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肖禹(1920.11-2000.10),名云耕,原籍江西省余干县,出生于陶瓷世家,祖父为“珠山八友”之一邓碧珊。其室名为“绚画馆”,景德镇陶瓷美术家,曾任市书画院画师、市人大代表、陶瓷美术界老艺术家联谊会理事。在中国陶瓷美术界具有很高的威望。
采访小记:
采访中,邓肖禹先生之女,已然50岁的邓爱英,这位同他父亲一样“身材瘦小,不引人注目”的市高级工艺女美术师,有些不善言辞,对她父亲的回忆,也是断断续续,星光点点,总是给人以“代为一吐为快”的猜想。
她自幼学习陶瓷彩绘,深得父亲的真传。但是因为家庭的“拖累”,她虽然“贵为”邓先生陶瓷绘画艺术的嫡传,却犹如其父一样“为人低调、不谙世事”,一直以来“名不见经传”。看她的作品,宛如绝尘而去、身处世外桃源的女子,不带半点人间烟火,细腻精致,却沉默在芸芸众生的俗世间,悄无声息。也许在当今的景德镇,这个大师云集、躁动不已的世界瓷都的地面上,如此偏安一隅,甘于沉寂的“陶瓷世家”,已然是难能可贵的无形财富了。
在邓先生的女儿眼中,父亲是个朴素、随意、生活低调、不怎么深谙世故的人。但对待绘画和工作却是位异常严谨,刻苦专研,任劳任怨的“苦行僧”。
采访中了解到,先生自幼从凄苦中走来,在成长中不懈追求艺术,本是年少轻狂时却已建树不小,在磨砺中迈向陶瓷艺术之巅,淡泊中成就辉煌,而令陶瓷艺术界和收藏界人士瞩目。画师“小名家”
在陶瓷大世界里一个不显眼的店面“玉亭轩”邓爱英工作室,见到了邓肖禹的嫡系传人,1994 年中共景德镇市委、市政府授予“陶瓷世家”终身荣誉称号的其女邓爱英女士。
邓女士回忆,先生3 岁时丧父,5 岁时随爷爷清末秀才邓碧珊(珠山八友之一)来景德镇,9岁时爷爷又去世,家道生活凄苦可想而知。然而,邓先生自幼受其祖父等前辈影响和熏陶,对陶瓷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解放前,13 岁进入江西瓷业公司学艺,其间曾得到程意亭、刘雨岑等名家指点,受益匪浅,技艺水平得到了迅速提高。
在先生20 多岁时,便开始“自立门户”,独自画瓷谋生。他在东门头开店画瓷器、卖瓷器,逐渐崭露头角,被人们誉为“小名家”。因先生身材瘦小,不引人注目,常有慕名来访者在他家周边寻访时因不认识真人,而问他:“小伙子,你知道邓老师住哪吗?”当先生腼腆地说出自己姓名时,对方不免惊讶并连忙道歉有失不恭。由于“小负盛名”,解放后的1950 年,先生被“挖”到了新筹备的建国瓷厂,成为一名国家认可的年轻画师。因画艺水平较高,受到领导的器重。1958年,先生被调入艺术瓷厂美研所。
1970 年,则被调任艺术瓷厂专门负责“打图设计”,这一干就是20 年。画瓷 器,搞个人创作,这么“奢侈”的事情,先生只有在家或利用业余时间来实践。在所亲授的“打图设计”专职徒弟出师后的退休前夕,先生依旧回归了艺术瓷厂美研所。
师法于自然
先生笔下的艺术形象皆是源于写生。邓女士回忆,在美研所期间,厂里经常派他往上海、广州等地写生。先生以为,欣赏、学习、写生,其精髓不在于抄、仿,而是悟。先生记忆能力超强,经他过目之后,都能用画笔再现并跃于纸上。而先生的陶瓷艺术作品,除了制胚和烧制,其它流程都由自己一手完成。
