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本没有陶艺,只有拉坯的、利坯的、写字的、画画的,但既然有了现代陶艺,那我们祖宗做的当然也是陶艺,陶艺不陶艺只是马甲而已,只要有着对真善美的追求就行。 所以无论是传统陶艺还是现代陶艺,无论是立足于传统的传承还是思想和技术的革新,无论是注重于工艺还是侧重于艺术,我们都应表示尊重。 我们欢迎所有的学术讨论甚至激烈交锋,但反对浅薄的别有用心的攻击,反对三流的之于景德镇传统的蔑视,反对因循守旧地抵制创新。 我们尊重毕生对泥土的虔诚,我们尊重我们的艺术、你们的艺术和他们的艺术,我们尊重艺术本身。
陶艺的价值 在无法量化陶艺价值的时候,人们往往会用具体的市场价格来衡量价值。 在一个多月前的嘉德春拍上,顾景舟的一把紫砂壶拍出千万天价,这让景德镇陶艺圈为之一震。紫砂千万的心理暗示十分明显,尽管许多人认为其中炒作嫌疑很大,但拍卖给人的直观感觉是紫砂比瓷器卖的贵,要知道同场拍卖的清乾隆“釉里红团龙纹葫芦瓶”成交价只有1332.8万,才将将高出100万,景德镇近现代陶艺作品成交价更是难以望其项背。 紫砂外,书画更是高高在上,当然书画作品价格从来不曾与瓷器在一个水平线上,现在这个差距似乎越来越大,张大千的泼彩《爱痕湖》成交破亿,保利拍卖的黄庭坚书法《砥柱铭》更是冲破元青花《鬼谷下山》的世界纪录以4.368亿成交。 有人说,陶艺品的相对低廉并不一定完全是坏事,这说明陶艺品价格有着上升空间。也有人说现在的陶艺品价格已经出现了严重的泡沫,现在陶艺品的价格已经到达了顶峰。 这是一个小马过河的问题,抑或这根本就不是个问题。问题在于陶艺品本身,本就不应该以市场价格来确定陶艺品的价值,市场价格在某些方面可以反应价格,但现在的市场欠缺理性。 都说来景德镇买瓷器的大多是只带了耳朵,国大师一个价,教授一个价,省大师一个价,高工一个价,又或者国大师的瓷器多少钱一件,教授的瓷器多少钱一件,在评价陶艺家江湖地位时,价格似乎成了鉴定标准。 这个误区不仅体现在陶艺品的收藏上,在其他艺术形式上也经常出现,国画就以平方尺定价。但最近石鲁两平方尺的《采桑图》成交价格超过千万,其一般作品也就在几十万元上下。可见趋于理性的市场逐渐开始以质论价,陶艺品也应走上这么一条道路。 把国大师或者教授、名家按金称两,是非理性的观念,陶艺品的价值应在造型、工艺和艺术效果上综合体现。市场终会给予急功近利者予以打击,无论是收藏还是陶艺家本身都应放弃短视行为,不要为眼前利益诱导蒙蔽。
欢迎交锋
将目光放回景德镇的陶艺圈,我们能发现随着陶艺品市场升温发生着越来越多有趣的事情。有利益就会有纷争,这些纷争往往会从学术的角度开始,这是一个好的现象,诸子争鸣才成就了春秋文化的繁盛,我们应当欢迎交锋。 就算在景德镇我们也能听到一些很不客气的评价,结论大多是景德镇因循守旧缺乏创新,太注重工艺忽略了艺术思想的附着。反击的言论同样犀利,传统是根本,景德镇陶艺史的演进大多以工艺为体现,过于强调艺术性是言者本身对于工艺的陌生。那么景德镇陶艺究竟是应注重工艺还是艺术,是应注重传承还是创新? 传统的毋庸置疑都是经典的,对于景德镇来说这些经典的传统尤其重要,古彩、粉彩、青花等传统工艺是景德镇之本,利用传统工艺表达的传统文化题材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精髓,在当下这些传统都有着广袤的市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传统无疑是本民族之于世界的重要象征。 这是一份前人留下的宝贵遗产,如果没有传承,这些传统都将消失,这对于景德镇是不堪承受的损失。因此,传统需要有人来传承。 创新也显得同样重要,在前人留给我们的遗产中,就包含着创新的理念。景德镇传统工艺的演进史同样是一部创新史,不断有人在探索新的工艺,不断有人在改良旧的工艺。