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首席记者 1月1日,2009年的第一天。天气预报说当天的最低气温达到了零下1摄氏度。在这样的低温面前,如果没有什么大事,大部分的市民肯定会选择窝在家里,等气温上升了再出来活动。 而就在这样的冷空气下,当天一大早,御窑厂门口便聚集了人群。这群人基本上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手上都拎着一个袋子,或手上捧着一个盒子。这样的袋子或盒子里面装的都是他们各自的宝贝。他们是来参加寻宝比赛的。 在寻宝大赛面前,我市及周边地区的藏友们拿出了他们最大的热情,路途遥远不怕,早点动身就是了;天气寒冷不怕,多穿点衣服就行了,只要自己的宝贝能得到专家们的点评或认可,或者更幸运地成为景德镇的民间国宝,那么一切的一切都不重要了。 星夜兼程: 早上8点,当记者来到御窑厂寻宝现场时,一位头戴鸭舌帽的中年汉子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位汉子手提着一个布袋,正四处向同样在一旁等待的藏友打探:我现在还可以到哪里报名?这位汉子姓吴。他告诉记者,他是婺源人,由于之前一直在外面忙着收藏,到2008年12月31日,也就是他刚回到家的时候才知道景德镇寻宝比赛的事。“现在不好办了,来晚了,恐怕连名都报不到了。”吴先生垂头丧气地说。 为了赶上当天的寻宝活动,前一天晚上才到家的吴先生连夜联系了村里的一部车,然后凌晨4点从家中出发赶到了景德镇。花了200多元包车费的吴先生很不甘心就这样白跑一趟,于是四处打听补报名的情况。他告诉记者,他带来的是一支宋代的象牙毛笔,“很有 价值的,是我千辛万苦才淘来的。”吴先生的努力最终没有白费,通过记者,他与报名组取得了联系,最终同意报名组补给了他一张参选的票。拿着票,吴先生很是激动,连声说着谢谢走开后,又跑去和其他藏友分享喜悦。 争奇斗艳: 由于电视录播等原因,寻宝比赛最终在上午10点正式开始了。 当聚集在佑陶灵祠广场的藏友看到10个专家一一登场时,喧声再次传开。 “大家安静,大家安静,请大家放心,你们的宝贝今天上午肯定都能与专家见面,请按报名秩序上台。”当现场工作人员拿着扩音筒宣布这一消息时,下面的藏友们开始按捺住自己的情绪,不时地看着自己的号码,生怕错失了机会。 陶瓷、青铜器、字画、古木桌……寻宝现场,各式各样的宝贝让人眼花缭乱,面对争奇斗艳的宝贝,一字排开的10位专家沉着应对。 “你这件是高仿品,市场上比较常见,算不上什么稀罕宝贝。”“这件藏品有一些年头了,做工也比较精细,可以进入下一轮。”……伴随着专家们的判断,一件件宝贝或打入冷宫,或星光熠熠,拨云见日。藏品的命运直接牵动着藏友的心,经过专家鉴定后,藏友或愁眉不展,或喜气洋洋地离开了现场。 “我就是希望专家能给我鉴定一下真伪,至于价值倒是其次。”手捧着一张清代字画的刘先生在得到了专家的肯定答复后高兴地对记者说。其实,大部分参加寻宝的藏友都与刘先生抱着相同的想法。 经过10位专家的鉴定,报名的500余件宝贝最后有50件浮出水面,进入到下一轮。“能入围是一次胜利,但接下来更大的比拼还在后面。”一位专家如是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