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当代陶瓷艺术的异军突起和市场火爆的场面自然而然的惹来各方面的质疑乃至批评。怎么说呢,我在文化报-美术周刊上找到了数篇相关的文章并转载到本站上,这些文章将瓷艺和画艺进行了切割、对比乃至高低。艺术可百花齐放,评论自然要万家争鸣。笔者总结了一下现在各种评论,拿出了一个不太成熟的个人意见。景德镇陶瓷早期没有紫砂、书画红火,那个时候就有评论是创新不够,好,是创新不够。是啊,我们十年不鸣,风格不变,今天得到了市场的青睐和认同,当代陶瓷一鸣惊人,你还是说我创新不够。然后把当代陶瓷艺术大劈几段,逐个批评。但笔者认为任何事物不能切割的太清楚,它往往是相互联系的,存在就有道理,就有自己的基础,什么土壤开什么花,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树木尚且,人何不如此。
说白了,就是像中国在达尔富尔的情况一样,中国在达尔富尔上面赚到了钱,其他的人看不舒服了,心里不爽,于是唧唧歪歪,肉里挑刺。
景德镇在千年的演变中,其实更多的表现为一种传承,他的表现和国粹京戏一样,不适合变味,这个是票友、藏友决定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任何事物一定要在生存的基础上发展,我怎么没有看到紫砂开始西方化?景德镇当代陶瓷主要市场在华人区域,组成的是侨胞和国人。市场是衣食父母,就是书画也是如此,只不过绘画的门类多而已,一部分门类满足国人心理审美需要,一部分门类满足西方或者渐西方的人群审美需要。景德镇这万人单位的陶瓷绘画群体相对书画还是太小了,它只能朝一个方向走,那就是传承。
历史上的景德镇也是如此,历经灾难、战乱后,后朝还原前朝的工艺,这种情况主要在于工艺上的流失,直到建国后才全部稳定下来。如果景德镇陶瓷是一朵绽放的花朵,那么绿叶是工艺,花朵是绘画。二者必须共存。了了亭·李申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