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年的陶瓷收藏领域,出现了一个热门分支,那就是古瓷片收藏。其中,又以民窑青花瓷为主流。今天,随着对古瓷片收藏者徐安国的采访,让我们一起去了解这些被誉为“文明的碎片”的故事。 《瓷器》记者 程丽芳 文/图 一、徐安国的陶瓷情结
古瓷片收藏爱好者徐安国1960年出生,今年49岁,现为昌河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名政工干部。徐安国出生于古城西安,并在那生活了15年,随后和父母一起迁往景德镇。 可以说,徐安国的生活和陶瓷一直有着割舍不断的渊源。来到景德镇后,徐安国一家住在湖田,这里有享誉世界的湖田古窑遗址,浓厚的陶瓷文化让徐安国耳濡目染,深受熏陶。整个高中求学徐安国是在陶瓷学院的校园里完成的,参加工作不久,1988年开始,徐安国被单位派往南京工作,又专职经营起陶瓷来,这一做就是8年。从此,陶瓷成了徐安国生活和工作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徐安国从小对艺术充满了热情,这为他后来从事陶瓷尤其是古瓷片收藏埋下了情感伏笔。只有对艺术发自内心的真正的热爱,他才会穷其心血为之付出。
二 、一年收了几千件古瓷片
记者来到徐安国家的收藏室里,码得一箱箱一盒盒规规整整的古瓷片,花样、数量之多让记者大开眼界叹为观止。“大部分都是民窑青花,一共几千片,要说精品,有几百件,比较稀缺的元青花瓷片也有几十件。”聊起自己的宝贝,徐安国欣慰里透着点自豪。 其实,徐安国对古瓷片的收藏时间并不长,只有短短一年多时间,此前,他只是对景德镇仿古瓷偶有收藏。在如此短的时间里收藏如此众多的古瓷片,耗费了徐安国不少精力心血。 说起当初收藏古瓷片的冲动,还有一个故事。去年单位上接待了一位美国华侨来访,对方对陶瓷文化研究颇深,并很有见地,徐安国和他的交流十分默契,为尽地主之谊,临别时,徐安国将自己收藏的一件釉里红高足杯作为礼物送给了对方。没想到,这位美国华侨后来特别打电话来,非常激动地说,经过自己仔细鉴别,这是一件洪武年间的真品! 连徐安国自己也没有想到,那件没有一点残损的高足杯居然是件真品。他突然觉得自己该下点真功夫做古瓷的鉴定和收藏!然而古瓷收藏门槛太高,作为一个普通的工薪阶层,徐安国在权衡之后,决定从古瓷片入手。 那以后,一有空徐安国就到地摊和工地上去转悠。不仅在地摊上搜寻自己喜欢的古瓷片,和摊主讨价还价,还亲自备上工具,跟着农民到工地上去捡瓷片。“经常去,周末一有空就去。去年夏天三十多度四十度的高温,我戴着草帽在工地上挖瓷片,骄阳下那个汗流的,口又渴得要命,真是不一样的体验!一听说哪里有土方,马上停下手上的事,赶快去!”现在家里藏的很多宝贝都是徐安国自己一锄一锄从工地上刨来的。“有的时候,前面的人已经挖过了,我还能在后面捡到好东西,嘿嘿,那时候感觉,真不错!” 另外,徐安国觉得要真正学习收藏,必须要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尽管接触陶瓷有二十多年历史,徐安国在古瓷片收藏的时候同样也交过学费。“刚入门的时候,最好就是让地摊老板教你!多逛地摊!当你看中了一块瓷片,不要忙着讨价还价甚至付钱,多向摊主讨教,还有市场上其他来看瓷片的懂行的人,多和他们交流,然后在家看看这方面的专业书籍,知识就一点点积累下来了。” “现在市场上假的古瓷片太多,让人防不胜防,早几年就没有。因为现在收藏古瓷片的人多了,导致瓷片价格涨得厉害。而且现在我们城市几个大的工程(指建设时地下开挖出大量古瓷片的工程项目)都结束了,流入市场的古瓷片越来越少。”
三、“我愿意无偿捐献出来”
近年,古瓷片的市场被炒得相当热,在徐安国看来,“经营者多,也就是想从中倒手获利的人多,真正的收藏者少。”而徐安国说,不惜花费大量精力和金钱收藏古瓷片,完全是出于兴趣爱好,以及对景德镇这座城市的陶瓷情结。 “古瓷片是一种枯竭的不可再生的资源,它们有机会从深埋的历史中偶然再现人间,你想想这是件多美的事情,既然珍藏了,就应该好好留给后人观赏,如果有博物馆或者机构收藏我的古瓷片,我愿意无偿捐献出来!这不应该成为个人独享的精神财富……”———短短的接触中,徐安国留给记者的印象非常朴实,这段话深深体现了徐安国对于艺术热烈而无私朴素的情感,令人感动。
