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林华,1954年出生于江西景德镇,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景德镇陶瓷学院党委书记、教授、硕导,中华陶瓷大师联盟执行主席、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常务理事、景德镇陶瓷艺术研究院院长、景德镇陶瓷协会理事长、景德镇市美术家
协会名誉主席。三十多年一直致力于陶瓷艺术创作和陶艺技法创新,擅长山水花鸟,尤其钟情于高温颜色釉装饰。近年来,首创高温色釉“墨彩”装饰技法,在陶瓷艺术界产生极大的反响,为陶瓷艺术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创新之路。其作品技法娴熟,色彩鲜艳,清新典雅,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曾在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韩国及北京、上海、深圳、香港、台湾等地展出,受到美术界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并多次获得国家级大赛金奖,作品被国内外收藏机构馆藏。
1997年 为江西省人民政府赠送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成立礼品瓷《紫归牡怀》巨型瓷板画设计制作总监制。
1999年 为江西省人民政府赠送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成立礼品瓷《百荷图》瓷瓶设计制作总监制。
1999年 获昆明世博会室外庭园单项创作金奖和江西瓷园瓷工艺设计组织金奖。2003年 青花综合装饰箭筒《欣欣向荣》由中共中央党校收藏。2005年 陶艺瓷瓶《篱笆》获中国第二届工艺品设计大赛金奖。
2007年 陶艺作品《荷为贵》由中南海紫光阁收藏。
2008年 青花瓷瓶《和谐》获第九届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
2008年 陶艺《清音》获“天工艺苑 *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银奖。2009年 青花瓷板《畅游》获全国红博
会工艺品大赛金奖。2009年 釉里红《菊》获第十届中国工艺品设计大赛银奖。
2009年 综合装饰刻瓷《日月同辉》在北京国家大剧院展出后,由保利拍卖行拍卖成交,成交额44.8万元全部捐赠希望小学。
2010年 综合装饰瓷板《花好月圆》作为江西省人民政府赠送中国人民解放军东海舰队礼品瓷。
2011年 青花分水瓷瓶《竹林深处》被中国工艺美术博物馆收藏。
2012年 综合装饰瓷板《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被延安革命纪念馆收藏。
历年来主编出版的书籍有:人民文史出版社出版《千年窑火》、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冯林华陶瓷艺术作品集》、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辉煌60年——景德镇陶瓷作品集》、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首届景德镇上海陶瓷成就展作品集》、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海峡两岸陶瓷精品集》、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专刊《陶瓷博览》、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专刊《现代陶艺》等。
自清末延流而来的景德镇陶瓷绘画文人画传统,很容易让人产生文人画传统已穷途末路的误读,而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现代陶艺之风更为这种“没落”论调不断地造势。然而,在一批批着力于西洋画风格的现代陶瓷画家形成强大的新势力之时,冯林华带有明显传统文人画大家风范的“高温色釉墨彩”系列作品于近期推出,着实震撼了景德镇乃至全国陶瓷美术界。当这批陶瓷艺术新作厚积而薄发地集中展示于公众面前之时,也标志着:2013,成为景德镇陶瓷绘画的重组之年。之所以认为冯林华于今年2月重磅打造的冠以“腊梅迎春”之名的陶瓷艺术展引爆了景德镇新一轮的文人画热潮,一方面,是因为冯林华本人的影响力。这位集各种“光环”和职务于一身的艺术大师,一直以大力弘扬景德镇千年传统文化为己任,被视作为文人画传统的当然继承者。而更重要的是,这批展品是冯林华“回归”学院之后两年间的最新精品力作,被赋予了更多的期待和关注。也因此,当这批具有浓重“金石”风的传统陶瓷绘画作品横空出世,完全冲破了所谓民间和学院的分庭抗礼,而走入更高深的艺术殿堂之时,怎能不令大多数人有一种仰止甚至窒息的感受。
铁骨·梅心
“金石”味显然是冯林华“高温色釉墨彩”作品最突出的特色,这使得作品透射出一股硬朗与浑厚之气,尤其是其所绘梅桩,散发着犹如铁骨般的铮铮正气。19世纪后期形成的金石画派,将具汉魏阳刚之气的书法、篆刻融入绘画当中,创造了一种有别于阴柔之风的全新绘画审美境界。诚然,冯林华并不是第一个将金石审美趣味引入到陶瓷绘画当中的艺术家,在他之前,浅绛彩、新粉彩以及古彩名家中的作品中亦常见金石之法,但他的贡献显然是独一无二的。