在题材上同样如此,最近的改变来自于珠山八友,他们将文人画引入陶瓷绘画,他们的余荫直到现在仍泽惠着我们。 我们庆幸有着一批陶艺家,致力于传统的传承与发扬,传统得以延续同样会为我们的后人创造财富;我们还应当庆幸有着另外一批陶艺家,他们更注重创新和艺术思想的表达,他们中创造的经典也将成为将来的传统。 许多人会把现在的景德镇陶艺家分为传统派和学院派,仿佛两派之间有着一道樊篱,有人试图挑起纷争,于是有了很多没有上过台面却在私下流转的交锋。仅限于业务探讨的交锋可以成为相互促进学习,但别有用心的攻击却可能成为不良导向。 所谓传统派和学院派陶艺家们,有着不同的成长经历,从民国到改革开放前,特殊的历史时代和观念,也会对他们创作所依赖的素材和思想产生影响。但从根本上来说,这里就算有派系也不存在孰优孰劣。 优劣差别只存在于个体陶艺家本身,“传统派”可以通过对现代美术手法和观念的学习弥补艺术性和思想性的不足,“学院派”可以通过不断地实践强化工艺,弥补传统陶瓷工艺方面的缺失。 事实上从有陶瓷学院开始,陶瓷学院身上流着的就是景德镇的血脉,一大批老艺人受邀为当时陶院学生授课。而现在,一大批侧重于传统的中青年陶艺家,也已经或将会去陶瓷学院及其他美术院校学习美术理论和现代美术手法。融合,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在潜移默化地进行着。 传承或者创新,工艺或者艺术,本身并没有界限,只要有着一颗对泥土虔诚的心。
分配问题 景德镇素以分工细致著称,清晰地分工让景德镇制瓷各道工序技术到达巅峰,也因此成就了景德镇瓷器的美轮美奂。分工协作的结果令人欣喜,但就分配情况来看,许多承担着重要工作的人们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本刊多位撰稿人也对此提出过质疑。从当代陶艺市场勃兴开始,掌握着绘画工艺或雕塑技术的人们从中得到了丰厚的回报,而从事拉坯、利坯等其他工序的工人所获回报却未得到改善,两者的差距最大时相当于蓝领和富翁。 这并不是一个好的现象,市场会促使更多人选择用脚投票,更多人会涌向回报更丰厚的工序,而基础性的工作乏人问津。一个最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人们可以例举出许多画家,而说不出几个拉坯专家。 工序分配的不均,导致诸多工序缺乏创新改进的动力,数年来越摊越薄的利润让景德镇的陶艺品器形缺乏个性,在类似的器形上绘画屡见不鲜,只有画面的个性让陶艺品升值的可持续成疑。 有人就此认为,陶艺家们应该从拉坯到烧成,所有的活都必须掌握,一件陶艺品从始至终体现个性。这样取消分工的作法未必明智,景德镇陶艺品以工艺著称,各人都有各自强项,包圆的作法只能是什么都做不精,对于优秀传统工艺的传承也无益处。 目前在陶艺品市场,我们也能见到一些好的器形及釉面,它们与画面完美结合,整件作品赏心悦目。但相对于整个陶艺市场,这样的作品显得稀缺,也并未带动整个陶艺创作队伍朝此方向聚集。 陶艺品市场从根本上导致了这个结果,除了专业的收藏家,景德镇陶艺品的流通渠道还有着很多其他方式,购买者对于陶艺品鉴别水平也是参差不齐,一些质地较差的陶艺品得以混入了流通环节。 我们也可以期待理性市场回归,它最终只会选择优质陶艺品纳入供需范畴。但等待需要一定的时间,而且消极等待有可能会让我们最终失去市场。 我们应更多地考虑如何使各工序分配更科学。最直接有效的办法是:所得回报最丰厚的陶艺家们主动参与到上游工序中去,拿出更多资金、精力定制最好的坯胎,让上游工序意识到改进创新工艺能获得更高的附加值回报,逐渐形成传承、改进与创新的优质氛围。相信在良性的氛围中,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科技在陶瓷领域应用速度的提升,我们的基础工艺也能得到更快速度的创新和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