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7日至12日,由“镇当代艺术馆”、《中国陶瓷》(艺术版)杂志社主办,景德镇浩瀚创意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景德镇乐华锦川艺术陶瓷有限公司、景德镇建筑卫生陶瓷陶瓷协会协办的“跨界的启迪——从传统想象未来音乐与陶瓷的对话学术交流会暨新锐陶瓷艺术家提名展”于景德镇建国陶瓷文化创意园镇当代艺术馆隆重举行。其中“从传统想象未来音乐与陶瓷的对话学术交流会”于5月7日下午1时30分在镇当代艺术馆举办,由国际音乐寂静主义大师瞿小松先生担任学术主讲。
策展人子贺在介绍举办此次学术交流会暨新锐陶瓷艺术家提名展的初衷时称,自支撑官窑文化体系的皇权历史性的断裂之后,陶瓷美学正在经历一个由旧的美学本体性向新的美学本体性转变的历史。陶瓷作为文化母语之一,如何与最初的中国艺术精神相应与重新呼应,徐复观从音乐开始论中国艺术精神,认为中国艺术精神是由礼乐开始的历史必然。音乐本性中抽象的具象造物性与陶瓷泥性中具有的具象的抽象性,具有人类艺术精神的镜像同构特征,为此“我们通过音乐中对文化传统的再表述与再发现,启示大家重新看待陶瓷的传统与未来。”
7日下午,由国际音乐大师瞿小松对话当代陶瓷艺术家吕金泉、解晓明的学术交流成为当天活动的压轴,近百位陶瓷艺术界人士到场聆听这一“音乐与陶瓷跨界的对话”。
作为音乐界的传奇人物,瞿小松先生与当代新锐陶瓷艺术家、先锋艺术评论家的跨界对话与交流,对景德镇陶艺界乃至中国艺术界而言都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意义。
“我曾在新加坡学习‘创新学’,创新就是结合看似不相关的点而生出的新的整体。创新包括两种——渐进式创新和突破性创新。而景德镇陶瓷艺术分为五大派:传统派、学术派、中庸派、西化派、外来画家派。”交流活动开始,景德镇陶瓷学院副教授解晓明博士就提出了如上观点。
瞿小松表示,虽然自己是音乐人,但文化都是相通的,陶瓷与音乐的关系也非常密切,即使如宋代瓷碗,它上面没有任何纹饰,但仅凭手感,你就能体会做碗工匠的宁静心态;又如小楷,书写之人必定有着沉着、稳定的态度。音乐也是如此,它能给人美的感受,把音乐与陶艺结合在一起,使陶瓷艺术品像音乐一样滚动、流畅。
技术与艺术还是有区别的,作为陶瓷创作者,你必须知道自己的长处和缺陷是什么。依靠技术克服创作瓶颈,在实施的过程里清晰地了解各种可能性,之后再将其修改、完善。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必须自己动手。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我认为这时的门道已成了束缚和牢笼,不在‘门道’里他心里没有这个期待。”
“陶瓷是有限制的设计,不可能随心所欲。经过1300度窑温的考验,你的作品造型存在哪些缺陷,创作者要有预见性, 这种预见性来自你的学习和经验。只有经过不断的尝试,才会对这种限制的设计胸有成竹。别人说做不了,也许在他几十年经验积累之后的技术范畴中对你已经有质疑了,你可以尝试,做不到问题出在哪里。只有试了才知道为什么别人会说做不了。”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吕金泉博士如是说。
作为音乐界的传奇人物,瞿小松与当代新锐陶瓷艺术家、先锋艺术评论家的跨界对话与交流,对景德镇陶艺界乃至中国艺术界而言都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意义。
正如瞿小松所说,艺术创作最重要的是自由。在景德镇这片丰沃的陶瓷热土上,汇聚了世界各地的陶瓷爱好者,他们在这里自由挥洒创作热情,集各种艺术之精华凝结成精美的陶瓷作品,这是艺术最伟大的跨界。
延伸阅读:瞿小松,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最活跃和有影响的作曲家之一,也是21世纪中国新音乐图景中的重要一员。他的创作包括大量交响乐、管弦乐等作品,也有相当数量的歌剧、舞剧、电影配乐等。早期作品《MongDong》一度被称为中国现代主义音乐的“开山之作”,此后的代表作品包括《第一交响曲》、《第一大提琴协奏曲》、《大劈棺》、《行草》《秋问》、《寂》,以及歌剧《俄狄浦斯》、《俄狄浦斯之死》、《命若琴弦》、《试妻》、《离梦》、《霸王别姬》等。他在2000年后创办了推广中国现代艺术创作的“瞿小松乐坊”。他的作品在世界各地被广泛演奏,并因渗透其中的中国哲学和禅意,被西方乐评称为“寂静的大师”、“节制的大师”、“无法被归类的行者”等。近年来,瞿小松的多部作品进行了引入世界民族民间音乐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