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滕王阁》青花·邱启先(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
忽然间,人们发现自己进入了一个收藏时代。媒体有一则报道,说中国收藏家和收藏爱好者有7000万人,反正收藏并未纳入统计局范围,说了也不负责任。而以我的观察,言过其实了,但是收藏热却是不争的事实。拍卖场、饭桌上 、媒体界,都留了很大的篇幅。对收藏的人而言,最为要紧的是知道为何收藏,或者收藏的境界是什么。
文物(艺术品)是人类文明的物证,这是公认的说法;收藏品又是玩物,所以大收藏家王世襄先生又说 “我不是收藏家,我是玩家”;如今,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文物又是货币等价物,是投资理财的工具。这样,一说文物艺术品有了三种属性,“笔墨当随时代”,我们时代文物的价值也被充分地发掘了出来。其实这功能古已有之,只是在今天格外的彰显。
一、做人类文明物证的守护神是最高境界
私家收藏和国家收藏一样,都是人类文明物证的守护神。差异在于前者是举一家之力,比之于举一国之力的国家收藏显然私家收藏更为艰难。很多人省吃俭用,节衣缩食,为了收购、保存文物,甚至为此付出性命。文物不仅记录了艺术的轨迹,更记录了历史和科学发展的历程。这次上海世博会中国馆还是捧出了祖宗的《清明上河图》来诠释“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以压住阵脚。因为《清明上河图》不仅是绘画艺术,更是历史文物,可借此研究古代城市建设。包括规划、交通、建筑、人物、衣饰、器物等的写实资料,在没有摄影机的年代,与文字相比,更真实、更直观。1106年张择端创作以来共904年,其中有190年存在国家及国立博物馆手里,而710年由私人保存,可见私人收藏功不可没。又以古代青铜器为例,它是研究和证明冶炼技术、造型艺术和文字发展的重要资料,价值无比。自古以来,很多收藏家深知这一点,故以民族大义为重,为国家收藏、看护宝贝。收藏家张伯驹为了把我国第一本法帖陆机《平复贴》留在中国,不让外人买去流落域外,当年花了4万块大洋,变卖房产,甚至变卖夫人的嫁妆,将其收归家中,精心保存。1949年以后,他看到国家博物馆缺少珍品,就无私地捐了出来。他还以220两黄金买下了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后来也捐给了国家博物馆。另外,像张大千花500两黄金买下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徐悲鸿花巨资买下《八十七神仙卷》,都是后世永葆的好事,高风亮节,不可忘却。以碑帖而论,我最近读到上海孙伯渊收藏最全最珍贵,年积月累计1500多件,包括唐碑在内价值连城,悉数捐给了上海博物馆。1949年以后,大批珍宝运台,大陆博物馆靠着私家收藏的捐献,得以恢复元气,形成如今的规模。
现在为人类守护文明物证的方式发生了变化,一些有实力的收藏家自己投资建立私家博物馆,直接向公众展示和交流,这就进了一大步。若都捐给国家博物馆也未必有空间展出和有人力研究。在社会建立各种美术馆,符合这个时代凡事国营和民办一起上的特点。其中一些还办得不错。比如北京马未都先生办的观复博物馆、绍兴孙海芳办的越窑博物馆、上海戴志康正在筹办的喜马拉雅美术馆、刘益谦夫妇正在筹建的美术馆,都很有规模和品位。相信这些私家博物馆的建立会改变文物收藏的格局,推动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播。
二、自赏自学汲取营养修身养性也不失高雅
