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您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正在经历一段极端苦闷心路历程,不知道下一步会是什么样的一个作品产生。 这一次进入陶瓷的产业链还得感谢武汉的几位母亲的老友,他们来景德镇玩在店里面搜罗的一批小东西离开后,给我留下了一个任务,要给一位德高望重的佛家大师之作一个钵,全单色釉,要求稳重、大方、色彩神秘且独特。当时,我是呵呵应答,觉得这个能有多难,不就是一个钵形吗,不就是曲线美吗、不就是神秘的单色釉吗,搞不定岂不是丢人。于是在送走了他们回武汉几天后,我就找到了我陶院的同学让他陪我一起搞,首先是钵形,到了数个坯房找师傅做,可是没有一个愿意接的,不愿意的原因估计有几点,第一点是数量小,体积小,价格低,不划算;第二点,小东西难做,特别是这类玩曲线的东西。拿着样品,我和同学一家家的找,一个个的摇头,憋了我一肚子气。 于是我拿出电话,找了另外一个陶院的学弟,“喂,帮忙,找一个拉坯的,我这头都是大的了。” “我这有一个,你过来吧,我给你介绍一下。” 于是赶到他那,他对面就是一个坯房,带我过去后,介绍我是了了亭的,坯房的老板很高兴的接纳了这个单子,给我做20个,两种坯形,一样10个。因为手工拉坯,而且要定形,但这个形体也没有绝对的标准,于是第一个拉坯师傅上来了,拉了第一个坯,我就摇头,感觉他的形的定位不准,形态上出不来那种感觉。于是,第二个师傅又上,拉了两个我还是直摇头,老板赶紧到其他地方找来了他的一个亲戚,专业拉小件的师傅,这位师傅一上来在不停的点头、摇头的动作中一个很标准的形体就出来了,当时我心中一阵窃喜,可是这份窃喜没有保存几分钟,这位师傅拉了3个坯后就离开了,离开的原因是还有很多其他的活要赶,没有时间来安排我这个事情。于是我又是作揖又是好话的,才勉强得到了他一个答复,晚上抽时间过来弄一下。可能是师傅的心情问题,第二天,我看到的是大大小小30多个不同形态的钵,我的头一个“翁”啊!想想死马当作活马医吧,也许能有几个形态上特别到位的吧,那就只有寄希望于利坯师傅的水平了。 紧接着的第三天,坯房老板来电话,有多个坯晒裂了,不知道能够存活多少,小件作品不能曝晒,那两天景德镇的太阳太毒了。 到这里,我开始感觉到任务的艰巨了,我一直认为,景德镇制瓷条件优越,其实,真正能够做出好瓷器来,我的想法太幼稚了,万里长征,我才开始了第一步,爬雪山开始了。 第四天,同学给我来了个电话,他又找到一个坯房,能够拉小件,但是价钱是上一个坯房老板的一倍,这个时候,我没有选择了,“上”,把原型送过去,由小新来监督和搞定这边利坯的事情。 第五天,利坯的时候到了,最后保存下来的泥巴坯刚好20个。利坯的时候,是坯房老板亲自上阵,应该说他的技术还是非常好的,可是对于上下的厚度,曲线的把握那只能是每一个坯各自把握了。在定了4个形后,我们离开了,我知道我留在那里,嘴巴说的多了,利坯做事的人也不高兴,听天由命吧。 第六天,同学新叫我过去,说成形出来了,要我来看看。我到达的时候,老板还有两个坯没有利完,成形的18坯放在地上,大大小小、高高低低,形状弧线各有不同,小新在旁边安慰我说,这个钵没有绝对的形状,配上不同釉会有不同的效果,说不定那个完美的东西就会在这一堆里面产生。我问小新,另外一家的坯出来没有,小新说:“没有问题,了了亭这个牌子挺管用的,知道是了了亭要的东西,那边老板也是亲自上阵赶工,下午运坯的时候,你一道过去看看”。我苦笑,真的不知道那边会是什么样的一个情况。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