独具魅力的景德镇民窑古瓷片 在浩瀚漫长的中华陶瓷历史中,景德镇民窑古瓷堪称华彩乐章,举足轻重。近年各地出土的大量实物残片更证明,景德镇瓷器自明代以后,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而其中绝大部分是民窑青花瓷。这些城市的地下文化遗存,近年来受到藏家、研究者以及瓷器爱好者的青睐。收藏界喻古瓷片为“文明的碎片”,一些行家更是将其当作古书来慢慢细读,咀嚼品味。 历史上,景德镇瓷器以能够集历代陶瓷、绘画、工艺之大成而著称于世。清雍正(1723-1735)前后,是景德镇民窑瓷器发展的鼎盛时期。据介绍,就瓷胎来说,这一时期民窑精品瓷器决不逊色于后来的官窑,甚至高于有些官窑。胎质坚硬、细腻、洁白,釉面有玉质感,普遍薄润、透明、匀净。其中的精品可与官窑媲美。 瓷器又是一个集制造工艺、民俗、文字、诗歌、绘画等艺术于一体的综合载体。“题材丰富,构思洒脱”,构成民窑古瓷器的独特艺术魅力与历史价值。与官窑瓷器相比,它在纹饰构思上更显得无拘无束,自由洒脱,且题材生动丰富,从人物、动物到植物,无不栩栩如生,能充分体现时代特征。 举元末明初时期的作品为例:这一时期,一些失意文人才子沦为匠人,混迹市井民间,他们显然入了“绘瓷画”这一行当。这一时期民窑瓷器上的“文人画”就反映出此类瓷画创作者的艺术水准。他们的作品往往笔锋练达,抒发个人感受,意境独特,也因此“较难仿,因现代人的笔墨功夫上不去”。 民窑瓷器还可令今人一窥古人的风貌民情、文化习俗,感受不同朝代不同时期兴衰的历史。民窑瓷画上的一个常见题材是“童子嬉戏图”。明末时期,民众困苦潦倒,从出土的这一时期的民窑瓷画中便可一窥。瓷画中,玩耍的幼童,表情往往欠生动,显呆板,所着衣衫也多拖沓不合体。透过此种精神面貌,现代人似乎可以嗅到一个王朝“大势已去”的无奈气息。 民窑瓷器所折射的宗教风俗,亦十分有助于理解同一时期宗教发展的客观状况,景德镇瓷器在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都与宗教文化休戚相关,宗教是构成民风、民俗的要素和源泉。 浩如沧海的民窑瓷器纹饰的演变,更能体现出“与时俱进”的历程。 民窑瓷片受市场追捧,究其原因,无疑是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它们的独特价值。真正入门古瓷研究,直接接触实物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一环。遗憾的是,大多数古瓷爱好者鲜有机会接触完整器物,于是接触研究出土瓷片便成为一条捷径。况且,那些精致的瓷片亦可作为一幅瓷画艺术品永久保存。这也使得不少商人亦看好瓷片的升值潜力,进行投资,结果是瓷片的身价迅速提高。
哪些瓷片升值潜力较大 行家们说,初涉古瓷片收藏者应该了解一些市场规律:从年代上看,各个年代的精品如宋代的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以及元青花、清三代官窑升值潜力极大。晚清、民国新粉彩、浅绛彩中一些有名头的作品的瓷片也颇具升值潜力。 从器型上看,一般情况下,观赏器瓷片的价值要高于生活器的价值;那些数量上相对少、制作上相对精、器型上相对异的瓷片,在收藏市场更受青睐。同时,要尽量收藏能反映整器特征的瓷片,所谓有“天”有“地”的(带口沿和底足的),信息量大,研究价值相对高。 收藏瓷片有“四不” 一是无特色的瓷片不宜多藏。“贵精不贵多”,太多的瓷片无异于垃圾,没有什么用处。 二是不必过分依赖碎片当作鉴瓷的法宝。不少人都把瓷片当作鉴定古瓷的唯一“标本”,把瓷片的参考性看得过高过绝。古瓷鉴定是一项建立在综合信息判断上的科学,瓷片仅仅是一个方面,并不能取代所有的判断标准,更何况大多数瓷片已脱离了原产地和原出土地,失去了许多宝贵的信息,很难反映其真实面貌。 三是不要以为瓷片无假货。制假瓷片过去还只限于高档名瓷,现在竟然连一般窑口的瓷片也开始造假,不可不防。 四是不要过高期待古瓷片的价值升值。一般来说,古瓷片除了一些特别名贵、稀有的品种,是不可能具有升值空间的。有的书上对古瓷片价格标得过高,是一种误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