以艺术求美,通过零距离地收藏文物(艺术品)是一条直接的通路。欣赏、把玩艺术品,发现美、追求美,达到了怡情养性的目的。现在很多人暴富起来,但素养不够。这就要养,古人说“吾养吾浩然正气”,修养的方式也是多元的,而收藏是许多人愿意接受的一种,是以玩的方式去修身的一种。前年因为采访、写稿之需,去采访王世襄他老人家,他是当代大收藏家是确定无疑的,上海博物馆家具馆的全套80件明式家具,就是他的旧藏。但他对我说,“我不是收藏家,我是玩家”。他说他喜爱收藏,但是经济有限,书画、官窑、青铜器不敢问津,“人舍我取,微不足道”。但是他玩得好,研究得深。收家具,写出了《明式家具珍赏》;收漆器、古琴甚至鸽哨、蟋蟀盆(竹筒),写了几本考证的书《锦灰堆》。他说:“我只买些人舍我取的灵物,通过他们来了解传统制作工艺,辨证文物之名称,或是坐对琴案,随手抚弄以赏其妙音,偶尔把玩藉得片刻清娱……观察赏析,有所发现,有所会心,使之升成为知识,有助文化研究和发展。”我在《收藏家的创造性劳动》一文中说过,成功的收藏家在于发现,由于他的学识、人品,由于他发现了别人未曾发现的价值,他提升了文物的历史文化。王世襄的 “俪松居收藏拍卖”2003年成交6301万元,为人们竞相争抢,其中宋代的古琴成交2200万元就是一个例证。不是东西值钱,而是因人而贵。
除此以外,由收藏而临摹、学习艺术,以提升自己,近代杰出的艺术家大都明白这个道理,潜心收藏,精于绘事。如徐悲鸿先生,一共珍藏了1200多件,见多识广,在绘画、书法上的成就才这么高;海派画家程十发先生收藏明清书画200多件,后来均捐给国家;吴湖帆是大收藏家,书画、玉器均有成就,从收藏、鉴赏中,他的绘画达到了相当的境界。谢稚柳先生更是鉴定大家,诗书画皆精通。此外,唐云、刘海粟也是收藏大家。这都是一代人的一个特点,以收藏直接汲取艺术养分,所以成为一代大家。
三、为投资理财而收藏也无可非议
近二十年来,随着改革开放,财富的增加和投资理念的多元化,人们也发现艺术品及文物具有稀缺性的特色,借助更为便捷的拍卖方式,它成了私家理财的工具。美国有机构统计,房地产年投资回报率4.5%,股票17%,而艺术品竟高达24%。尤其是中国境内,在短短的十余年间走过了西方艺术品市场上百年的路途,已成了全球第三大的交易中心,其特征之一是价格暴涨,超越了美国人所说24%的常态。以书画作品为例,90年代中期拍卖会的专场拍到百万元的价位。2000年以后拍卖千万元一幅的价位,去秋今春以亿元一件定价。所以人称“亿元时代”来临,自然地上升。
笔者以张大千《晚上看云图》为例,在1993年春朵云轩首次拍卖时以143万元成交,由台湾蔡先生拍得;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物主加价卖给另一位台北收藏家;七八年前,又出现在上海拍卖会上,以500万元挂槌。同样这件作品,去年秋天又出现在上海天衡的拍卖会上,落槌价1700万元,加佣金也近两千万了。而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又如 《明洪武釉里红缠枝牡丹纹玉壶春瓶》号称史上最完美的官窑之一。2006年5月在香港佳士得春拍以7852万港元成交。据说,这件瓷器曾为一对苏格兰夫妇所藏,1984年伦敦佳士得以41.2万英镑拍出,创下佳士得东方艺术品拍卖的纪录。1988年又在香港苏富比拍卖1700万港元;1997年香港佳士得再次以2200万港元高价成交。相隔九年第四次进入市场,当然有理由大涨。
从以上两件珍品流通可以看出,收藏者的重要理念和投资增值趋向,而其中的推手则是拍卖行。一个人可以借助拍卖实现买进和卖出,而且极为便捷,再也不像古人那样苦苦寻宝或者持宝寻客。
不仅是新的投资者,即便是一些资深的大藏家,也转变观念,将收藏兑现,实现其经济价值。比如,王世襄的俪松居收藏委托嘉德在2003年专场拍卖,张学良的定远斋收藏委托苏富比在1994年专场拍卖,引起藏家极大的兴趣。可见,收藏投资的理念,也无可厚非地流行起来。
当然,以上的三种行为更多地体现为一种复合性,很多人既追求文化,又为了玩赏,同时不耽误投资,一石三鸟,尽收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