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中国陶瓷博物馆陶艺馆大型陶艺组雕《陶魂》。 □赵小菊 张莉 报道
近现代的婴儿坐器“婆婆”最初只在窑区流行,为窑工自制自用,后来逐步在民间传播开来。 □赵小菊 张 莉 报道
眼见为实,你所看到的都是陶瓷制品。□赵小菊张莉报道
◆编者按
说起“博物馆”,许多人都会在脑海中浮现出一些画面,一些陈列在玻璃柜中的“宝贝”,是的,博物馆里通常有海量的宝贝。然而,博物馆又的的确确也不应该仅仅是个收藏宝贝的“仓库”。实际上,它更像是一个城市的精神公园――想要了解一个地方的传统,社会的,经济的,民俗的,过去、现在、未来,博物馆是个好地方。齐鲁大地,物华天宝,有多少你想知道而又不曾了解的故事?从今天开始,我们的记者将带你走进一批主题博物馆,作一番深入探访。
在博物馆里,你可以用眼睛去“看”,也可以用心去“听”,就像这篇《聆听“陶瓷”》。
□ 本报记者 赵小菊 马景阳
陶瓷,固化的历史,讲述的却是传承。走进淄博的中国陶瓷博物馆,可以聆听到历史的回音,更能感受到未来的脚步。
中国陶瓷第一馆
原本一家市级陶瓷博物馆,何以撑得起“中国陶瓷博物馆”的称号?这是未走进馆内时埋藏在我心底的最大疑问。
步入其中,一座只有窑膛及炉底的残破窑炉开启了淄博8000年的陶瓷制造史。完整的陶瓷历史沿革,使淄博以本土陶瓷书写了一部完整的陶瓷发展史,撑起了一个“国字头”的博物馆。
在这里,我们寻得到陶瓷的源――后李文化遗址中出土的简陋而原始的“中华第一窑”,是迄今我国发现的最早烧制陶器的窑炉,光辉灿烂的陶瓷发展画卷由此逐渐推开。
在这里,我们看得到顶尖陶瓷工艺的沿革。外表漆黑黝亮、陶胎薄如鸡蛋壳的龙山文化时期蛋壳陶彪炳汗青;釉色青中泛黄,通体装饰莲瓣、宝相花纹的青瓷莲花尊代表了南北朝时期青瓷的最高水平;釉色黄绿、清丽古朴的茶叶末釉,黑色釉面上闪烁银光的雨点釉在名瓷辈出的宋代也毫不逊色。
更重要的是,在这里,我们看得到陶瓷的未来,以滑石质瓷、高长石质瓷、高石英瓷,合成骨瓷、炻(shí)器等五朵金花为代表的新瓷种开拓了老传统行业发展的崭新广阔天地,成就了日用陶瓷发展的顶尖水准。
这里的陶瓷上还流转着“情”,偌大的馆内收藏的精品有众多源自民间捐献,其中不乏收藏名家、陶艺大师之名品。更有一名为乌瑞克・哥德马赫的德国友人,只因偶至中国陶瓷博物馆参观,深为中国陶瓷的精美及历史文化内涵所迷,先后向馆内捐赠50万元人民币,期待绚烂的中国陶瓷艺术世代传承。
当前,中国五大陶瓷产区的广东佛山、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河北唐山和山东淄博均建起了自己的陶瓷博物馆,淄博陶瓷博物馆却以其“规模最大、档次最高、展品最全”将“中国陶瓷第一馆”的美誉揽入怀中。
触摸似远实近的历史
与极尽精巧、华美的景德镇艺术陶瓷相比,这里展示出的更多的是世俗生活,凝视陶瓷馆的每一件瓷器,似乎都可以触摸到活泼泼的世俗风情。
陶瓷展览,一般更着重于对顶尖工艺、华丽精品的展示,总能引起观者的惊叹却也拉远了普通人与陶瓷的距离。因此,当中国陶瓷博物馆民俗厅一排土制青花鱼纹盘展现在眼前的时候,让人不由生起一种亲切感。
“哎呀,我小时候在姥姥家见过这种盘子!”“这个我们家还用过呢。”这时起的惊呼声,瞬间拉近了冰冷的陶瓷与矜持的参观者之间的距离。盘大、质沉,一条条深具独特写意画风的硕大鲤鱼腾跃盘中,稍显粗糙,但却凝聚着从古至今普通百姓最质朴的心愿――富足、有余,总能在瞬间勾起人们对心中最温暖的“家”的回忆。
精美的艺术陶瓷装点生活,淳朴、粗放的日用陶瓷则盛载着生活。“这个叫做‘婆婆’,大家可以猜一下它是做什么用的。”讲解员刘冬威将观者的视线引向一个造型奇特的陶瓷制品。大家惊奇地发现,那与当下常见的“宝宝椅”极为相似,可将小孩圈坐其中,又有两个开口可供小腿舒服地伸出,底部形如大缸,“就算小孩不老实摇晃,它也不会倒。”
在塑料制品普及以前,陶瓷器皿几乎是须臾不可离的,独具匠心的民间智慧在一件件陶瓷制品上闪光:饮有爵觚杯盏,食有盆盘碗碟,照明的灯、饮水的壶、睡眠的枕、储物的瓮、闲坐的墩……民窑器物虽不及官窑的精美细腻,却自然勾勒出一幅幅鲜活可感的世俗图景,正如展厅中那组《陶魂》群雕,看得到陶器出炉时陶工们脸上的欢笑,听得到杯盘上桌、家人欢聚时的喧闹……
实用与美一脉传承
实用与美,在陶瓷史上几乎从未分割。从陶瓷馆梳理的陶瓷发展脉络来看,在最初用来盛物、蒸煮的实用性陶器出现后不久,装饰花纹、精巧造型就开始为先人们所追求并逐渐推向极致。
