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栋楼便是原都昌会馆所在地
“月圆会馆”属于市斗富弄街区改造项目内容之一,会馆前便是“珠山八友”纪念广场,安放着那些清末民初陶艺名家的石像。一栋七层高的住宅楼与这些石像隔街相望,一位老者指着这栋住宅楼对记者说:“以前的都昌会馆就建在这个位置。”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文跃的父亲李镇生,当年就曾走进都昌会馆,在里面听戏以及参加都帮头面人物组织的祀神祭祖会等活动。
古南书院
据陈海澄介绍,清朝时来景行商业瓷的客籍人日益增加,他们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便以地域、乡族关系结社或组织同乡会、同业会,并建立属于自己的会馆或书院等活动场所。
当年有位姓邵的都昌籍先生在药王庙教书,于是药王庙便成为都昌人的活动中心,之后还在附近兴建了古南书院。不久,旅景的都昌人推举邵先生为首,结成民间组织“金兰社”,社里的兄弟包括邵、冯、余、黄、游等24个姓氏。
此后金兰社又分别建造了关帝殿(都昌会馆的老会馆)与真君殿(新会馆),清初时朝廷严禁百姓集会结社,为此金兰社于清顺治年间更名为“芳信社”。
陈海澄称民国末期,景德镇共有会馆、书院、公所共计27所,而都昌会馆是这些会馆中面积最大、气势最为恢弘的之一。
都昌会馆成为旅景都昌人集会、进行行会活动、联系乡谊的场所,当时景德镇各家会馆的宗旨均为为了防范异乡人和行外人的欺负,为同乡和同业内部利益服务。这些会馆均通过报名立案而得到官府承认,其首领被称为总会首,会首(后来多改为理、监视制,会首也改称为理事长、理事或监事)负责管理会产,调解同乡以及同行之间的纠纷。
芳信社成立后,24姓被分为头、二、三、四帮,各帮均推举人员担任各姓都昌会馆首士。这四帮的首士每年轮流担任总首士,掌管会馆会产和会务,任期一年,不得连任。会首并没有享受特殊待遇,属义务出力性质。
由盛至衰
根据陈海澄的回忆,都昌会馆的建筑风格十分雄伟,会馆的大殿里搭建着两座戏台,可供两个戏班同时演出。1927年发生了轰动一时的都乐械斗,都昌会馆的关帝殿被乐平人烧毁,1936年开始筹备重建事宜,鼎鼎有名的“三尊大佛”之首余英泾的儿子余豪元,还为此捐出了10000元。
都昌会馆下设古南书院芳信社和福缘社,前者的主要作用是办理社会公益事业和调解民事纠纷、处理民间诉讼;福缘社则是都昌会馆设立的慈善组织,主要从事社会救济和举办公益事业。
1943年春季,由都昌会馆牵头,以会馆房产和福缘社收取的部分房租,创办了静山中学,当时景德镇的公立中等学校仅有临时中学和浮梁师范。时任江西省第五行政区专署教育科科长的刘一燕,带头组成了静山中学的校董会。
由于自己的一位小学同学便在静山中学念书,为此年少的陈海澄曾多次到静山中学玩耍。
1950年2月,景德镇市各界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决议,对我市的会馆、书院进行全面清理,并为此成立了“景德镇市公有财产整理委员会”,下辖十三个临时整理委员会。市会社公有财产整理委员会负责对会馆公产进行彻底清理,全市的会馆均作为公有财产被政府接管。
财产被充公之后,都昌会馆的内部被人民瓷厂征用拆改,此后附近的百姓不断将会馆建筑物的柱子、大梁等木料取下拿走。经过数十年的变迁,当年曾热闹一时的都昌会馆已彻底消失在人们的视线里,就连半点遗址都没能留给后人去缅怀。
《景德镇文史资料·第十辑》在介绍都昌会馆时,认为它是都昌籍人旅居景德镇的产物,在精神层面上将其视为封建时代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帮会组织。但我们必须承认都昌会馆积极的历史意义,它不仅是旅景都昌人的情感纽带,而且在组织行业生产、化解内部矛盾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如果将都昌会馆看成是封建时代的帮会组织的话,那于2010年年初才成立的景德镇都昌商会,则可以说是顺应时代潮流、响应广大都昌籍陶艺家及商界人士呼声的产物。尽管景德镇都昌商会是一个新生事物,但它问世之初就被社会各界寄予厚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