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推动瓷业振兴 文化提振经济发展
C 本刊记者 王勇 文/图
陶瓷文化创意产业,是摆在景德镇面前的又一个绝好发展机会。
资源枯竭城市的现实,让景德镇难以延续前人高能耗的密集型制瓷工业之路,况且多年来我市的陶瓷产业,附加值过低一直是心中隐痛,白玉般的产品常只能卖出豆腐价。
如何才能为景德镇的陶瓷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3月26日下午5时,在被问及景德镇发展陶瓷文化创意产业所具备的优势时,市瓷局副局长刘子力以这句瓷都人耳熟能详的俗语予以回答,他认为包容并蓄的城市文化,正是景德镇得以长久保持活力的秘诀。
但在如何走好技术创新与文化创意之路这一问题上,艺术家、陶瓷专家以及企业家的观点却不相同,不过他们都认为:只有政府牵好头,我市的文化事业才大有可为。
将陶瓷文化作为城市发展的新动力,该怎样规避传统文化过度商业化的误区?有朝一日,假如我市成功建设起若干个创意产业区,该怎样让它们避免重蹈北京798艺术区某些令人遗憾的覆辙?将文化产业当成一项长期的事业去经营,该怎样避开那些短期利益的陷阱?对于文化产业这一新兴而又陌生的事物,该怎样借助外来的智慧让其顺利发展?企业家与文化专家联姻最理想的合作方式该怎样确立?
1997年,时任雕塑瓷厂厂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远长辞去公职,带领一帮知名陶艺家在厂区内办起了名人作坊。景德镇陶瓷学院等院校的教授见状,也纷纷进驻雕塑瓷厂开起了工作室,并由此吸引了国内外的知名艺术家闻风而来。
2004年,乐天陶社也走进了雕塑瓷厂的大门,并发起了供青年陶艺家展示与销售作品的创意集市。名人作坊、艺术家工作室、创意集市,雕塑瓷厂在这些新兴事物的影响下,逐渐成为了景德镇文化创意事业的先行者。
也许正是雕塑瓷厂的成功,提醒了景德镇的决策者:我们的城市还可以发展得更好,还能焕发出新的活力,那就是走陶瓷文化创意产业之路。
“品牌主导、时尚当先,艺术概念、现代手工,技术优势、承古创新”,市委市政府在听取多方意见、派专人奔赴国内业已发展成熟的创意产业区考察之后,提出了这二十四个字的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思路。
以陶瓷文化为本,以老国营瓷厂厂房为代表的陶瓷工业遗产为基,以遍布市区的各陶瓷文化景点为辅,打造出景德镇独有的陶瓷文化创意园、陶瓷文化大观园、陶瓷文化旅游景区以及陶瓷创意产业孵化及研发中心等机构。
我市的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如何整合资源及引进人才?如何理清创意产业的具体发展思路?如何制订促进创意产业的各项举措与实施细则?如何发动全市人民都投入对创意产业的发展工作中去?刘子力坦承景德镇陶瓷创意产业还是刚起步,尚处于摸索阶段,只有凭借海纳百川的胸怀、开放务实的心态,才能将它做好做强。
古窑的参考范本
关于文化创意产业,景德镇市陶瓷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主任、国家文博研究员周荣林将问题的重心,放在了借助陶瓷文化发展旅游事业。古窑民俗博览区这两年来以镇窑复烧仪式、重建葫芦窑等大手笔,成功吸引新华社、香港有线电视台等知名媒体关注的同时,也让这景德镇首屈一指的陶瓷文化旅游景区,被越来越多的旅游爱好者列入了行程名单。
3月24日上午,周荣林指着古窑景区大门前撑伞冒雨前来的游客们告诉记者,该景区2009年的门票收入,比上一年翻了一番,而这应归功于企业家与专家搭档,共同发展文化事业的新思路。
伊龙大酒店董事长陈武平于2008年7月,将景德镇陶瓷历史博览区连同博览区内的员工,一口气以投资租赁的形式“包”了下来,成为景德镇陶瓷历史博览区管理处主任、古窑民俗旅游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武平在“吃”下博览区之后,请周荣林负责将陶瓷文化遗产设法转变为珍贵的旅游资源,而后者在前者有力的经济支持下,接二连三地频出大动作,奇迹般地做到了“改革创新管理机制,事业(文化)产业比翼双飞”。
“转变管理机制是关键,”周荣林在对如何发展陶瓷文化创意产业时严肃地说道,“同时还要注意如何用人!”按照他的说法,搞文化产业,纯粹依靠企业家不行,商人的逐利天性,常使他们会为了谋取更多的经济利益,而做出伤害甚至破坏地方传统文化的事;仅仅依靠学术型专家也成不了事,文化人常有的傲气与固执,会让他们无法在市场经济与平民百姓前放下身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