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中心
了了亭商城
陶艺词典
影视中心
拍卖指数
网站首页
艺术文章中心
瓷器款识图库
藏品鉴证实录
陶瓷视频库
陶瓷拍卖指数
艺术家黄页
景德镇陶瓷名人录
陶瓷工艺美术词典
【 了了亭商城 】
【 名家茶壶,精品小件 】
当代陶艺鉴赏与收藏
陶瓷艺术研究
景德镇陶瓷艺术界名人访谈录
收藏真伪辨析
收藏品市场·故事
瓷海萍踪·文化·历史
了了亭谈收藏
陶瓷艺术创作溯源
景德镇陶瓷艺术界信息发布专栏
景德镇陶瓷新闻
景德镇陶瓷市场信息
名家作品欣赏
陶瓷工艺知识浅析
其他
民国瓷
建国后
太少红狮
茶壶专篇
桃花美女图案篇
晚清-民国瓷瓶篇
笔筒、帽筒类
盘形、碗类
罐类
杂件类
彩绘陶瓷藏品鉴证实录
颜色釉陶瓷藏品鉴证实录
雕塑类陶瓷藏品鉴证实录
其他类陶瓷藏品鉴证实录
一画
二画
三画
四画
五画
六画
七画
八画
九画
十画
十一画
十二画
十三画
十四画
十五画
十六画
十七画
十八画含十八画以上
大师电话黄页
教授电话黄页
高级工艺美术师电话黄页
陶瓷艺术家电话黄页
补充栏目
陶瓷300问
一画
二画
三画
四画
五画
六画
七画
八画
九画
十画
十一画
十二画
十三画
十四画
十五画
十六画
十七画以上或其他
雕塑
青花
斗彩
粉彩
新彩
釉里红
颜色釉
古彩-五彩
综合装饰
现代陶艺
周国桢(教授)
戴荣华(国大师)
王恩怀(国大师)
汪桂英(国大师)
陆如(国大师)
吴锦华(国大师)
宁勤征(国大师)
郭文连(教授)
王安维(教授)
彭竞强(省大师)
袁世文(国大师)
戚培才(国大师)
戴玉梅(国大师)
程曲流(省大师,教授)
李一新(省大师)
王秋霞(省大师)
秦胜照(省大师)
李磊颖(副教授)
刘乐君(副教授)
刘翮天(国家级专家)
陈庆长(老艺术家)
杨杰 麻晓武(高工)
吴伟明(高工)
余劲松(龙盛轩茶具)
李云峰(高工)
胡达民(高工)
徐国明(高工)
汪雪媛 江葆华(高工)
赵坤(高工)
张万莲(高工)
曾静(陶瓷学院研究生)
陈齐招 夏奇奇(高工)
王静(院校老师)
李申盛(高工)
汪则东(高工)
蓝磬阁
王金泉
江龙(高工)
刘远长雕塑作品
网文转载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
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
陶瓷院校美术教授
陶瓷院校美术副教授
景德镇市工艺美术大师
陶瓷院校美术教师
经省评定的高级工艺美术师
经景德镇市评定的高级工艺美术师
陶瓷艺术家
仿古陶瓷精品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保持登录状态
没有帐号?
点此注册
忘记密码?
您现在的位置:
了了亭-景德镇陶瓷艺术馆
>>
艺术文章中心
>>
景德镇陶瓷新闻
>>
景德镇陶瓷新闻
>>
正文内容
书院文化能否在景德镇重生?
