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茶离不开茶具,茶具指泡饮茶叶的专门器具,包括壶、碗、杯、盘、托等。古人讲究饮茶之道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非常注重茶具本身的艺术品位。一套精致的茶具配合色、香、味三绝的名茶可谓相得益彰。宜兴紫砂陶是中国陶瓷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其原料为产于宜兴市丁蜀镇黄龙山的紫泥矿,经露天堆放、碾碎、过筛等工序制成紫泥,然后经紫砂艺人手工捏塑或机器印坯成型。陶制品内外一般不施釉,经高温烧成后,具有一定的气孔率和吸水率,其造型别致、色泽古朴、工艺精细,并具有优良的实用功能,即是冲泡茶叶的实用茶具,又是我国独创的工艺品。
紫砂壶所用的原料,包括紫泥、绿泥及红泥三种,统称紫砂泥。其中紫泥是甲泥矿层的一个夹层,原料外观颜色呈紫色、紫红色,带有浅绿色斑点;烧后外观颜色则呈紫色、紫棕色、紫黑色。紫泥是生产各种紫砂陶器最主要的泥料,目前仅产于黄龙山一地。绿泥是紫砂泥中的夹脂,故有.泥中泥.之称。绿泥产量不多,泥质较嫩,耐火力也比紫泥低,一般多用作胎身外面的粉料或涂料,使紫砂陶器皿的颜色更为丰富多彩。至于红泥则是位于嫩泥砂层底部的泥料,矿石呈橙黄色,亦称.石黄泥.,古称.未触风日的石骨。.红泥原砂矿形琐碎,需经手工挑选。由于红泥不利独自成陶,通常用作器表化妆土。
开采下来的大块紫砂原矿,要经过多道加工,才能制成制壶原料。先要露天堆放,自然风化,直到大块原料经手揉捏后,可以呈粉末状,其中完全风化的部分,还需在石磨上磨碎。这个过程至少需要一年的时间。之后是和泥,将风化的原料加水揉和,直到用手抓起来不黏手并留有指纹,且指纹在两个小时后还清昕可见,不变形,则达到制壶所需的可塑性。再把和好的泥料用油纸包起后码放,增加泥料的黏性,这个过程叫陈腐,需要半年时间。最后的捶泥工序,将陈腐过的泥块加入适量的熟泥(作过壶胚的余泥)后,用木棰捶打,逐渐排除泥中的空气,以加强泥料的韧性,可以用于制作紫砂壶等器具的泥料才告完成。历代紫砂艺人创造了泥片镶接的紫砂壶成型工艺。根据紫砂泥料的特性可分为打身筒和镶身筒两种成型方法,打身筒成型用于制作圆形产品,镶身筒成型则用于制作方形产品。成型制作必须经过打泥条、泥片、打身筒、搓嘴把、做壶盖、装嘴、装把、光身筒、开壶口等程序,最后就是烧制了。
传统方法烧制紫砂器的窑叫.龙窑.,即头低尾高的斜式窑。每窑需以1100 至1200℃的窑温烧40 至42 小时,烧成后,停15 至24 小时,再开窑取器。用龙窑烧制,窑工很辛苦。现在紫砂厂已改用烧重油的新式窑炉,既节省人力,又提高了烧造质量。紫砂器烧成后还要磨光上蜡,上蜡是紫砂特有的工序,彩绘的紫砂器,需经过两次装烧,还有在烧成的紫砂器上施加特殊装饰的。精工细作的紫砂壶,因其造型质朴典雅而深受世人喜爱,小型紫砂壶成为艺术品中很特别的一个收藏门类。由于成陶火温较高,烧结密致、胎质细腻,既不渗漏,又有肉眼看不见的气孔,经过使用,还能吸附茶汁,蕴蓄茶味,且具有传热不快、不致烫手,热天盛茶不易酸馊,以及其遭受冷热剧变也不会破裂,如有必要,甚至还可以直接放在炉灶上煨炖等诸多优点,紫砂壶不失为一种很实用的茶具。
一把好壶除了要有看起来顺眼、美观外,最重要的是使用功能的好坏,换句话说就是壶的实用性。壶的容量适度、高矮得当、盖严紧、出水流畅,才是真正实用的好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