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话题,从最近的地产新政切入。更确切地说,应该是土地新政。
就目前的局势而言,我还不能肯定2010年会是中国楼市的拐点年,但我们能肯定今年的地产新政,出现了很多从前没有的苗头。比如,我现在在重庆,这座城市的地方媒体最近一段时间一直围绕着公租房做文章,造舆论。坊间的说法是政府在作秀,可我看如果真是如此的话,两年内2000万平方米公租房的放量供应无异于放水,这秀也作得太真了!
重庆的试验应该是一前兆,起码是一信号。
我那天在参观一处重庆公租房沙盘时,问旁边一位当地媒体的记者:这公租房谁负责装修?是供应方还是租赁方?就目前国民的集体认识而言,拥有自己的房产依然是绝大多数人的意识,所以类似公租房还是带有浓厚的过渡色彩的———现场的一位房管局官员因此很肯定地告诉我:供应方会负责简装,“比如会铺地面砖”。
(你看,地产话题很自然地转到陶瓷话题上来了)
今年地产新政最明显的苗头,就是眼光向下,房屋的民生性质终于回归,政府供应的公平效益与效应被最终强调,如果这一苗头能成蔚然之势,那么未来几年,将有大量的中国中低收入家庭进入此前被高价位房价所拦阻的楼市,拥有自己的新居。这同时意味着,家装市场中经济实惠性材料的市场需求有可能出现井喷。
尤其需要强调的是,地产新政所刺激的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活需求,而非生产需求,即这些房子是真正用来住人的,而不是投资性购买。这点对包括建筑陶瓷和卫生洁具在内的建材行业而言尤为利好。
(阿弥陀佛!那些房子应该不会像现在这样大面积空置了)
最近一期《经济观察报》有报道援引佛山一建陶企业老板的质疑,“那么多企业生产针对二三线城市的中低档产品,你的竞争力何在?”———说实话,我对这样貌似有想法的报道有自己的想法,我认为应该相信那些企业主的智慧,所谓那么多生产是因为有那么多需求存在,即便是飞蛾扑火,那也是因为有光明在前面一闪一烁。
坦率说,我对建陶行业的了解有太多的走马观花,但我在参观了一家又一家的陶瓷生活体验馆以后,有一种隐隐的感觉与认知,那就是普遍性的趋高。
就我个人观察而言,中国目前绝大多数的家庭,装修水准还是处在初始化阶段,现实生活的普罗景象与广告所营筑的虚幻空间,还是有着不小的差别与距离的,众多中国家庭在面临家装材料的选择时,依然首先考虑的还是价格要素———尽管他们中的很多人认识到,装修不说是一辈子的事,至少也是一阵子的事———这应该是中低档建陶产品扎堆的根本原因。
新一轮的地产新政,可能会把类似的市场面进一步放大。
我们现在需要检讨的有两点:一是中低档市场是不是真的产能过剩?二是那些在价格红海中血拼的产品还要不要寻找自己的蓝海空间?
据《经济观察报》的报道,全国有90个万亩以上的陶瓷工业园正在上马,这一盛况据说引致业内人士的普遍担忧。其实,工业园面积的大小和产能的多少没有必然的关联,正在上马和正在运营也有本质的不同,政府的手欠和市场的无情所构成的矛盾,也不是一个我们所能解决的新问题……政府圈场子敲锣是一回事,你上不上去跑马是另一回事。企业需要慎重的是,弱水三千,你饮哪一瓢?
我倒觉得企业应该更多考虑后面那点,说白了,就是在价廉的基础上,能不能有自己的物美?
倚重外贸的中国经济外向性依赖,有一点积极面是加速提高了我们的制造水准,不管是不是照猫画虎,起码现在很多的中国制造,摆在台面上还是挺像那么回事儿的,所谓“有卖相”———据说在建陶领域,民族自豪感因此日益丛生———但让我们这些消费者心生恨意的一个现实是:能上台面的,价格高企;价格放下身段的,品质也下作了许多。
中国制造发展到今天,应该考虑走出这一误区了。
我曾经说过,创意这条疯狗把很多老板追成一患了强迫症的神经,感觉只有创新才能有出路。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的一位研究员有一次和我聊天,聊到日本人的厉害,说他们往往不做新、而做精,同样的产品,我的东西比你的东西做得精致一些,某些细节更考究些,或者更人性化设计些,我的销售价和销售量就能让你望我项背。
类似道理,我想我们的企业主不会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