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俗语叫“十大九不输”,说的是在挑选东西时,选大的总不会错。人们对“大”的喜欢,似乎与生俱来,并对其不吝赞美之词。在大多数情况下,似乎越大越好,但是纵观这两年的瓷器拍卖,这理儿似乎就有些行不通。
两件小瓷器掀起千层浪
说起近几年的陶瓷拍卖,理性与转型期阵痛似乎成了关键词,即使再乐观的人做预测之时,也多是谨慎乐观。就在这样的气氛之中,还是有两件刺激着收藏家肾上腺素的拍品出现,而这两件拍品,都是不折不扣的小东西。
一件拍品出现在去年纽约苏富比的春拍上,这件据称是从旧货市场花3美元淘来的小碗,在拍卖会现场由四名买主轮番叫价。最后,英国著名艺术品交易商朱塞佩·埃思肯纳齐以222.5万美元的出价将古碗收入囊中。埃思肯纳齐被认为是目前世界上最顶尖的东方艺术品收藏家之一。
这是一只工艺精湛的象牙釉小碗,碗口直径大约为12.5厘米。产自中国北宋时期的定窑珍品。与之形状和大小皆相似、且被确认为真品的同时代瓷碗,全世界范围内现存仅有一个,已在大英博物馆展出了60多年。
苏富比拍卖行称,这只古碗“胎质极薄,碗身近乎纯白,闪着象牙般的釉色,代表了宋代瓷器的不同寻常和独特的美”。拍卖行原本预计,这只千年古碗可以拍出20万到30万美元。由此,这个小碗也以黑马之姿纵横于2013年的瓷器拍卖,人们对其的讨论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尤其是其身世与背后的故事,更是如病毒一般在网络上传播。
如果说12.5厘米还不够小的话,那么前段时间“新鲜出炉”的一件明星拍品,则更为小巧,且更让人震撼。
今年4月8日,玫茵堂珍藏明成化斗彩鸡缸杯在香港苏富比重要中国瓷器及工艺品春拍上,以2.8亿港元(折合人民币约2.2亿元)成交价刷新中国瓷器世界拍卖纪录,买家为上海收藏家刘益谦。
鸡缸杯出自明代成化年间的官窑,根据文献,是明代明宪宗为宠妃万贵妃专门制作。斗彩鸡缸杯为后世历代皇帝所喜爱,明清两朝多次仿制,即使是仿品的价格也十分高昂。这只不足一掌大小杯子尺寸只有8.2厘米,其胎质白皙紧密,瓷釉细腻匀净,外形像一只敞口小酒杯,杯面上绘有公鸡、母鸡引领小鸡的子母鸡图案,寓意深刻。
一时间,人们议论的焦点纷纷集中在这只杯子上,在百度搜索中输入“鸡缸杯”,显示最热门搜索词条便是“鸡缸杯为什么这么贵”。
瓷器收藏不能看个头
鸡缸杯为什么这么贵?“稀少,品相好,文化价值高,自然收藏价值就高。”这是收藏家付林强的回答。
尽管这件稀世珍品并不属于自己,但是聊起它,付林强还是很兴奋,他拿出一些古陶瓷鉴定类书籍,翻到有关鸡缸杯的介绍,结合自己的了解,向我介绍起鸡缸杯的相关知识。
最早载有明代成化斗彩鸡缸杯价值的明代万历《神宗实录》中写道:”神宗时尚食,御前有成化彩鸡缸杯一双,值钱十万。”另据明代万历沈德符《野获编》中称:“成窑酒杯,每对至博银百金。”其中十万之值与白银百金相近,“值钱十万”应指鸡缸杯的价值等于当时流通用的铜制十万枚制钱,“十万”是形容多的虚数。
付林强说,和一般人了解的不同,鸡缸杯其实有好几种款式,就最著名的明成化斗彩鸡缸杯而言,也有不同的款式,如“京藏明成化斗彩鸡缸杯”,就是明成化朝景德镇御窑厂烧制的宫廷用器,杯敞口微撇,口下渐敛,平底,卧足。杯体小巧,轮廓线柔韧,直中隐曲,曲中显直,呈现出端庄婉丽、清雅隽秀的风韵。杯外壁饰子母鸡两群,间以湖石、月季与幽兰,一派初春景象。足底边一周无釉。底心青花双方栏内楷书“大明成化年制”双行六字款。
而“台藏明成化斗彩鸡缸杯”,则是侈口,浅弧形壁,浅圈足,器表彩绘两组子母鸡图。图中公鸡、母鸡率领小鸡觅食于野地,母鸡低头欲啄虫,小鸡展翅雀跃,即使在细小如斯的画面中,依然令人感受到温馨可爱的情境。画中的牡丹、兰草与湖石恰如其分的隔开两组图案,杯内纯白无纹饰,底以青花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楷款,款识之外并加画双方圈。
而当被问起陶瓷收藏“大与小”这一问题时,付林强拿出自己收藏的3个宋代瓷壶作为例证,这3个壶器型相仿,但正好在大小上形成梯度,摆在一起,依次增大。付林强说这三个壶年代相当,器型也差不多,但是在价值上,他个人认为不能简单以大小而论,而是应该从东西完整度,以及器型细节处理上所表现出的工艺等方面来判断。当然,如果年代不同的话,那么在判定其价值的时候同样应重点考虑这一因素。
末了,付林强说,收藏不是买菜,不按斤论两卖,有时卖一车不如卖一箩,卖一箩不如卖一个。关键是看东西本身,年代和品相就很重要。有时候越小的东西,越是能体现出精美的艺术价值及繁杂的工艺工序,而越大的东西,同样也会因为其体型而更显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