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重收藏之我见 [公正传播艺术信息是艺术工作者的责任,故特撰此一家之言,万勿挑帘问罪。]
经济迅猛发展的中国,各种各样的“热”,各式各样的“潮”,如雨后春笋。陶瓷投资收藏热也在一片片保值增值声中掀起了时尚风潮。近几年来,艺术品市场的日渐繁荣,一时间令广大艺术家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黄金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王婆卖瓜,技法一般,却扛起“著名”、“虎王”、“猫王”、“狗王”、“梅王”、“竹王”等招牌。然,成“王”者,应该是收藏家和行内人士对其艺术成就的公正评价,恐非是艺术家本人一人之言;有的自吹自擂,功底平平,却自诩“大师”,或者取一个模糊的名字,如“高级工艺大师”等;个别传媒、媒体为了收取费用,刻意编造假新闻、假简介现象,为其大肆渲染;少数拍卖单位为谋求高额佣金过分“包装”、雇“托”竞拍、违章运作等等。这迷惑了不少对收藏尚处于启蒙阶段的投资者,直感价位一涨再涨,行情扶摇直上,使得大多数投资者感到昏眩、困惑和不解,严重挫伤了收藏者的积极性,甚至陷入了增值不成反赔本的困境。
艺坛之中有着许多具实力且形成自己独特风貌领导陶瓷艺术时代潮流的中坚力量。许多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在收藏市场上受到了大家的追捧,极大地诱导了投资者的购买欲。可是收藏市场上却形成了你买谁的作品,我也买谁的作品,大家都抢。无论好画坏画,不管质量高低。毫无疑问,这种不理智、一窝蜂式的收藏方式,桎梏于陶瓷艺术创作含有大量的工艺性特点,不可能做到量产,这就促使价位骤涨,出现大量应酬、敷衍、平庸之作。
“大音若稀,大象无形”之语时时在收藏者话语中留露,似乎已经与优秀的艺术家和作品融为一体,是自强、自信、自豪、自尊的坚定,同时也是艺术家成长和作品日后保值增值根本,更是艺术文化的精神。一些技艺平庸的艺术家,因,少人问津,于是亲自走入商海,对自己和作品付于华而不实的词藻,卖与天价,如若不成,就拦腰斩半地价成交,连买带送,混淆收藏者市场价值的认识。更有甚者,个别人采取“瓷器上有墨迹就算作品”的创作态度。
作为收藏者需要真实的了解市场行情,和业内资深人士分析艺术家的背景和发展潜力,分清作品优劣。陶瓷艺术品的经济价值不能等于艺术价值,高价位的作品不等同就是精品;给自己的艺术创作手法或彩料冠以新颖的名字的作品不等同就是精品;优秀的艺术家每一个作品不等同都是精品;艺术家一个作品的价位不等同其所有作品价格。事物都有正反两面之属性。
漫漫艺海、逐一审度,庸作多于精品。究其原因有二:一是对收藏、拍卖市场上,收藏者对于作品、作者、市场,缺乏深入细致和真实的了解,对其过去和现在以及将来的行情趋势判断、决策有误;二为追风赶月,只求名气,在艺术质量上考虑不周。
我们认为当今艺坛的栋梁之才,必须具备高素质,成熟的风格、艺术的灵感和激情、正确的人生理念、务实的心态。据我们不完全统计,景德镇陶瓷艺术家登陆名人录的有1700人以上。经过市场风风雨雨,大浪淘沙,优胜劣汰,目前真正能够在收藏市场上频频露面,性价比高者却仅占少数,这是陶瓷艺术家大器晚成的艺术特色所决定了的不可争辩的事实,同时,对广大收藏者而言,无疑加大了投资风险。
说心里话,陶瓷艺术市场百花齐放、众多艺术家脱颖而出,为收藏市场呈现出了可喜的局面,也给广大收藏家和爱好者带来了“潜力股”。优秀的艺术家他具有着广泛的收藏群体,在业界有着火热的人气和认知度,使得他的作品在日后民间交易中得到大家的追捧。但是引用一位资深评论家告诉笔者的一段话:“个别艺术家创作的作品,全凭碰运气。喜欢者,就乐意拿豪华奔驰轿车与其交换;没兴趣者,把它扔在大街上他都不捡。”此话猛然一听,觉得有些逆耳,但仔细琢磨一番,还真是这个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