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板画始于清朝末年,迄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由景德镇烧瓷艺术演绎而来,是瓷器与绘画完美结合的艺术品。陶瓷艺术发展史中,陶瓷板绘画这一形式的出现,较其它传统陈设瓷晚。这 因为陶瓷板绘 画的载体——陶瓷板的烧制对工艺的要求比较高。明朝中后期瓷板屏风开始出现,竖烧成型,但很难平整。到清朝末年,完整意义上的陶瓷板才形成。随着陶瓷板制作烧成工艺的完善,它开始独立于其它器型之外。 清末民初,御窑厂停烧,御用画师散落民间,一些画师把陶瓷板作为突破口,将中国画的文人气质移植到陶瓷板绘画中。 建国后,在“素描是一切造型的基础”的观念统治的同时,并行着“古法之佳者守之,垂觉者继之,不佳者改之,西方绘画可采入者融之”的意识,这些意识对于陶瓷板绘画产生了影响。 改革开放初期,一些代表性的陶瓷板作品,如《森林之歌》、《毛主席去安源》,使人们对陶瓷板绘画有了更深的认识,对于主旋律的颂扬给人视觉的冲击。① 近年来,随着家居装饰和艺术市场的需求,瓷板画又迎来了发展的新热潮。 陶瓷材质的美学价值 陶瓷板的特征与中国文化有暗合之处。中国文化追求的自然美是“既雕既琢,复归于朴”之美,是“虽出于人工”,也要“宛若天成”。陶瓷迎合了这一表达:人工选矿,制作烧成,在火中升华之后,“白如玉”、“声如磬”、“浑然天成”。可以表现国画的水墨韵味。也可以表现水彩画的灵动。而釉上新彩和颜色釉的普及,使油画般多样的色彩表达成为可能。瓷板画是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的艺术形式,可表达中国绘画的意境,又可表现西方绘画的个性,不受绘画技法材质工具的束缚,体现了高超的美学价值。② 陶瓷材质的文化价值 陶瓷中陶与瓷的必不可分,还传达出一种符合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哲学意味。中国文化中,既有壮硕激扬、张扬雄浑的一面,又有含蓄内敛、静穆和平的一面。瓷的类玉、类冰的特质传达出一种儒学的救世的理念。陶瓷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种形态。陶瓷的材质,和中国文化的传统意味难以分割。陶瓷是重要的文化传承的载体。陶瓷以其自有的方式延续人类文明的足迹,人类的智慧文化因陶瓷得以固化传承。陶瓷板最为接近日常绘画的载体,具备了丰富的文化意味。③ (参考文献:①②③景德镇陶瓷学院刘威:“关于陶瓷板绘画艺术的思考”,《装饰》,200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