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于传统陶瓷艺术作品的更为大众化,不少现代陶艺家的作品常因起“怪异”而不为人接受,陈金发对此也颇不以为然。他主张真正的艺术家会对生活、环境乃至社会都常抱着质疑的态度,这种情绪会通过作品去表现,为此引起争议并不奇怪,“人人都满意的作品不是艺术品,而是‘麻醉品’。”
11月18日下午3时,景德镇陶瓷学院科技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张婧婧接到朋友的电话,当对方问起自己的行踪时,她微笑着回答:“正在为参加即将举行的第九届全国陶瓷艺术与设计创新评比大赛作准备,确实有点忙!”这项赛事由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主办,四年一届,其评比范围包括陶瓷产品设计类与艺术陶瓷类,而艺术陶瓷类又分为传统艺术陶瓷与现代陶艺。作为第十一届全国美展铜奖的获得者,张婧婧将现代陶艺视为自己的生命。
8月28日,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中原书画研究院首席名誉院长戴明德在一个私人场合发表观点,称景德镇作为举世公认的瓷都,传统艺术的力量在这座城市异常强大,它需要更多更新锐、更能面向未来的艺术气息,让这座陶瓷艺术之都形成可喜的文化多元格局。
空间由自己争取
近日,两条消息成为陶瓷学院艺术系学生谈论的焦点,一条是该校的张亚林教授奔赴日本冈山参加日中女性陶艺家论坛,并举办个人陶艺作品展示会。张亚林的近作“悠然”系列作品获得观众的高度评价,其关于“陶艺家的过去、现在、将来”的主题发言也得到与会者的认可。
另一条消息则是陶瓷学院陶瓷美术学院教授黄焕义于10月30日,在上海体育馆国粹馆举办陶艺作品展,出色的现代陶艺、青花与青花釉里红等作品赢得观众的交口称赞。要知道此次作品展乃是“国粹馆”的揭幕展,只有我国艺术界的名家名作才能进入该馆供艺术爱好者观摩。
作为现代陶瓷艺术在景德镇的大本营,陶瓷学院、景德镇高专以及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经常会在校内举办多种形式的陶艺展,将教职员工、学生的陶 艺作品予以展示。而更为优秀的师生们,则会将自己的作品送交各项国内外艺术大赛组委会,希望能用金灿灿的奖牌鼓励自己在艺术之路上前进得更远。
像张婧婧、黄焕义等艺术造诣较为深厚、作品风格相对成熟的学院派艺术家,在参与各种艺术作品评比赛事的同时,还会以举办个人作品艺术展、或与志同道合的艺术家合作举办“联展”的方式,对外界展示自己的艺术成就,提高自己在业界的知名度。
参加比赛、举办“个展”不仅是为了让外界更加了解自己,也可以看成是争取艺术话语权的努力。
2008年10月,一位20出头的青年陶艺家激动地向伙伴抱怨,景德镇艺术界被观音罗汉、青花粉彩等传统艺术形式所垄断,像他这样走西方现代艺术路线的陶艺家很难拥有发展空间。那位皮肤黝黑、身材高大的年轻人为了获得艺术界及市场的认可,不得不与浙江等地的艺术品经营机构合作,将自己的作品送入杭州等地的画廊及艺术馆。
类似的不满情绪曾在现代艺术理念的实践者中普遍蔓延,尤其是一些刚走出校门不久的年轻人,他们认为经过千百年来的传承与完善,景德镇传统陶瓷艺术确实已达到了工艺美术范畴的顶峰,但现代陶艺却具备创新、独立以及包含着作者个人思想等特质,更加具有生命的活力,能够将景德镇陶瓷艺术推向更高的境界。
诸如此类的怨言在风行一时后,近两年已鲜有耳闻,尽管学院派与传统艺术的忠实履行者仍不时发生争执,但交锋的理由已不再是一方指责另一方遏制了自己的发展,而是如何才能让艺术更为完美地表达思想等学术性问题。
热血沸腾的陶艺家已认识到,只要作品具备相当的艺术价值,具有煽动性的艺术感染力,再加以合理的自我展示,他们一样可以获得足够的发展空间,并在与不同艺术派别人士的争论中赢得更多话语权。
“镜花水月”
曾被学院派艺术家指责的传统陶瓷艺术的传承者们,也经历过艺术价值得不到业界及市场认可的阵痛期,尤其是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至二十一世纪初,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景德镇的陶瓷艺术发展及陶瓷市场均陷入低谷。身怀绝 技的老艺人精心绘制的陶瓷作品,其市场价值也被严重低估,直至近年来中国收藏热的兴起,才让传统陶瓷艺术的价值被重新认识。
