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曾经说,世界就是一个大舞台,景德镇亦是,这座江南小城,由于其厚重的文化底蕴,完整的制瓷工艺,吸引着无数外地人汇聚于此。从宋代北方制瓷中心的南迁,到元明清名匠汇聚,到新中国成立后陶瓷艺人的回归,再到今天国内外艺术家和爱好者的集结,景德镇一直以它独特的魅力与包容迎接着一批又一批的人。这里变成了他们的舞台,实现梦想与价值的舞台。
戴荣华曾是其中一员,只不过不同于今天来景德镇的人,大多带着梦想而来,当年他是迫于生计。戴荣华1940年出生于江西鄱阳,在十多岁时由于家乡水灾,他随家人逃难到景德镇。刚到景德镇时,小小的年纪为了生计而去当了学徒。但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当得知景德镇陶瓷学院招生时,出于自己对画画的热爱,他报名参加考试。自幼一直喜欢临摹书上的画,让他有了绘画基础,得以顺利通过考试,进入学校读书。戴荣华现在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高级会员,江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曾参与国家、省、市级陶瓷艺术展评并多次获奖……面对今天诸多奖项与成就,他自己认为走上陶瓷艺术之路有机遇、机会,但更多的是个人的勤劳与刻苦努力。
蒋和《学画杂论》:“学习须从规矩入,神化亦从规矩出,离规矩便无理法矣。 ”在景德镇陶瓷学院三年,戴荣华不但详细学习了素描、水彩、图案设计等基础绘画知识,更把坚实的专业课知识打牢。毕竟陶瓷与绘画有不同之处,很多工艺在里面,只有掌握了这些基础,才能更好的去创作表现。古今中外许多大画家,都曾在博物馆(或私人收藏)中临摹。狄德罗也说“我们要研究古人,是为着要学会如何处理自然。”1959年戴荣华毕业,其专业课优异,当时研究所又刚好需要一批年轻人接班,于是他进入了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工作。22岁时,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接了一个“整理历代古陶瓷图录”的项目。此项目共由三个单位承担:北京故宫博物馆、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和北京财经出版社。戴荣华被单位派去负责临摹工作。在故宫期间,那时候正值国家经济困难时期,戴荣华回忆起当时:“中午就两个窝窝头,边走边啃就到了陶瓷馆,开始工作。”故宫藏品琳琅满目,每个朝代依次排列,从元代的青花瓷到明清时期御窑的各类瓷器,在那个信息还远不如今天发达的年代,能如此近距离地观摩、研究、学习这些陶瓷精品,他深深沉迷其中,追求艺术的热情让他忘记了身体的饥饿。两年的时间,通过研究临摹,从材料、画法、装饰等对陶瓷有更深入的了解,为他以后创作奠定了更深厚的基础。
戴荣华所在的轻工业部陶瓷研究,艺术创作氛围浓厚,没有硬性的生产任务,他便可以轻松、专心致志地从事艺术创作,每年有许多出去写生的机会,结合以前深厚的功底,让他融古汇今,创作出了一件件有自己特色与个性的作品。“落笔要旧,景界要新。”清朝唐贷有言。“师古不泥古。”戴荣华从传统技法中吸取精华,把现代绘画的理解融入其中,不断地在作品中添加新元素,包括新工艺、新材料、新画法、装饰效果等,真正体现出他所说的艺术要靠“悟”。
他许多器皿是自己设计加工,造型很考究。他说造型是两个线的语言,这两个线的语言,千变万化,就是一点点的不同会出现很大的效果。他的作品之所以不同于别人,有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是下苦功夫钻研的结果。正如李可染先生所说“画家的一生必须要读好两本大书,一是传统;二是生活” 。这二者他都做到了。
陶瓷之路一走就是五十多年,如今戴荣华动笔少了,但仍在思考与创新,当被问及如何看待今天来景德镇的外地艺术家与爱好者这一情况时,他认为这是一件好事。如同历史上珠山八友、程门等外地艺术家或手工艺人的到来,必将给景德镇注入新的血液,促进景德镇陶瓷的发展。他们来到景德镇,对陶瓷工艺不熟,所以胆子特别大,景德镇人不敢画的,他们敢尝试。有些艺术家是有一定成就的,他们会把自己的理念画到陶瓷上。以前做雕塑的、画国画的、画油画的,甚至玩音乐的、玩行为艺术的都到景德镇来玩陶瓷,每个人的生活阅历不同,理念与想法不同,当然作品更是新奇特。这个舞台会越来越精彩!
刘文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