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写了一个小作品市场存量报告后,因为写的简单,不加修饰,不少朋友看的觉得很舒心,也很关心。今天再写一个当代陶瓷精品的流向报告。
这篇报告并代表一种绝对的准确性,只是为给大家一份参考。
了了亭在和大师们征询了解后得知,景德镇自解放后到文革期间,私人是不能卖瓷器,以单位的有关的陶瓷公司、进出口公司、供销社、外事办等才能出单定稿其生产的瓷器,但是这个里面主要还是日用瓷,艺术瓷的比率很少。这些瓷器主要用于创汇。
文革期间艺术瓷的产量基本停滞,虽然有少数人偷偷画,偷偷卖但是数量很少。这个时候笔者李申盛从大师们的口中发现这个时代的这样一批作品可能基本上都流到到了大陆周边的富裕地区了,如香港、亚太等地区。
文革后到改革开放期间,大家也是从偷偷开始画逐步的转向光明正大了。此时国内市场还没有完全形成,需求量不大。其主体的销售还是面向香港等亚太地区,而且基本上大量的精品也都被他们收走了,这个里面一个主要原因是卖到大陆外的价格可以卖的很高。
从90年代开始,日本、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方对景德镇艺术瓷关注度极高,形成一次购买高峰,但是其中笔者李申盛发觉一个问题,台湾这个词语在和大师们聊天的整个过程中提及的情况甚少。
1998年开始,国内市场开始成熟发展,经纪人中如了了亭等开始推广现代陶瓷艺术,使得市场认知到精品意识和艺术陶瓷的潜力,从而国内外的两股收藏势力开始角逐,但是明显还是国外稍胜一筹,这个角逐到今天来看,笔者还是认为国外的力量强一些,他们拿得出高价。
总的来看,国内市场从90年代末一直作为的是一种保驾护航的作用,而香港、亚太等富裕地区则是推动了现当代景德镇陶瓷艺术的迅猛发展和实际价格高升的基础。相比起来国内兴起的当代陶瓷拍卖在艺术和收藏界里面也被认为作秀成分太大,而非实际购买产生推动。笔者认为,行业的价格高涨并不依赖于拍卖的价格,而是取决于实际市场价格水平和购买量,但是拍卖的眼球效应应该得到肯定。市场发展是否健康,还是得大家共同来维系,绝非一种行径能够主导。了了亭·李申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