为了实现提升知名度与获得经济利益的双重诉求,许多杰出的传统陶瓷绘画艺术家都乐于参加各种艺术品展览会活动,与颇具争议的“跑会”行为不同,前者的举办场地多为国内大中城市的高档文化场所,用于参展的作品也多为自己创作的艺术精品。观众通过类似的展会不仅可以认识艺术家及其艺术风格,而且可以通过活动主办方购买该艺术家的作品。
通常被划入“学院派”的现代陶艺家,也会以各种渠道将作品送入艺术品经营机构性质的画廊等场所,以达到与“参展”类似的名利双收效果。但他们中的不少人却更乐意在非赢利性质的专业艺术场馆举办“个展”或“群展”,让自己的作品接受大众的检验,从其他艺术家的批评声中获得启示。
2010年9月10日至9月25日,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艺术总监陈金发与张婧婧合作举办的“镜花水月”二人艺术展,在上海大学美术学院99创意中心举行。张婧婧将她的代表作《弧》系列作品再次完善,放置于二人艺术展供艺术界的同行评判;而陈金发则试图用陶瓷展现上海新水墨画派艺术的精髓,并利用“瓷”这个媒介阐述自己对于人生的思考与认识。
由陈金发创作的情境艺术作品《风生水起》,为二人艺术展中最吸引眼球的作品之一,100多片薄如蝉翼、三个巴掌那么大的瓷片,用细绳悬挂在展厅内。当观众走过作品,瓷片便会被气流所带动飘舞,并相互撞击,远看犹如水波荡漾。
据张婧婧介绍,“镜花水月”的设展目的与商业毫不相关,两位作者只是用作品来进行关于“水”的一场对话。张婧婧非常愿意参加类似的非赢利艺术展,就在今年8月,她还与青年女陶艺家谢明娟、康青合作,在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举办“陶媛三结艺”艺术展;2010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举办期间,她将作品《弧系列之几何构想》送进了2010景德镇当代国际陶艺展。
陶艺家与陶瓷技师的区别在于,后者只是熟悉陶瓷工艺流程与原材料的化学属性,而艺术家则会将自己的思想注入到陶艺作品中。
张婧婧认为陶艺家必须创作出具备时代特色的作品,就像历史不断 在发展与进步,如今的人们也不会穿着唐朝时的服装。
为了让自己的艺术理念能跟上甚至超越这个时代,将艺术视为至高无上理想的艺术家愿意做出许多艰难的尝试,也许这种尝试得不到业界的赞同、市场的认可,最终只是一场“镜花水月”梦,但他们依然愿意迈出这一步。
艺术就是不断地创造
对于景德镇现代陶艺家、尤其是青年陶艺家为攀登艺术更高峰所做的努力,陈金发颇为感慨。
与戴明德志同道合的陈金发认为,景德镇陶瓷在历史上曾取得过辉煌,但当代陶瓷艺术的发展却稍显孱弱,传统陶瓷艺术在景德镇的力量过于强大,而艺术创新的力量却远远不够。
文革对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造成了国内艺术发展的断档期,形成了中国文化的断层。改革开放后,这些传统文化的精髓尚未来得及回归,艺术界就被推入了市场,许多中国艺术门类在传承的过程中被扭曲,让市场决定着作品的话语权。陈金发认为正是这个原因,成为景德镇陶瓷艺术的创新与发展的最大阻碍。
如果没有陈金发的支持,“陶媛三结艺”不可能成功举办,而他这么做的理由,就是“想推动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让景德镇陶艺家的创作观念有所突破”。
“工艺品是制造工序的不断重复,艺术则是不断创造的过程。”尽管陈金发在景德镇见过不少表现手法稚嫩的陶瓷艺术作品,但他认为只要作者在创作时投入了感情,注重创作而非模仿甚至抄袭,那他们的热忱就值得肯定。
相对于传统陶瓷艺术作品的更为大众化,不少现代陶艺家的作品常因起“怪异”而不为人接受,陈金发对此也颇不以为然。他主张真正的艺术家会对生活、环境乃至社会都常抱着质疑的态度,这种情绪会通过作品去表现,为此引起争议并不奇怪,“人人都满意的作品不是艺术品,而是‘麻醉品’。”成熟的陶瓷生产技艺与出色的陶瓷工匠让景德镇成为名副其实的瓷都,与世界上其他著名陶瓷产地相比,它更有资格角逐陶瓷艺术之都,不过既然想成为海纳百川、包罗万象的“都”,那它就需要更丰富的陶瓷艺术品种,更多为陶瓷艺术献身、不以物质利益为唯一奋斗目标的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