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春暖花开、赏心悦目”·粉彩·戴荣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据艺术市场分析研究中心最新半年报统计,2010年上半年,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成交总金额达到201亿元,仅半年就已经接近2009年全年成交数额。在房地产调控政策不断深入、股市不断寻底的今天,艺术品市场似乎成为了中国财富人群的另一片投资绿洲。
2010年春季拍卖场上,一张画幅3米的当代油画,以3700万元的天价让人们见证了拍卖场的火热。而在20世纪90年代初,藏家用1000元外汇券便从艺术家手中购得了此画。 艺术品市场上掷千金得万金的故事比比皆是。这个曾经在普通人眼中高深莫测、遥不可及的市场,如今华丽高调地出现在大众面前,并凭借其难以抵挡的高回报率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国财富人群。
2009年中国艺术品市场年度报告显示,资产在1000万元以上的国内财富人群中,艺术品投资在理财投资排名中,已经从2008年的第8位上升到第四位。在北京、上海,已经位列第三,仅次于房地产、股票。而国内发展速度最快的是私人收藏。2009年香港佳士得秋拍,来自国内的买家数量已占到21%。其购买主体从行业背景来说,主要集中在金融、房地产、能源、高科技等近年来个人财富增长最快的领域。其中金融投资行业背景的私人收藏占57.7%,名列国内各行业之首。从购买力分布区域来讲,沿海城市不再是一枝独秀。陕西、甘肃、新疆等西部重点省区,以及山西、内蒙古等能源大省的购买力在显著提高。
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赵力认为,中国的艺术品市场在后金融危机时代逆势上扬,并不是像很多媒体上的说法,因为股市楼市不好了钱才涌进艺术品市场,这不是主流。实际上,从2003年开始,个人财富进入一个快速增长期,中国的高净值财富人群或机构买家开始关注艺术,他们进入市场,把购买艺术品看做一种平衡投资的新理财方式甚至是生活方式,艺术品投资概念也开始生成。
虽然刚进入市场的人很多都抱着一种玩票、挣快钱的心态。不过在赵力看来,不管是收藏还是投资,财富人群进入市场的方式并不重要,“艺术品不同于股票、房子,它有很强的精神吸附力,其效果比恋爱持久。”此外,财富人群也有文化需求,收藏家徐龙森曾经问过一些老板为什么有兴趣投资艺术品,“其中一个人告诉我,自己现在很尴尬,钱很多,但孩子们生活的文化品质不够,希望能为家里增加艺术氛围,挂些好东西,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对艺术的兴趣,这样未来的生活也会比较健康。”
随着物质需求得到极大满足,精神需求的地位日益凸显。这句耳熟能详的话似乎道破了艺术品市场未来的巨大空间。李冰认为,作为商人嗅到市锄遇,谋定而动,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商业敏感,无可厚非。“我身边有几个浙商朋友,早在艺术品市场要起来的时候,他们并没有急着入场,而是开始潜心读美术史、研究艺术品。等他们研究到一定程度,形成自己的文化判断时,他们的出手速度将非常快。事实上,这波热潮就已经有人进入了。”
从事了多年当代艺术品收藏的李冰向笔者感慨:“这就好比赛跑,如果以百米为一个目标的话,你认为你已经跑出去50米了,但后起来的人一样可以超过你,因为他速度比你快。他们拥有强大的资金链和魄力,进入市场的目标也高,只要他们形成自己的文化判断,见到好东西就出手,几件入囊以后,明天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的大收藏家就不是我了。当然这对于市场是好事。”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其日益开放的全球视野,导致了个人财富的快速增长并催生了一批批新的富裕阶层。他们凭借其特有的商业敏感进入艺术品市场,从最初的原始积累,到个人的物质满足,再到最终的回馈社会。与在股票、楼市打拼的投资者不同,笔者在一些艺术品市场的藏家身上都看到了一种对社会责任的追求。
“我相信未来几年,企业家、机构与艺术的结合还会越来越多。未来会出现若干个大的投资者进入当代艺术品市场,随着一次次换手,价钱会越来越高,直到全部进入到终极收藏家手里,最终反哺社会。”李冰口中的终极收藏家,很大程度上是指在金融、能源等行业积累了大量财富后转投艺术品市场的人。他们有自己的“造血”系统,不会因为经济问题而拍卖已经购得的艺术品。
李冰认为,很多收藏家都会经历一个心理演变过程。最初无论是出于投资还是出于兴趣进入的人,通过一段时间的研究、收藏,开始产生真正的爱好,藏家开始与艺术品产生了个人交流。当收藏到一定程度时,收藏行为便会给藏家带来社会地位,开始变成一种公共行为。由于他已经研读了美术史、文化史,意识到了其艺术品对社会的意义,因此很多收藏家最终会选择不再把自己的藏品投入市场,而是选择永久保留建立个人的美术馆,或者将艺术品捐献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