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集我们论述的职称评比在某种程度上推动市场的发展,但是职称评比在近来今年的发展中却有很多痛心之处,也陷入混乱的境界。其实这些叱责之声来自了不同的人群,也非无根之水,近年来,景德镇陶瓷艺术界盛行的包装炒作之风,作品的价格成为艺术家主要关心的话题,甚至在某种立场上成为唯一关心的的焦点。某些艺术家不再专心于创作,而将精力、心思放在如何快速走红,占领市场之上,自己的作品如何才能抬高价格,一百件多少钱,涨多少,攀比心态正在迅速的蔓延中。而能够快速达成艺术家这样的预期目标的方法有三种:
一、抬高职称:的确很多艺术家在成为大师前后其市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大师的名号就那么多,职能部门怎么搞,也就只能发下有限的名额,这样的“大师”乃是举国公认、盖棺定论,评完一次,还不知道下一次什么时候能够开始。于是为了某些艺术家挤破脑袋都想当的“大师”,为了使自己的作品能获得大师的市场价位的市场需求下,很多评比的伪“大师”相继出现,它们不仅满足了一批艺术家的心理需要,那种纯粹地满足当一回“大师”的虚荣心,同时也是为了参与评比上的艺术家捞“大师”之利。在“大师”这顶金色招牌下价格便可扶摇直上、大幅飙升,而为之埋单的收藏者换来的是注定惨痛的教训。这个里面最重要的是相关的地区媒体参与和兴风作浪。
二、参加拍卖:这个就不用笔者多说了,很简单的一句话,你看到未必是真实的,真实的也不会让你看到。现代陶瓷的拍卖我感觉更多是在耍杂技,存在的问题不少,走得路子让很多艺术家反感,加之最近艺术家致电了了亭告知景德镇税务部门的视线也注意了过来,其结果挺玄乎的,还难知接连的拍卖能不能真正的博得一回满堂彩。
三、利用媒体:隔行如隔山,艺术品收藏不是玩学问,而是玩信息。收藏界和艺术界博弈的过程中,媒体就越来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收藏过程中,许多人还是一头雾水,奥秘与真相藏者难以知道。于是一些艺术家就把媒体宣传炒作看成迅速成名的“灵丹妙药”,忙于与媒体搞关系,做广告,以期达到事半功倍之效,将自己炒红,最好让地球人都知道。于是专业的写手、评论家在行业里面也越来越多,文章、评论也越来越让读者云里雾里。其实评论的前提是要评论者长时间的交往、了解、熟知,而现在的陶瓷评论更多的是闭门造车、胡编乱造、东抄西拼,加以形容词之大荟萃,令人肉麻不堪、似是而非的吹捧“通用”文章就出笼了。另外不乏电视台的参与,如此多现象近年在业内屡见不鲜,有如雨后春笋,令人大倒胃口。了了亭·李申盛/文
关于评比的故事在这里就告一段落了,下面我们将话题延伸到市场的发展和艺术界的从业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