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波,1962年生,著名陶艺教育家、艺术家。四川省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陶艺专委会主任,江西省教育学会常务理事,陶艺教育学会副主任,景德镇艺术瓷专委会委员,国际高岭陶艺学会理事,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艺术设计系。他成功将陶艺教育和文化产业结合,开创“赵波模式”,传播陶瓷文化,得到社会各界普遍关注和接受。在四川有300多所学校在赵波协助下开展陶艺教育,他的基地已成为大型企业及各类社会组织的合作单位。目前,四川、湖南、安徽、陕西、甘肃、新疆、北京已推广他的模式和做法,很快将在全国推行。
2012年12月,四川成都,三原陶艺村记者邓晔,《陶瓷收藏》杂志特邀观察员
为景德镇培养了大批潜在消费者
记者:有景德镇市领导来你这里参观的时候,说了一句很让你感动的话。赵波:他们说,“你为景德镇培养了大批潜在消费者”,对我来说这既是理解也是安慰。我现在每月要从景德镇进回不少泥料,其他的像釉料、工具、器具,包括在景德镇定制的窑炉、拉坯机等陶艺教学设备,每年都有很多,除了供应学校使用外,连锁基地和社会需求也很大。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爱上了陶瓷文化,了解体验陶瓷艺术创作过程,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实际上,说为景德镇培养潜在消费者并不全面。以当下技术和信息传播背景来说,景德镇很容易被复制,包括整个工艺过程。日本有人只从景德镇买原料,然后在本地烧制瓷器,很多陶艺作品远超景德镇。之所以一直致力于陶瓷文化的普及教育,确实是看到一些危机。
记者:那你为什么离开景德镇?
赵波: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现并入景德镇陶瓷学院)的“7501”瓷是由我在收藏市场推广后火起来的,这个过程促使我进一步思考:为什么一套普通瓷茶具价值能超过艺术瓷?什么才是真正的陶瓷文化?
我觉得陶瓷文化的全部内涵和传播方式都需要进行反思和探索。离开景德镇去四川,也是想跳出特定环境,换一种思维回过头来看。陶瓷作为载体,表现力丰富,陶瓷文化不是指具体过程产生的结果,比如作品可能是N个原因让思维、情感物化后出来的,其中人文价值、内涵等包含很多,像有关瓷器的小说《祭红》就被拍成电影。但现在一提起陶瓷文化,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艺术瓷器本身。
以前国内也有很多搞陶艺教育的,开始很火,后来就渐渐沉寂下去。我想这更需要重新认识陶瓷文化,刚好2000年的时候偶然契机来到成都,在四川搞陶艺教育实践,后来就有了三原陶艺村,还有成都古今来陶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记者:之所以会这样想,并去做,我觉得与你的眼界、思维和价值观都有关系。
赵波:我自小在轻工部陶瓷研究所长大,父亲以前是国家专家局专家,外派越南获得过“胡志明勋章”,后来是轻工部陶瓷研究所所长,母亲是景德镇陶瓷学院第一批大学毕业生,学工艺的,而自己学的是艺术。当时陶瓷研究所经常搞国内、国际陶瓷工艺和艺术交流,此环境对我各方面影响不小。
在一开始着手陶艺文化教育推广时,发现外面的艺术高度远超景德镇,除了“大陶艺”外,工艺也有更多生命力,这同样刺激自己向陶瓷工艺学习东西,把工艺和艺术融合起来。现在陶瓷工艺技术很发达,对美学要求也很高,如国防、医疗、航空等行业,像航天飞机上的陶瓷外壳要考虑形态,手术中的陶瓷刀要考虑手感和刀口形状……
关于陶艺教育,把它单纯当作技能教育是最大误区,而一开始产生困难,是自己停留在误区里。陶瓷文化的传承,除了技术和工艺,重要的是所承载东西的过程,以及人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的心灵体验、精神满足,还有与其它学科的互动。
创造力来自自由,而教育在于激发自由的状态
赵波培训了大批教师和学生,在各个行业也有大量粉丝:空姐、白领、富二代、企业老板……他说,美术和工艺的创作过程人人都可以感受体验,参与或者创造这个过程,人最自然本真的东西就会出来。
记者:有人说,赵波完成了不可能的事情。怎么做到的?
