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镇窑重现人间 |
昨日举行复烧点火仪式 |
把桩师傅胡家旺说:“今天下午,镇窑便能歇火,22日开窑时人们就可以一饱眼福,欣赏镇窑烧制出的精美瓷器。”昨日上午11时08分,这座沉寂了14年,迄今为止世界上遗存最完整、最古老、体积最大、烧瓷最多、名声赫赫的柴窑举行复烧仪式。
熊熊的窑火再次将人们的视线吸引过来,复烧仪式现场,闻讯而来的记者、市民、旅客将镇窑窑房挤了个水泄不通。
马未都在现场说,这点燃的不仅是一把窑火,更重要的是中华窑火的精神。
最热闹的一天
在距离复烧仪式还有两个小时的时候,古窑民俗博览区内已经人头攒动。镇窑窑房的外围和内部全部铺上了红地毯,镇窑前面搭建了一个舞台,瓷乐团的姑娘们穿着高跟鞋在台上做最后排练。各个媒体的摄像人员扛着三角架和摄像机在四周来回走动,寻找最佳的位置。
身着白色侧面开襟扣短褂、蓝色背搭子的烧窑师傅们成为了记者们的追逐对象,照相机、摄像机、话筒、录音笔围绕在师傅眼前。这座全世界唯一遗存的传统大型柴窑给人们展现了太多神秘,记者们急切地想从他们的口中,了解到关于镇窑的点滴。
游客也潜入窑房内部,站在高3米,宽0.6米的弧形窑门前拍照留念。
大约一小时后,镇窑把桩师傅胡家旺将置于会场边的太平窑火种点燃,随着仪式开始时间的临近,分散的人流逐渐汇聚到镇窑周围,搬运松柴的通道也被占据。工作人员、特警出现在人群中,不断规劝正在向前挪动的人群。
一位工作人员说,他在这儿工作几年了,今天是最热闹的一天。
复烧仪式开始
10时55分许,出席清代镇窑复烧点火仪式的领导和嘉宾已经登上了舞台。
市领导许爱民、李放、傅卓成、郭安、冯林华、马玉玲、卢正大、余振泰、方府春、李昌华,中国观复博物馆馆长马未都、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副主任王泽洲、中国青年实业发展促进会副秘书长华伟、省文物局局长史文斌、省美协主席蔡超、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松茂、王隆夫、黄卖九等出席仪式。
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郭安代 表市委市政府向前来参加复烧仪式的领导、嘉宾表示感谢。
郭安说,景德镇传统瓷窑作坊营造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镇窑是古代最杰出的窑型,代表了世界传统制瓷窑炉营造技艺的最高水平。恢复传统的柴火烧炼生产,再现往日的壮观景象,这是对历史的尊重和对历史文化的动态保护。
将为景德镇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创造有利条件,并对宣传我市文化产业具有重大意义。
在预祝镇窑烧窑成功后,领导和嘉宾手持火把步入镇窑,点燃窑火。期间,人流涌动,出于安全考虑,特警迅速把持在窑炉门口,一部分记者也未能进入窑房。
整个仪式进行了20多分钟,而后,瓷乐团的姑娘们演奏了瓷乐。
关于镇窑
这座镇窑历经400年而完整保存下来,实属不易。
所以,自从去年11月份,相关人员就开始为复烧而准备。
一块写着“景德镇清代镇窑复烧点火天气表”的小黑板立于镇窑外,上面详细标注了“温度、湿度、风力”,最底下一行写着今日天气适宜烧窑。
82岁的烧窑驮坯师傅余恂铨是复烧镇窑团队的成员之一,也是年纪最大者。余恂铨弓着背告诉大家,季节、天气对镇窑的烧制都有影响,所谓“秋天好烧窑”。
一个星期前,满窑师傅将300担包含青花、颜色釉、日用瓷、大师作品等的万件瓷器运进镇窑窑炉。
以窑门为点,烧制温度为标准,日用瓷摆放在最里面,颜色釉置于中间,青花放在最外侧。
镇窑烧成技艺是一种群体性技艺的集中,涉及把桩、驮坯、架表、挛窑等。各项技艺之间丝丝入扣。然而,在几百年的岁月里,因为窑型的 不断变化,柴窑急剧减少,从事柴窑相关事务的师傅也出现了年龄断层的局面。
“这是一项大工程。”国家文博研究院周荣林说。首先要翻阅大量文献资料,在全市范围内寻找老艺人,其次要做好各项物资准备,最后还要对挛窑、满窑、烧窑、开窑进行全程拍摄,留下资料。
整个烧成操作中,分三个“火期”,缓火期、热火期、速火期。当窑内温度达到1280~1320℃时,便可考虑歇火。一次烧成时间约24小时,需耗松柴700余担,约40吨。
复烧的意义
一位外地记者在采访余恂铨时,试图通过对两个时期的柴窑比对,反映出柴窑烧制在不断进步的观点。于是不断提出“今天烧的窑与你17岁时候烧的窑有什么不同之处”的问题。
余恂铨老师傅每次都是摇头,然后定定地说:“没有。”事实上,此次镇窑的复烧就是一次“还原”操作,还原、激活那些搁置已久的各种传统技艺,以重新审视我们的陶瓷文化。
景德镇传统制瓷镇窑烧成技艺的主要特征之一是技艺的群体性。
我们可以把镇窑及其烧制的瓷器想象成一件产品,涉及的各项技艺就是其中的生产工序。要置换出镇窑的实用功能,必须先恢复各项传统技艺。
保护技艺的完整性,就是保护陶瓷文化的完整性。
马未都在仪式现场,将镇窑和延安放在一起,做了个比较。
马未都说,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景德镇是陶瓷圣地。每个中国人,如果有机会,都应该到这里来朝拜一下,感受这里的陶瓷文化氛围。
景德镇应该珍惜这块宝地,世界人民应该爱护这块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