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错过赚钱机会了?
或许公司人已经错过了最好的收藏时代,所谓最好,就是全民时代。
不知道为什么,一提到收藏,我就咬牙切齿,大概收藏品价格的爆炸式膨胀太让我羡慕嫉妒恨,毕竟我没有收藏品,如果每个人家里都有的这么一两块的“袁大头”也算的话。
根据权威数据统计,过去十年,黄金的涨幅是350%,石油是200%,A股十年累计增长真的很低,上证指数只涨了25%。用流行的话来说,它们都没有战胜通货膨胀。
然而,收藏却做到了!玉石市场,原本每公斤几元钱的“黄蜡石”,如今变成了每公斤上万元的珍宝。就是短短几年,增长了近万倍。一版1980年版的T46庚申年首轮生肖猴票,今年成交价是110万元,较30年前狂增17万倍。
让我兜售一套关于收藏品为何价格暴增的理念吧,这在一定程度上容易让你看清收藏品投资的真相。
收藏品本身的价值
既然前面提到了猴票,我们就从猴票入手吧。这套猴票我听很多集邮的朋友提过,最早跟我提到的是华夏基金的一个员工,毕业于哈佛大学。那时候我就想,这套猴票怎么都吸引到这拨金融精英的注意了。
这套猴票确实很有讲究,一来,这是1980年2月15日中国邮电部首次发行的生肖邮票,二来,这套猴票是黄永玉原画,再由著名邮票设计师邵柏林加工创作,最后由雕刻者姜伟杰身手不凡展示刀工绝技,所以“猴子们”眼睛炯炯有光,毛发根数几乎可数。加上当时印刷染料出问题,原打算印800万枚,结果印了4431600枚,当然,这个数字至今存疑。
如果我们从马克思的构成商品价值的原理来说,邮票的价值应该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差不多就是纸张、印刷成本、艺术家劳动等所决定的,还要加上邮票本身附加的交易价值等,如果标记为0.08元,从本身价值看,顶多1毛左右。
在我们强调艺术性的同时,忽略了一个重要线索—虽然这套猴票生动传神、活灵活现,但在当时并不为人注目……只有香港蔡芳祥先生当时购买1250版,每版80枚,先后出售,赚了不少钱,这成了集邮界经典的美谈。难道真的是蔡芳祥那么有眼光么?而那个关于这枚邮票流通量的秘密,是不是很容易让人想起资本家往大海里倒物资的故事?
如果说,股票玩的是市盈率的话,收藏品玩的无疑就是梦盈率。所谓梦盈率,取决于你的想象力与公众想象力的完美结合。收藏品由于其艺术美感鉴定的复杂性,以及流通的稀缺性,成了梦盈率的最好容器。
梦盈率最早人为的主导性显然更强,那个时期,显然是最大的杠杆时代。就好像如果我在梵高活着的时候,买下了梵高的画……而之后发生的,就取决于人类对于美感的认同,这就不是梵高的家属可以决定的。艺术品市场的稀缺性符合价格曲线,而大部分艺术品只有唯独一件,艺术鉴定力就成了一切,这也是所谓的艺术眼光,甚至还带了一些运气。
至于当下,有些艺术品交易方式就简单得多,这也是为何很多富豪愿意花钱买最高价的货色,而这些货色往往也是增速最快的。在艺术品市场上,原本越高价的东西说明越早得到认同,因为你买到的就是最大梦盈率,日后的增长速度与市盈率是同理的。
梦盈率的初期运作让我想到了一个故事,是《大红灯笼高高挂》里的。巩俐饰演的四姨太谎称自己怀孕了。主人大悦,每天晚上,就把大红灯笼在四姨太门前高高挂起。不过好日子没多久,就被小丫环告发了。有人问四姨太,你这么吹牛有意思么,怀孕这个事情怎么可能扯谎呢?还记得她怎么说的么?她淡定地说,主公每天晚上都来,后来不也成真的了么?
M2的富贵阶层线索
在收藏品市场,衡量增幅的参照系是M2(广义货币量)。如果说CPI是绝对贬值,那么看M2增量就是相对贬值—当然这个比喻要人口增长为零—M2衡量的是新增财富是否能为自己带来财富社会地位的提升。今年CPI是4.4%,M2增量目前的水平是18%左右。而富人之所以成为富人,就是远远超过M2这个数字。而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表示,过去10年,远远跑赢M2的是收藏品。
这么说吧,收藏品的增值本身就是富人财富的一个表现形态,换句话说,收藏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本质上是一场富人的游戏。如果你说,集邮爱好者不也从猴票中获利了?那你的收益与蔡芳祥相比呢?谁是最顶端的获利者呢,谁才是这场游戏的主人呢?这也就是为什么,富人对收藏品越来越热衷。最近某地王在一个收藏品论坛上说,有人说我的喜玛拉雅(他最新的艺术地产)投资了30个亿就担心我赚不了钱,其实,我的收藏品上的收益就远不止这些啦。他还说了一句,“我不附庸风雅,难道我还附庸下流么?”
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这拨投资做得越出色的人,在收藏品方面也容易所向披靡呢?答案很简单,从一开始,他们的思路就是正确的,这与他们从同行那里掠夺财富的方式是一样的。我想到最近收藏圈里,有几个煤老板买下了十个大瓷,每个大瓷花了100万。理由是,如果我买对一个,我就赚了。但是,谁都不是傻子,谁会将几百万甚至几千万的东西,100万卖给你呢?再说,已经有那么多梦盈率摆在那里,你还去碰一个与梦盈率无关的货色干什么呢?更好笑的是,一个有研究的人去了,说,乾隆景德镇龙窑最高才90cm,这些玩意儿,怎么有100cm高呢?
或许,我们错过了一个最好的收藏时代,所谓最好,就是全民时代。改革开放的30年,挖土机轰轰烈烈,不仅带来了高楼大厦,还带来了泥土里面的文物。京九铁路1990年代施工的时候,经常可以遇见附近有些阿婆,手里提着个篮子—里面装着很多瓷碗,开价30元,你心一横,说5元也能拿下来,其实这些碗都是京九铁路时周边出土的宋代碗,如果运气好遇到官窑烧出来的,放到现在至少好几万。目前呢,我们在坐火车时,追着你买东西的阿婆手里大概只有玻璃珠子了。当代收藏几乎是与改革开放大兴土木同步进行的。此外还有一个原因,当年那个非市场化时代,什么东西也都是很便宜的,那些画家还会送给你字画。
难怪有人还唱《纯真年代》—“变幻的世界有多美,昨天的爱情像流水”。而现在,我们与收藏品的最近距离接触可能只剩下周杰伦的《青花瓷》—“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