冯林华的贡献首先在于,他将“金石”味由过去的隐含作品当中而推向了前台,用一种全然不同以往的方式,将金石之味以至为鲜明的质感和视觉冲击力纵横恣肆地在瓷上伸展张扬。在这个意义上,其“高温色釉墨彩”作品可谓是景德镇陶瓷绘画界“金石”流派形成的有力推动者和开拓者,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缔造者。
冯林华 的贡献还在于,他并不刻意追求骨法用笔、篆法入画等看似无懈可击,但却缺乏生气的“金石”技法,而是极力张扬稚拙淳朴的近乎原生态的“金石”之味,在沉雄古朴、苍辣深厚的基调中,却又分明洋溢着天真的生命之气,创造出有生命的“金石”之风。冯林华的贡献也在于,他的“金石”味将陶瓷工艺的本体语言散发得淋漓尽致。高温色釉的优势在于,其具有厚重的质感和斑斓的肌理,在窑火的磨砺中自由融合浸染,形成自然天成的妙趣。而冯林华采用泼彩或曰泼墨技法,将高温色釉恣意泼洒,这种看似随意,实则匠心独运的技法,更增添了作品自然灵动之美。运用高温色釉所达到的金石效果,使其得以脱离单纯地对中国绘画的模仿,而形成具有独立意义的陶瓷绘画“金石”流派。
“金石”味造就了冯林华的“高温色釉墨彩”作品的刚正、率直之气,而我们就此说其作品是陶瓷绘画中的“硬汉”,则是失之偏颇的。事实上,冯林华在粗犷运用高温色釉打造“金石”味之后,却又依据色釉自然幻化所形成的或山、或水、或梅桩等千变万化的形态,因物象形、借形妙用,用细笔勾勒物象,从而形成抽象与具象相结合的动人画卷。这在其“梅花”系列作品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在色釉铺陈的梅桩上,细致描绘出朵朵梅花,傲寒绽放,梅桩的刚劲与梅花的柔美形成刚柔相济的唯美画面,清新脱俗。
刚柔相济也正是冯林华“高温色釉墨彩”作品内在气质的最恰当表述。如果将高温色釉的泼洒比作是大刀阔斧,那么施加其上的细笔彩料则是钉锤小凿,正是二者的紧密配合才造就了冯林华“高温色釉墨彩”作品的最终形态,刚直而不乏柔情,质朴而不失韵味,有铁骨而具梅心,一如其为人。
水墨·淡彩
如果从“墨”与彩的关系来给陶瓷绘画分类的话,则不外乎有“水墨”、“水墨重彩”和“水墨淡彩”三大类风格。而观冯林华“高温色釉墨彩”作品,似乎大多数作品是可以归入到“水墨淡彩”类型的,或者更为准确的表达是“泼墨淡彩”。之所以进行这样的分类,是为了更好地确定冯林华“高温色釉墨彩”作品的审美价值。
掌控于文人笔下的水墨,于瓷画 当中的表现却是率意而为的民间画匠首先创造,明清民窑的青花匠人们肆意地将钴料挥洒于坯上,利用坯体的渗化形成类同水墨画般的效果,御厂的高匠们却反不敢越雷池一步,这也就使得“水墨”表现在瓷上的艺术水准长期停留在一个粗放的阶段。而传统陶瓷绘画所说的墨彩却并非仅指“水墨”,更非指“彩墨”,而是兴起于清代的珐琅彩或粉彩黑料所绘制的釉上彩瓷类型,更多所展现的是一种工细与雅致,一如院体画,只是加彩甚少,固然有清新之感,却少有水墨写意之作。
冯林华以高温色釉创造的水墨境界自然与传统墨彩区别显著,而与传统民窑的民间写意亦有雅俗分野,亦与其他现代文人水墨瓷画有异,以其形式之独特或可谓之为“冯氏”墨彩。“冯家样”的“水墨”形式符号一是由工艺所生发,二是由技法所生发。工艺上而言,以高温墨釉为基调所形成的肌理,与“水墨”肌理在似与不似之间,似者,水墨氤氲、自然幻化、力透于瓷内;不似者,光亮醒目、斑驳起伏、质仿若乌金。技法上而言,以“泼墨”之法形成大面积半抽象效果的“墨痕”,全由心生,浑然一体,毫无做作、拼凑之痕迹。
冯林华于“泼墨”之釉块边缘勾勒具体物象,并施以淡彩,则陡然间将画面拉回到可辨识程度,保持了中国画传统的大概面貌,亦真亦幻,给人以无限遐想之空间。淡彩的妙处在于:一是能与厚重的黑色釉块形成对比,浓淡相宜、虚实相生;二是能与黑色釉块自然相接,彼此相融,有一气呵成之感;三是打破单一墨色所形成的沉闷之感,使动感和韵律得到增强。
文风·上善
如果一味地沉迷于高温颜色釉“金石”和“水墨”的外在形式感的打造,那么冯林华便也只能算是数以千计高温颜色釉的高手玩家之一,但他却力图从高温颜色釉中唤回文人画传统,并在这一传统中注入其从现代审美中所汲取的时代精神,这就使其作品具有了保存和弘扬文人画传统的意味。他在“高温色釉墨彩”作品中实践着继承文人画传统这一主张,并且他走的这条艺术之路是前无古人的,这也进一步确立了其在当前陶瓷艺术界的巨匠地位。观冯林华的“高温色釉墨彩”作品,有一种清新宜人、浓得化不开的文风扑面而来。
一方面,这种文风来自于其作品中所深蕴的古典美学精神,不仅体现在“金石”和“水墨”的形式之味上,也体现在作品立意所散射出的传统民族文化光芒,令人耳目一新的形式表征与中国古典美学精髓的完美融合,也正基于此,其作品才称得上是对传统文人瓷画的一种发展。
而另一方面,这种文风还来自于“学院”的修为。西方现代艺术的影响不但没有使冯林华丧失传统,相反地,他吸收了现代艺术的长处,并将其融入到作品当中。张大千曾在《画说》中评价徐悲鸿:“一个人能将西画的长处融合到中国画里面来,看起来完全是国画的神韵,不留丝毫西画的外貌,这定有绝顶聪明的天才同非常勤苦的用功才能有此成就。”我们无须硬要将西画元素从冯林华的“高温色釉墨彩”作品中分离出来进行剖析,因为它已经“天才”而“勤苦”的冯林华融入到了作品当中,我们所需要关注的只是其作品中彰显的可贵的民族文化内核正随时代而发展。
《道德经》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冯林华以釉代墨,自由挥洒,如行云流水般接近着艺术的本源,而他从不以此自傲,谦恭不争而境界自达,为文人画传统在陶瓷艺术中的可持续前行铺建出一条通达大路,故为艺、为人果有“上善”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