作者:瓷都晚报:聂春发
来源:
了了亭
发布时间:2014年06月17日
【
收藏
】
【
查看评论
】
分享到:
微信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QQ空间
更多
书院是有别于传统官学体系的教育形式,同时还是学术文化原创、传衍的基地。它起于唐,兴于宋,延续于元,全面普及于明清。著名的书院,往往既是学术派别的活动中心,又是地方文化教育的重地。“书院”之名最早见于唐玄宗时的《丽正书院》与《集贤殿书院》。
书院文化在浮梁
书院历经唐、宋、元至明、清,可以说是承前启后,空前发展,地位十分重要。创办于公元793年江西的桂岩书院,不仅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书院之一,也是唐代办学时间最长的书院,长达55年。
笔者经过三年多时间,走遍了浮梁的山山水水,浮东鹅湖的“新田书院”、湘湖的“南阳书院”、浮西黄坛的“西河书院”、浮北江村古演的“北斗书院”、西湖的桃墅“格物堂”,旧城的“长芗书院”、“昌江书院”、“旧城中学”等等,查市志、查族谱、家谱,测勘地貌、照相固定、制成文本,终于,书院在浮梁的分布与年代有了整体轮廓。
纵向看浮梁书院。以南宋绍兴年间的为最早,距今一千一百多年。即鹅湖界田村的李椿年创设的“新田书院”(又称东山书院),由此兴起并绵连千年的浮梁文化让浮梁子弟出了“一王、二侯、三尚书、六位宰相七侍郎、三百进士名金榜、四千学子遍五洲……”盛极而衰,历史往复,二次火烧,几乎断绝了浮梁人读书的愿望。一次是明朝的魏忠贤迫害东林党,以皇帝诏令毁损了天下书院;又一次是太平军、清军在安徽歙县、祁门与浮梁之间的长达十余年的拉锯战,让浮梁的书院相继毁于战火。
横向看浮梁书院的发展。传说太平天国最后的一点兵力剿灭地点为浮梁,即大游山的百丈悬崖成了太平天国军人最后的葬身之地。战事一结束,浮东、浮西、浮北的书院在数年之间快速兴建。光绪初年,江村古演建北斗书院;位于景德镇彭家上弄的阊阳书院1884年重建;光绪25年,即1899年黄坛建西河书院,皆为地方公建。“清代书院建筑一个比一个宏大,南阳有讲堂书房30间,东山有50间,北斗西河多达百间”。“最是家修宜切处,士先品行后文章”。浮梁人及陶城子弟读书出将入相的愿望又有了可能。
书院文化与陶瓷文化
文以载道,书院文化将人变得有知识、讲仪礼、有修养、有理想追求。陶瓷文化则将工匠变成陶人、艺人、艺术家。中国乃至景德镇书院文化与陶瓷文化结合得最早的为景仰书院,据浮梁县志(乾隆版)载,乾隆四十一年监生沈大振等输田62亩、捐银200余两,候世杰、林大荣等捐银470余两,经当时驻镇同知兴盛纪的同意和督办,将景德镇江家坞的净土庵改造为景仰书院。《浮梁县志》(道光版)载,经知县刘丙扩建后的景仰书院有讲堂五间、后楼屋三间、左右厢房共计六间、院外偏左屋三间,可见当时景仰书院规模颇大,自乾隆41年1776年创办,中经嘉庆直到道光延 续50多年,直到咸丰年间烧毁,光绪年间在镇东门头重建。
中国乃至景德镇最早创办的陶业学堂为清宣统二年1910年由江西、安徽、江苏、湖北、直隶(河北)五省集资,创办人康达(字特璋,祁门人),在江西瓷业公司分厂处附建的官商合办的一所中国陶业学堂,这是景德镇近代第一所正规培训陶瓷专业人才的学校(康达创办的陶业学堂分部设在毕家弄,而祁门人办的阊阳书院就在一弄一墙之隔的彭家弄,内在必有联系)。
景仰书院聘用著名陶瓷史学家、《景德镇陶录》的编纂补辑者郑廷桂执教,其与陶业学堂教导主任张浩均为一代名人。郑廷桂,字问谷,江西景德镇人,清代嘉庆乡试录为副榜贡生。张浩,近现代陶瓷教育家,字犀侯,江西新建人,1901年东渡日本,在东京高等工业学校攻读窑业,1906年学成回国与康达合作,于1910年在江西瓷业公司饶州分厂创办中国陶业学堂。从陶业学堂走出来的有珠山八友中的汪野亭、程意亭、刘雨岑等名人。
阊阳书院的价值
景德镇市彭家上弄十六号窑砖墙上镶嵌着一块颇有年代的碑石,铭文:新祁安南阊阳书院己墙己地,光绪拾年孟秋月重建。
光绪十年应为1884年,距今年2014年整整一百三十年。
