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市市长李放接过陶瓷圣火点燃了中国瓷园的圣火盆。这样的场景出现在2008年10月21日上午10时,当时正在举行“三圣公祭”,李放是主祭人。李放点燃圣火盆后,参加祭祀的领导和嘉宾向陶瓷三圣敬献了花篮、献爵、祭酒和拜谒。
在瓷园开店的老板欧阳美荣也参加了当日的公祭,实际上从2004年首届瓷博会开始,每年她都会前来拜谒三圣,她希望三圣能保佑瓷业后人们生意兴旺,千年窑火生生不息。
陶瓷三圣分别是陶神宁封子、瓷业祖师赵慨和风火仙师童宾。如果您是一位外来者,那您很有必要听一听陶瓷三圣的故事。
《瓷器》记者 李广明 整理
陶神宁封子
在洪荒上古时代,河南修武就有人类在这里刀耕火种、繁衍生息。在修武的宁地部落中,有一位叫封的人。他生而有智,力大神勇,很快就成为部落的首领,大家都尊称他为宁封子。
当时,人们虽已懂得用火烧熟食物吃,但还没有盛物的器具,只能把猎获的食物用明火烤熟后双手撕抓;口渴了,就到河边趴下掬水而饮。
一天,宁封子在河里捉了几条鱼,带回来架在篝火上烧烤。这时,有位族人走来向他禀报一件紧急事务,需要他去马上处理。这时鱼还没有烤熟,他就随手挖了些泥巴,把鱼包得严严实实,埋在篝火中,才跟着那位族人离开。因为事情很麻烦,他就把烤鱼这件事忘掉了。几天后,他忽然想起那条鱼,把篝火刨开一看,那几块泥巴早被烧成了土红色。宁封子端详着这个鱼形的干泥巴,若有所思。
忽然,他扭头奔向河边,把那块“泥巴”舀水一试,不渗不漏。他欣喜若狂,立即召集全部落的人,把这个重大发现告诉了大家,并把这种可以盛物的烧制泥器命名为陶器。他又从部落中挑选了十几个心灵手巧的小伙子,跟他一起开始烧制各种形状的陶器。很快,宁地部落就使用上了陶瓶、陶罐、陶盆、陶碗等,人们吃饭喝水再也不用手捧了,多余的食物也能更好地存放了。
一次,宁封子带领窑工们在烧窑时,任凭怎么添薪加柴,窑内就是达不到应有的温度。眼看整窑的陶器就要毁坏,宁封子心急如焚。他想起动物尸体可以助燃,但眼下一时找不到动物。于是,他拨开众人,纵身跃入窑内……
消息传到黄帝那里后,黄帝十分悲痛,并派仓颉到宁地主持宁封子的葬礼,把宁封子肉身所化的几十颗珠子收集起来,安葬在宁北山———也就是今天的云台山中。那天晚上,黄帝和宁地部落的人都做了一个相同的梦,宁封子在梦中告诉大家,不要为他的死而感到悲伤,他已被天帝封为陶神了。
瓷业祖师赵慨
赵慨,字叔明,东晋人。赵慨是三圣中神话色彩最淡的,但对景德镇贡献卓著。景德镇陶瓷行业,一向奉赵慨为师祖。
赵慨早年从政,先后在闽、浙、赣为官。赵慨为人正直,疾恶如仇。耿直的性格让赵慨在官场郁郁不得志,遭受排挤,被贬到江西。到江西后,赵慨隐居于新平(今浮梁)。在新平,赵慨潜心研习陶瓷,将其在浙闽了解的越窑制造技艺,引荐于此,又对胎釉配制、器物成型与焙烧工艺进行系列改革,对新平瓷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赵慨导引新平师法越窑,成为景德镇制陶向制瓷进化之始。其功高勋重,被后世人奉祀为“制瓷师主”。
据《浮梁县志》记载,赵慨“道通神秘,法济生灵”,为赵慨加上了些许神话色彩。明代洪熙年间,曾在景德镇内建“师主庙”,后称“佑陶灵祠”,以赵慨为“师主”、“佑陶之神”世代供奉。“洪熙间,少监张善始祀佑陶之神,建口厂内,曰:‘师主者,姓赵名慨,字叔明,尝任晋朝,道通仙秘法济生灵,故秧封万硕爵,祝侯王,以其神圣,足以显赫今古也。’”
风火仙师童宾
“风火仙师”本名童宾(公元1567-1599年),字定新,明代浮梁里村人。幼年读书,秉性刚直,因父母早丧,遂投师学艺,执役窑业,死后遵他为风火神,祀在“佑陶灵祠”。
明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太监潘相任江西矿使兼理景德镇窑务,督造大器青龙缸,久不成功,潘相便对窑户进行“例行苟索”,派役于民,并对瓷工进行鞭笞以至捕杀。瓷工衣食不得温饱,还要受到迫害,处境十分凄惨。童宾面对同役瓷工的惨状,非常愤慨,竟以自己身体为烧瓷的窑柴,纵身火内,以示抗议。据说,次日开窑一看,所烧炼的大龙缸果然成功了。这种缸,直径三尺,高二尺多,外围环绕着青龙,下面有潮水纹,能烧成这样的大龙缸,在当时的生产技术条件下,确实是烧制瓷器的一大奇迹,因此,人们都以为是童宾在纵火后护佑他们免遭灾难。
童宾投窑焚身后,余骸葬在凤凰山。童宾之死,激起了工匠们的义愤,全镇起来罢工暴动,焚烧税署和官窑厂房,潘相只身逃走。封建官府为了缓和人心,在瓷工和镇民的强烈要求下,不得不为那因大众利益而牺牲自己生命的童宾立祠在御窑厂的东侧,并封号为“风火仙”,祠名“佑陶灵祠”,至今尚保留有瓷制的“佑陶灵祠”匾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