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有多个义项。既指蓝色,如《荀子·劝学》有“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句;也指绿色,如《古诗十九首》之二有“青青河畔草”句;还指黑色,如李白《将进酒》有“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句,其他的义项就不多举。对于瓷器而言,青,古代多指青瓷。而青瓷的“青”,又有多种,清代蓝浦《景德镇陶录》说:“同一青瓷也,而柴窑、汝窑云青,其青则近浅蓝色;官窑、内窑、哥窑、东窑、湘窑云青,则青缥色。古人说陶,但通称青色耳。”
接下来,又引申为瓷器的等级:“今俗以器之上品者,为青。如呼头青、提青、三色青之类。昔只以上色、次色、三色分之。”这也是《景德镇陶录》上说的。
再往后,景德镇就把“青”,引申为陶瓷生产的合格率了。如:泥青,指陶瓷原料的合格率,将陶瓷原料制备中造成产品缺陷的因素除外,便是泥青。
厂青,指陶瓷成型的合格率,将陶瓷成型中造成产品缺陷的因素除外,便是厂青。另外还有装青、窑青、彩青、折青等。由此可见,景德镇陶瓷业中的很多行话,俗语,都是有其来历的。比如景德镇叫施釉为“刹合坯”,刹,其中有一个义项为“土”;合,有一个义项为“结合”;那么“刹合坯”的意思,就是指用釉土调成的浆,与生坯结合在一起。《景德镇陶瓷史稿》说:“景德镇制瓷方法,是不用素烧手续的,施釉就在生坯上进行,所以景德镇叫施釉为刹合坯。”
又如“佗坯”,佗(tuo音拖),其中有一个义项为“引”。佗坯,是指引坯,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拉生意”。佗坯的职级仅次于把庄,是窑工中的二把手,领班烧上半夜窑,同时主烧日窑,还要负责到坯户中去引坯,拉生意。如果写成“驮坯”,就成了普通的搬运工了。再如“品锅”,景德镇的碗类大小型号,清代以来曾分为:皮、品、顶、二、大、工、汤、饭。皮碗最大,口径27.9-40.6cm;品碗二大,口径25cm。了解到这点,就知道品锅为何有个“品”字,它是众人会餐时用的相当于品碗口径25cm的有盖汤锅,容量一般在1800毫升左右,可放一只鸡或鸭。
了解它的来历,才会知道景德镇陶瓷业中的行话、俗语的精妙,才不会以讹传讹,产生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