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昨天下午,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座谈会上,来自九江、婺源及我市的10余名非遗传承人畅谈传承经验。如何确立传承人和培养传承人是与会者重点关注的问题,许多传承人还提到,之所以传承如此艰难,与“徒弟”的教育问题、吃苦耐劳精神等有关。
“学技艺一般从小开始,可是社会发展快,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学了技术,孩子的读书怎么办?”手工制瓷技艺传承人陈圣发表示,孩子的教育问题与学艺问题两者之间“打起了架”。蒋先生是年仅38岁的砚台技艺传承人,他说,传统技艺如果要传承下去,就必须与市场和经济紧密相连,这样才有生存能力,才可以强大起来。市场讲究突破和创新,“徒弟”多读书,对传 统技艺的创新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还有与会者指出,在手工艺品经营过程中,因为受场地限制,许多客户白白流失。砖雕传承人汪建勇带了两个徒弟,还开了个砖雕小作坊,作坊的地点其实就是自己的家。“卖产品也需要门脸,需要好印象,我们三个人挤在一间房里,客户哪敢把几十万的订单交给我们?因为场所的问题,我们丢失了好多客户。”会议中,手工技艺的易学难精和现代人的吃苦耐劳精神不佳,是许多人反映的一个问题。66岁的草编技艺传承人喻芳泽跟师傅学徒时,师傅告诉他,“草编很脏,很累,报酬也很低,从来没有人想要跟我学,你是我唯一的一个徒弟”。
靠着自己灵活的头脑,草编艺术逐渐被喻芳泽做出了名气,曾用8万多根稻草编 织出一条28米长的草龙,“很多人想跟我学,可是了解到草编非常枯燥,每天打交道的除了草还是草,就打了退堂鼓”。
“是啊,像我们画古彩的什么题材内容都要会画,而且绘画周期长,来钱又不快,许多年轻人都不愿意学。”传承人李文遥说道。
文化部社会文化司原巡视员周小璞表示,传承人对自身生存状况以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的汇报,对进一步完善传承机制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现在已经初步确定,这表明国家越来越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目前,国家正在积极探讨如何在优惠政策上,或者利用其他形式解决传承过程中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