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洋简历
汪洋,号黄山人,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辽宁省工艺美术大师、北京民族大学美术学院特聘教授、南昌理工学院客座教授,江西省高级工艺美术师。第十二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第十一届“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先进个人”获得者、“江西省十大杰出青年”、“江西省劳动模范”获得者、“景德镇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1973年11月出生于安徽祁门,1994年于天津美术学院国画系进修、2008年由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派遣随中国青年研修团赴日本访问研修,2010年进修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研究生班,2011年就读于中国国家画院范扬工作室和清华美院满维起工作室,2012年参加中央党校“中央国家机关领导干部短期培训班”第九期。现为第十、十一届中华全国青联委员、中华文化促进会会员、中华陶瓷大师联盟理事、安徽省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和发展促进会理事。艺术传略及作品被编入《全国梅兰竹菊中国画作品集》、《景德镇陶瓷全集》、《汪洋汪洲陶瓷作品集》等画册,并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等单位收藏。
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省工艺美术大师说:“与瓷瓶上用笔不同,在紫砂壶胚体材料上刻,用刀的力度要更大些,对腕力、指力、眼力的要求,自然也更高些,而且不能更改,一不留神,这壶就报废了。”虽说,画瓷与刻紫砂壶分属不同的艺术范畴,但艺术总是有着相通的地方。比如,“陶瓷和紫砂都是利用材料胚体表现物象,如器型、图案、色彩等”,事实上恰恰是这些共性夯筑的基础,终令抡起悟性的锥子,将自己的艺术个性在一只只紫砂壶上表现得洋洋洒洒、美轮美奂。
一旦投入紫砂壶刻制的艺术世界,自是左右逢源、吞吐锦绣。在不断的摸索实践中,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刀刻方法。在熟练运用冲刀、双刀法等宜兴传统刀法工艺的基础上,除了将自己常年绘画积累的经验和感觉,包括篆刻、雕瓷用刀的感觉都有意融入刻壶外,他更创制了逆势切刀法、撬刀法等。要知道,紫砂壶上的人和物,囿于刻制和尺寸,不可能细雕细琢,这反而造就了简洁、清晰、生动的个性和视觉认知度。对此的理解是,“抓住主要矛盾,强化人和物的关键转折部位,借以展示其姿态、动势以至表情和情绪”。这种“以少胜多”的表现手法,自是造就了刻壶朴素与大气的完美统一。譬如,大面积的荷叶、鸟、山水中的石头、树叶,弄得不好就平了,质感出不来。只有把刀当作毛笔来用,使得线条轻重有变化,做到虚、实结合、笔断意连,才能拉开瓷画和刻壶的距离,并实现殊途同归。定睛细看,由其刻制的一把“荷香十里”壶,便是抓住了荷与鸟这一重点,而为表现荷叶的浓淡深浅,更是运用了撬刀等技法,不仅根据需要安排深浅,而且在深的里面再有深浅变化。于是乎,其立体感、幽境感,呼之欲出。其他像 “天高气清”“香雪海”“秋江独钓”“秋韵”“论道图”“难得糊涂”“香祖”“携琴访友”诸壶,都富于自己的创作个性。
在汪洋看来,好的紫砂壶刻制作品,应该让壶成为自己的心声,亦就是说,自己想表达什么、想怎么表达,还是要跟着自己的内心走。如果说,宜兴紫砂传统多讲究工整的话,那么,因其书写性浓而更注重自由的张扬、率性的表达。看他壶上人和物的线条,皆以一种十分肯定、刚劲、简约、雄强的刀工刻制而成,且在形式美的构成上,达到了一种古朴、厚拙、雄浑豪放、大气磅礴的艺术境界。无论国画、瓷器和紫砂,都讲究载体、形式和内心,对一个能够全身心扑到艺术创作中去的大师而言,既然能够将国画、瓷器及其紫砂壶刻制玩到极致,又怎会做不出好的紫砂壶来呢?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