,这三个行当可以用流水作业来形容。最先一道工序是茭草,就是用稻草将大小比例不同的备类瓷器整整齐齐捆好,然后再用竹篾子扎起来,不然就很容易散开,再进行第三道工序结草。这样捆扎起来的瓷器,不管怎么扔都不会损坏。
那时候对茭草师傅的要求非常高,首先要先将大小比例不同的备类瓷器码平整,有时候一码就是四五十只,茭草师傅还得具备能将这摞瓷器翻来覆去翻几个身的本领,要完成如此高难度的动作,手法及时间都得拿捏得非常精准,没有一定的实力根本就做不下来。
由于这个行当是个体力活,年纪太小和年纪太大都无法从事,所以人们经常会用“很苦”来形容茭草行当。 ’
肖基和指着自己手指上的老茧说,这就是当年从事茭草行当留下来的痕迹。
肖基和说,当年用稻草包装瓷器的时候,手指经常要在稻草里搓来搓去,因为稻草都很毛糙。所以容易搓出老蛮。而且这样的手到了冬天还特别难受,会开裂。那时候也没有甘油等润肤物品。大家只能用土办法治疗手开裂的毛病,就是从一种叶子上刮蚊子屎下来,捏成一节一节黑色的长条,再放到柴油灯上烧,烧化后滴在裂开的口子上,就会缓解疼痛。
不仅如此,从事茭草行业的工人,在寒冬腊月都只能穿着夹衣工作,因为穿棉衣棉裤做不了事。 ’
尽管从事茭草这一行很苦,要求也很严格,但从业人员常以“三分仙骨”来夸耀自己的能力。而且,一般的瓷工学徒时间都是3年,只有茭草行当的学徒时间是4年。
由于历史上景德镇的各种行当都非常讲究信誉.茭草行当也不例外,其中还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非常有意思。
肖基和说,根据菱草行当的行规,外地瓷商只要到某家茭草行包装过一次瓷器,那么不管他是哪里人.他的子子孙孙如果再到景德镇来买瓷器需要包装的话,就必须找回这一家。如果找过别家.还得付一笔包装费给第一家。当然,放弃这家找过一家,这样的概率在菱草行当毕竟还是少数。因为,每家茭草行都对自己工人的手艺非常有信心,同时也不会存在偷工减料的现象。
时至今日,肖基和感慨:“现在已经没有多少人真正懂得稻草包装了。”他曾经在电视上看到过一个介绍陶瓷包装的节目,他当时觉得解说人对陶瓷包装知之甚少,说的多是外行话,作为景德镇的人不应该出现这样的情况。
尽管自己的祖辈及父辈都是从事瓷器包装行业的,但是肖基和的6个孩子却没有一个继承这个行当,虽然子孙里面陆续都培养出了不少大学生,但对肖基和来说,这无疑是个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