2000年以来,世界遗产保护与申报越来越受到重视,这让聂家子弟有了新的期盼,即让这百年古迹在这政通人和的年代得到利用与保护。说起碑石的保护,凝聚着聂家两代人的心血,那是1966年文革初期破四旧立四新,许多历史文物被毁损,一块颇有年代及来历的碑石会否遭受如此命运呢?半夜时分,艺术瓷厂老艺人聂长根怀着保护历史古迹的决心、鼓起勇气,带着十来岁的儿子,化开一脸盆石灰糕子,搬来楼梯,借着夜色偷偷地将碑石糊了起来。这个故事距今近五十年,唯一能说清来由的聂长根先生于1981年去世,作古也已三十多年。打倒四人帮以后的政治清明,尤其提倡历史文物的保护,让聂家子弟有了让老父亲当年保护的碑石再现人间的愿望。一天周末,在阳光普照下,终于父亲的愿望得以实现,于是阊阳书院纪年碑石横空出世。
1、阊阳书院现遗址情况:下部基础框架基本完整,北面临弄的墙面镶嵌碑石保护完好,碑文字迹庄重大气、清晰。其墙壁用御窑砖头(老窑砖)砌成,墙面保护完整;2、阊阳书院的历史价值。与龙珠阁座西朝东相反,书院座东朝西。距龙珠阁仅100多米,是千年书院文化与御窑文化的 沉淀,具有历史保护价值;3、阊阳书院的文物价值。阊阳书院的老遗址、老墙、老地基、老碑石、老屋柱石墩、均是不可复制的历史文物;4、阊阳书院的文化价值。书院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是涵盖如御窑文化在内的一切文化的母亲文化,是血脉。因此保护与开发能极大地丰富御窑遗址文化公园的内涵,现址在规划为御窑休闲文化区的中心区域,具有不可替代性。
引发的连锁反应
在对阊阳书院进行考察的过程中,祁门县志办给予了极大的帮助,阊阳书院的阊字在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祁阊志》中开宗明义有了出处。由此有了两个没想到:“阊阳书院”是安徽祁门人早年在景德镇办的书院,现在被景德镇做成文化产业,令安徽祁门人没有想到;“阊阳书院”为明清浮梁古书院之一,引起祁门商会与祁门县委县政府领导的重视,安徽祁门人为江西的教育做了事情,令当地人连连说没有想到。
两个绝无仅有:“阊阳书院”为市内有记载的27座古(会馆)书院中唯一一座有碑石记载的,绝无仅有;“阊阳书院”做成书院文化旅游景点,不独景德镇、江西省内绝无仅有。两个支持:“阊阳书院”得到市文化部门、民政部门的审批;二是得到市人大领导、珠山区文广局、区委宣传部、区人大领导支持,区委宣传部“古镇珠山”口述景德 镇栏目还专门录制了专题。
阊阳书院悖论
阊阳书院创建、重建人为安徽祁门人,后人难以找到。阊阳书院在市志、浮梁县志中难觅踪迹,是否就让这一百三十年的碑石也和它的创建人、重建人一样淹没人间呢?笔者在这艰难复杂的求证中同样充满迷茫。
多年来的求证中有三种结论:1、无法再证说。既然景德镇市志、浮梁县志中都没有记载,那就无从查到出处,无法求证创办人。2、疑者从无。仅有一块碑石,其它很难佐证阊阳书院的存在,不如疑者从无……3、求证者必欲穷尽一切可能去证实客观存在,碑石仅45×33厘米大小,铭文苍古,字迹清晰,没有人会怀疑它的年代以及证实阊阳书院存在的价值。现实让我们浮想联翩,刘新园先生发掘了明成化官窑,求证了“明成化无大器”的难题,引发了考古界的震惊。如是,50年前被人小心遮蔽,日后重见天日的碑石,明明写着创建、重建人的出处,明明写着阊阳书院,明明写着光绪十年距今130年前重建,却因为创建人、重建人没有后人指认,因为志书的遗漏,于是不予承认、不予证明、不再求证?应该重求证重调查研究,历史总是会证明一切的,更不能因噎废食,求证的同时,因事因时利导把这御窑文化遗址公园书院文化做好才是当务之急。
上一篇:
李铁映瓷板《伏羲祭》刀书作品欣赏中国工…
下一篇:
瓷都的风雨悲歌 — —《珠山八友》短评
最新图文
李申盛新创高温颜色
品读雕塑奇才--陶瓷
姜锋春:浅论油画技
峻石妙峰,陶瓷赏石
诗与远方,景德镇的
李映华:独具风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