当代的淄博陶瓷很好地传承了淄博民用陶瓷的深厚历史底蕴。“目前淄博的日用陶瓷在全国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位。”中国陶瓷博物馆馆长韩克新说,当代淄博的陶瓷产业追求的是“日用陶瓷艺术化,艺术陶瓷实用化”,实用与美的融合,不只彰显着当下人们对生活情趣的追求,在当代,它更成为了支撑陶瓷产业发展、价值提升的载体。
“陶瓷叠加了艺术,才真正提升和体现了它的价值。”领衔日用陶瓷产业的华光陶瓷秉承这一理念,与国家级陶瓷艺术大师联手,将优雅的青绿色揉入晶莹的釉层里,将艺术大师对美的感悟融合进典雅的器型中,蕴含“雨过天青”之美的华青瓷观之晶莹温润、类玉似冰,收入陶瓷馆中与来自故宫的古代白瓷精品共展,丝毫不逊风华,在市场上,出自国家级陶瓷艺术大师之手的精品业已突破单价50万元。
“目前,山东的14位陶瓷业国家级艺术大师都在淄博,文化内涵、艺术底蕴赋予了陶瓷产业的高附加值,也将陶瓷工业这一传统产业的属性由工业制造业逐步推向文化产业。”韩克新表示。据测算,当前3000元的一吨泥制成中档陶瓷日用产品即可产生20万元的销售价值。
新篇章正在书写
“您要相信自己的眼睛,接下来看到的确实都是陶瓷。”参观博物馆的过程中,刘冬威的这一提醒在最初让很多人不以为然,但现实却会实实在在地验证它的必要性。
不论怎么看都是一个有些年头的木凳、从哪个细节观察都是一张折叠的报纸,可它们又确实是陶瓷制品,如果说这挑战了你对陶瓷的心理定义的话,一系列高新科技陶瓷产品会彻底颠覆你对陶瓷的传统认知。耐高温的陶瓷布、锋利的陶瓷刀,导弹的弹头外壳、宇宙飞船的外表涂层……新型陶瓷、高新科技让古老的陶瓷焕发了新的生机。
陶瓷,在淄博真正成为了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产业。辉煌的历史深藏当代陶瓷人的心底,他们更乐于称道的是他们的现在和未来。80%的国家机关用瓷淄博造,彰显着淄博日用陶瓷的顶尖工艺,陶瓷新材料的研发应用更凸显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不过,陶瓷馆展现出的不光是足以引以为傲的成绩。除国内陶瓷大观外,展区内还陈列着来自韩国、日本、英国等国家的日用陶瓷制品,与之相比,淄博陶瓷工艺化发展水平的差距最让韩克新忧虑。英国等地日用陶瓷在成型工艺上远超国内行业,售价更让淄博陶瓷望尘莫及。“这不仅是行业本身的原因,而是国家整体工艺水平的差距。我们可以通过引进设备达到相同的工艺水平,再加上我们厚重的传统文化底蕴,本土日用陶瓷完全可以与他们一较高低。”韩克新说。
当下的淄博陶瓷正在齐声唱响“淄博陶瓷、当代国窑”的主旋律,从历史中传承经典,从创新中汲取动力,以高标准引领升级,中国陶瓷博物馆记载的陶瓷篇章仍在续写。
◆相关链接
中国陶瓷博物馆
淄博是齐文化的发祥地,中国陶瓷五大产区之一。坐落于此的中国陶瓷博物馆展销面积15000平方米,展品10000余件,是目前国内展示面积最大、品种最齐全、展示水平最高的现代化陶瓷博物馆之一,该馆全面展示了从新石器时代至今近万年的中国陶瓷文化,展现了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陶瓷工业的最高艺术水平和最新发展成就,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点、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山东省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馆。 (赵小菊)
陶瓷标记的历史
陶,诞生于火,在远古时期,这一土与火的结合代表了最初的人类文明。从8500年前的后李文化一直到秦汉时期,陶的器型、工艺发展展示着清晰的历史文化脉络。
魏晋以后,淄博境内战乱频繁,但瓷业的萌芽,却开始在被战乱的马蹄踏破的陶罐陶釜碎片中渐露头角。陶,可见于世界多处远古文明之中,而独特的中华文明则孕育出了瓷――由此,“CHINA”(瓷器)逐渐成为中国的一个显著标签。
三国时期,淄博成了我国北方的制瓷中心,淄博制瓷业从北朝至元代有连绵不断的文化脉络,这是目前为止中国北方惟一完整的文化序列。
元代以后,江西景德镇的制瓷业后来居上,所产瓷多为贡品,淄博瓷退隐。
淄博瓷的真正复兴,是在建国后,日用陶瓷新品种和艺术创新成为独特的风格,2004年8月,淄博被国家命名为“中国陶瓷名城”。而将绘画、书法、雕刻相结合的刻瓷更是当代淄博陶瓷的一大亮点,成就了“世界刻瓷在中国,中国刻瓷看淄博”之说。 (赵小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