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树群,湖北圻春人,1946年出生,1982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工程系,现任景德镇学院(筹)副教授,系台湾著名陶瓷专业期刊《陶艺》的海外特约撰迷人,汉群窑的创办人。
高温颜色釉,以釉色丰富多彩,光泽亮丽夺目为特色,是景德镇四大名瓷之一。原景德镇陶瓷职工大学李树群教授对高温颜色釉有深刻的研究。他创作的天目釉陶艺作品"青龙"图腾系列被日本友人视为珍品收藏。他研制的"蓝羽毛花釉"自然流畅,钧红花釉窑变作品"旭日东升"气势磅礴,色彩瑰丽。他经过多次实验烧制成功的结晶釉更是有无穷的变化与艺术魅力。其作品多次获奖并被海内外友人高价收藏。台湾《陶艺》杂志、《中国陶瓷》等多家媒体都对他的作品做了专门介绍。
《瓷器》记者 朱袁成
赋予釉料生命
李树群祖籍湖北圻春,在他很小的时候便随其父来到景德镇。李树群在1978年考入陶院工程系,这也是在全国恢复高考后的第二批学生,那时距离他高中毕业已经有10年了,可是他硬是凭着自己扎实的功底考上了,成为了班上的老大哥。1982年本科毕业后的李树群被分配到职大任教,其后退休于景德镇高专艺术系。
最初在学校搞科研教学的李树群在2001年创办汉群窑业之后,就将釉料研究应用于生产,他所探究的色釉面广,并且敢于突破传统,在已有的色釉上进行创新和发展。拿李树群烧制成功的结晶釉来说,在景德镇使用液化气窑做这项烧制已算先例,为了使效果更好,李树群毅然把传统气窑做了改装,进一步缩小了窑内温差。
结晶釉本身花纹色彩不一,如宋代兔毫、油滴、鹧鸪斑以及清代茶叶末、铁锈花等,其成因乃是釉内结晶物于烧制过程中,熔融至饱和状态,后在缓冷过程中产生析晶,从而形成大小不等、形状各异之晶花。
成型的结晶釉色彩丰富并且亮而透,颜色过渡感自然,具有较强的艺术性。李树群研制的是复色结晶釉,釉底色与晶花色不同,釉色晶莹剔透,晶花疏密有致,有的象雪花,有的象蒲公英,形态各异,美不胜收。而由于结晶釉的结晶花的位置是不可预测的(除定点结晶),所以每件结晶釉的陶瓷都是独一无二的。2006年中国邮政发行了一套景德镇名家百瓷图的邮票,其中有一枚汉群红结晶釉的花瓶邮票就是李树群教授的作品。
李树群在成功研制了结晶釉之后,另一种特色釉料砂金釉也从实验室走向了市场。这种釉色在阳光的照射下犹如洒了一把金粉反射出点点金光,具有非常独特的视觉效果。2008年景德镇国际陶瓷节上李树群教授的一件砂金窑变斗笠盆就被市长李放看中并采购为政府高档礼品。
值得一提的是失传了近一千年之久的彩色冰裂纹在李树群的手中获得了复出。要知道,这些青、绿、蓝、黑的彩色冰裂纹在此之前全国都未曾见到,而且李树群的冰裂釉作品在器型上也创造了全国之最,大的可以做到一米高左右。
这种冰裂釉的纹理效果精美绝伦,有浑然天成、巧夺天工之感,顾名思义,它的视觉效果就象数九寒天里的冰块一样晶莹剔透,而且冰块里还有层次丰富的裂纹,它的独特美博得不少人的厚爱,看上去似透明的冰,又如梅花片片,层层叠叠,具有较强的立体感,让人产生无穷联想。毫不夸张地说,冰裂纹是极典型的化腐朽为神奇的残缺之美。
乐在釉中
李树群在釉料研究上有自己的一套生活计划和规律。李树群每天早上起床后都要看1个多小时的专业书,“搞釉就是需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而他所看的这些书籍恰恰能为李树群的釉料创新开阔思路。“我现在带了两个徒弟,我常对他们说,你们在和我学技术的同时也要学学我的创作精神,这样更利于你们对这门技术的爱好以及提高” 李树群如是说。
李树群认为搞艺术的应该要懂一些材料上的机理才能更加的丰富于艺术,他觉得自己从事的研究准确的说更应该偏向于材料专业。
懂行的人都知道油滴釉自古以来就是一种比较名贵的釉料,2008年,李树群通过不断实践烧制而成的油滴花釉作为一种创新填补了景德镇的空白。而另一种名叫收缩裂纹釉的釉料以其独有的粗犷线条色彩对比和独特的机理效果也创造了高温颜色釉在陶瓷上装饰的不凡艺术效果,传统的釉色以釉色光泽鲜艳和器型表面平滑为美,而这种收缩裂纹釉却打破传统以稚拙残缺与强烈的视觉对比为美,并且被很多有艺术眼光的人所青睐。
如今,李树群每年基本上能推出一种新的釉料品种,比如今年推出的一种富有立体美感的釉料,其实也属于传统油滴花釉的创新,其中富含了点、线、面的机理效果,在色彩上也更为丰富大胆。而这种釉料还有待李树群的命名。
由于釉料在烧制的过程中其稳定性较难把握,因此李树群在窑炉上就必须花心思将其人工影响降到最低。所以李树群除了自己配制釉料在烧窑上也是自己亲力亲为,有些他配的釉非要他自己烧才可以达到特别的效果。
“每创作一种釉料时,我就要从三四百个配方中挑出最好的一个”。其实,从事釉料研究是一门极需耐性和毅力的苦差事,但李树群为什么却坚持的下来?“这种釉变的不可预知性造就了趣味性”。 李树群越来越觉得这项工作很有意思,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他能从中找到一种无可替代的乐趣。而在看到自己经过反复试验后终于烧制成功的新的釉色出窑后,李树群觉得先前的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心中更是涌动着无比的激动与成就感,这就是他孜孜不倦于釉料研究与创新之路上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