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教授这些在景德镇统统称为名家,很多老艺术家、画师也是名家,甚至很多学者、评论家亦是名画家,外来的三脚猫在景德镇照样能够成为名家,那么他们是如何成为名家的呢?景德镇艺术界这一亩三分地,我在了了亭这十几年看到的是很多有着优秀功底的艺术家默默无闻的老去、逝去,所以,这话拿出了我的观点,无论干出多大的成绩,一定要活得长、靠的稳、抓的牢,不然很多荣誉你就拿不到了,很多奖励荣誉都是给活人的,远的如某某“大王”,近的如某某“大师”,但要名利双收,我的第一个感慨就是要活得久,有很多人应该得的,就是等不到那一天了。 所以,搞艺术的一定要身体好才行啊。
我的第二个感慨,一旦一个艺术家成为了一个门派,晚辈们学习的、加入的、攀龙附凤的、牵线搭桥的,总而言之,统而言之,徒子徒孙多了,那就是名家。大家知道,如今景德镇名家、大师满天飞,货真价实的又有多少。什么是大师?徒子徒孙多了自然就成大师了。但还得有前面那个前提条件,必须长寿,最好活到一百岁开外,岁数越大,学生、弟子就越多,成为大师的可能性就越大。随便来个人物,如能在景德镇再开科举,多招门生,或许不小心也能弄个大师做做。
当然徒子徒孙多了不是成为的大师的唯一条件,应是一个充要条件吧。因为,如果真是那样,景德镇四世同堂甚至五世同堂的百岁老人都成大师了。做老师的有了学徒,有了子女;学徒有了学徒,子女有了子女;学徒的学徒有了学徒,子女的子女有了子女;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徒子徒孙多了,不管水平可不可以,最起码也叫桃李满天下。再说了,弟子、学生多了,话语权也就大了,一呼百应,显得水平就高了。如果旗下能够出一个甚至几个“高徒””名后“,大家惊叹“高徒”“名后”们的成功和出色,然后就拿出“高徒”老师、“名后”祖辈的旗号,于是乎,自然认为,他们的老师、长辈,能不是名师,能不成为泰斗?这和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一样,世有高徒,然后有名师。等名师靠高徒打了天下成了元老,才有名师出高徒这一说。
确切的说,当学生、徒弟、后辈们都开始出名打天下时候,新的大师就会出现了。
倒是,我小学老师还有很多徒子徒孙呢,他/她咋就不是大师呢?
所以,我又有了第三个感慨,大师应该在某种工艺技法上有所建树的,而且应该是有着格外异乎寻常的、开创性的贡献。同时,在名利双得的情况下,能够在德行之上把握住自己,表率于行业和千秋万代。这样的人,或许没有文凭,或许没有显赫的家世,或许没有成果丰硕现状,但这样的人是“大家”,而不必是官封的“大师”。“大师”是少数人的,“大家”是多数人的;“大师”是优于众人的,而“大家”不但优于众人,也优异于众人。景德镇近现代艺术界有一批大师,却没有多少“大家”。大师的名字是在艺术家活着的时候被人叫起的,它只是个称号,荣誉称号,而“大家”是任何时候都能够一直被人记起的,是有至少一代人的影响力的,它是艺术的脊梁。
紧接着,我第四个感慨蹦了出来,“大师通俗化,或是大师产业化”?如今,全民造星,当上了大师,也未必会有人捧场,有人买账。所以,大师也需要吆喝了。在各个杂志、媒体和专业领域发一些广告,成立某某研究所,多参加和出席各种展会等等,等大家都知道你的名字、熟悉了,名人水平高了,自然有更多的人慕名而来,登门入室;然后招收弟子多了,个中必有渐成气候者,站阵助威、摇旗呐喊的也就多了,于是乎……
多活多得——身体一定要好,要长寿!徒子徒孙多了,捧场的就多,社会影响有大了。
多捞多得——出手要快,准,稳,作品价格无所谓,关键是鸡生蛋,蛋生鸡,搞的越多,卖的就多,得的越多。
大师和作品是要经得起考验的,关键要经得住长时期的历史检验,10年、20年是不够的,至少要50年、100年以上。这样,功过是非便是后代的事情,先捞先的,管他后世那么多。所以,说句老实话,大师的时代已经过了。不过说到底,能称得上大师者,必然是有两把刷子的,我辈即使不去顶礼膜拜,也该学习借鉴他们,人脉对于艺术来说相当重要。往往外部因素比硬件还要重要,前者能生产后者。了了亭·李申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