先生去上海写生最多,其次是广州。其笔下的白鹤、鹦鹉、孔雀、锦鸡就来自于上海的动物园,而其笔下的鸡、鹅、鱼则源于现实的生活,上山砍柴也是先生野外写生的一个途径。由于家境清苦,直至上世纪70 年代,先生每逢周末仍得带着干粮,去郊外山上砍一天柴,以备一周全家做饭烧火之用。那时,先生随身必带的除了砍柴工具,那就是画笔和本子。每逢吃干粮歇息时,就开始写生。真可谓生活、工作、创作三管齐下。
邓先生早年花鸟画作品,工整典雅,以精细缜密见称,瓷上彩绘线条细致如发丝,洗染花头明朗洁净,栩栩如生。特别是没骨洗染法,更胜一筹。晚年作品,重视心悟、眼察,多取材于生活中的常见之物,常去山野园林之中,观奇花异草,描鸟形虫态,神思于胸,绘写于笔下。尤喜绘雄鹰、白鹤、家鸡等,并巧于运用寓意手法,寄情于隽美的画境,形成了豪放秀美、色彩丰富、笔墨浑厚的风格,达到了形准神生,以形传神的境地。
“本事”硬道理
邓女士回忆,先生性格开朗且健谈,是个永远闲不住的人,他酷爱瓷器和国画创作,以小写意为主。先生膝下三子一女,打破了由来已久的“传子不传女”之传统,没有重男轻女的思想,而是将唯一的女儿,依据当时的政策正式带入艺术瓷厂美研所学艺。
先生一生淡薄名利,从不弄虚作假。他的陶瓷美术家“头衔”,还是在厂领导“一根香烟接一根香烟”的动员下申报的。先生总是告诫子女:“人一定要学本事,没有本事,到哪里人家都看不起!”因此先生获得了广大艺术爱好者的“追星”和同行的尊重。
邓女士说,1960 年先生曾被吉林省长春市一家陶瓷美术机构请去“支教”了三个月。家人印象最深的是,当时家里穷得营养不良,因在长春伙食好,先生回来时胖了许多。当年先生在长春带了好些弟子。直至2007年,还有长春方面来人拜访,求购先生的作品,可因先生已故多年,在品鉴先生女儿的作品后,感叹其为嫡传,于是购买收藏了邓女士的几样作品。1978 年-1979 年,先生被上级抽调往红星瓷厂,进行了为期两年的“艺术支持”。期间,红星瓷厂方面多次做先生的思想工作,以提拔重用为“诱饵”,不放其回艺术瓷厂。先生考虑在三,也许是女儿的缘故,还是回了原单位。
唯有“品自高”
先生从事陶瓷美术创作60余年,精品迭出,艺名远扬,在陶瓷美术界颇有美誉,特别是擅长粉彩花鸟和鱼藻,也喜欢作纸画。他崇敬高奇峰、张书旗之画风,深刻领悟和娴熟景德镇花鸟瓷画名家程意亭的笔意和技巧,着实秉承了岭南画派之精妙。其实先生书法也是造诣颇高。其祖父邓碧珊是珠山八友中唯一的秀才,国学造诣很高,备受人们的推崇和尊敬。先生总为有这样的爷爷而骄傲不已,可以说爷爷就是他的偶像,更是他学艺从艺的毕生动力。所以说先生师承于其祖父一点都不为过,邓先生书法便是佐证。其以行书见长,笔力遒劲,笔意潇洒。常见落款有“邓肖禹写于珠山”“玉亭邓肖禹画于珠山之客次”“玉亭邓肖禹写意”“邓肖禹作于为绚画室”“为绚画于昌江客邸”等;印章多为“肖禹”“邓印”“之印”等。2011 年1 月22 日,由景德镇市民间民俗文化协会、景德镇市民族民俗文化抢救与保护中心报江西省艺术工作委员会审核,提交中国陶瓷美术荣誉与职称颁证仪式酝酿,经得近百名中国陶瓷美术高级人才、大师、教授、新闻媒体代表意见,由正式代表举手表决,一致同意追忆其为“中国陶瓷美术大师”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