赵波:以前的陶艺教育和传播没有延续性,一是没搞明白陶瓷文化到底是怎么回事,二是方式有问题。就拿陶艺教育模式来说,陶瓷材料是表现力非常丰富的一种载体。我们把它变成了语言表达课、立体思维训练课、意像思维启发课、物理化学实验课、心理调整和疏导课,教育部门认同我的理念,支持推广。
曾有个小女孩在学做陶艺后,做个口插香烟的骷髅头,悄悄放到爸爸的办公桌上,她爸爸看到后就戒烟了,因为大人看到了孩子的情感。常做陶艺的小孩在结构、空间、力学感上受到训练,立体思维很好。陶艺还与物理、化学相关,做陶艺相当于在做各种探索实验,这也激发参与者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尤其是在自己设计和控制下,看到材料的形变、颜色变化、硬度、质感等等的不同效果,会觉得很好玩,也很神奇。
陶艺对于现代人来说有减压休闲作用,成都四中是很有名的学校,高考前一天让孩子们做陶艺。有家大公司,老板特地要求员工必须用自己做的瓷碗,才能吃到免费工作餐,叫“创造自己的饭碗”,也是一种职业教育。
我想,陶瓷文化应该走进日常生活,它可以给人情感满足,也能改变看待问题的方式。我们搞了不少参与活动,与婚庆、旅游行业合作也很成功,不少新婚夫妻,亲自动手烧制两块爱情瓷板,一块留着,另一块扔进深山大河作为见证,成了时髦事情。这些活动和项目,都是普通人可以参加并体验感受的。只有让人们发现陶瓷在生活中的意义,喜爱它的人才会多起来。
曾有人在成都搞陶艺教育,投资很大,很真诚,结果适得其反。他把孩子们带到一处乡下做黑陶的地方:草房子,工匠穿着破旧,手黑糊糊的,地上满是泥泞。这样展示一个陶艺从业者的现状是一种误导。有家长对孩子说,你要不好好学习,将来就像这些做陶的人一样!我在成都搞的陶艺培训基地,环境非常好,是陶艺培训和生态园林为一体的庄园。孩子们玩的泥料都是标准的上等高岭土,都经过严格的消毒,让人感觉做陶艺的过程既安全、环保又高雅,是到了一定阶层才能消费享受的东西。换句话说,艺术过程人人可以体验,而艺术消费平民化却很难实现。
记者:听说在课堂上,你让孩子们看到了不一样的牛粪?
赵波:有一次我带孩子们在野外体验的时候,让他们画看到的牛粪。回来后把所拍牛粪相片选取局部放大一百倍后给他们看,很好看。孩子们很惊讶,这就是那堆牛粪?
我想让他们感受到,所看到的东西并不是日常所理解的那样。一个事物的存在有多种可能性,既有的概念和视角,会束 缚心灵、扼杀创造力。创造力来自自由,而教育在于激发自由的状态。对自己所处的世界,要先去感受、去想象,而不是先去有成见,产生绝对的判断。
有意像思维的人,能把常见的不起眼的东西,想出、弄出许多可能,例如让一个普通茶壶变成N种形状,这实际上是训练艺术创造力,以后孩子无论搞什么,建筑、科技、设计等等,都用得上。有可能一个会计,会用艺术的思维去解决问题,得到更好的结果,这很有意思。而这种训练,恰恰是景德镇最为缺乏的。
记者:也有些人试图促进变革,但眼下只有你成功了。有过孤独的时候吧?
赵波:离开景德镇的时候,感到过孤独。有的时候,也许是我一个人在战斗。我曾多次组织景德镇的艺术家出来交流、采风创作,主要是希望他们也能跳出环境局限来思考,重新审视一些东西并回归艺术本真,效果不错。遗憾的是有人不能坚持下去退出了。这样的工作我还会继续。
景德镇当下正处在一个危险时刻
正因对景德镇有着深厚感情,才让赵波忧心不已。他说:传播方式落后,人才培养乏力,固步自封、短视、思想偏狭,让表面繁荣下面危机丛生。
会出现因追求钱而穷死的艺术家
艺术品价值从三方面体现:一、货币价值;二、艺术作品的人文关怀价值;三、对艺术的发展和引导价值。艺术家的价值不能仅通过钱来实现,若有知音,送给他就可以。一个人,若原价1万的作品有人用10万买了,以后他就想着10万了,这个人就会穷死。
很长时间以来,为什么没有大的投资公司进入到景德镇某个行当或某位艺术家?
因为没有称得上文化产业的项目,有很大局限性。景德镇主要是家庭作坊,只是小商小贩行为,交易方式是买进卖出,简单商业模式。没有哪个资本说,这东西我全要,再进行整体包装推广。现在只是个别作品的投机,而不是艺术市场的整体投资。别处都正向市场走,比如宜兴、唐山,现在拒绝庙会式展会,开始搞大规模艺术陶瓷市场运作模式了。现在工业陶瓷和日用瓷也逐步走向艺术化。
要克服认识上的局限
不能把陶瓷文化局限在陶瓷装饰和现代陶艺上,陶瓷文化更不能局限在收藏和小圈子消费上。像珠海用高岭土做高档纸浆填充料的染白剂,在25年前,一级品以8美元每公斤价格出口加拿大,二级品卖给宝洁、雅士利做化妆品的原料,三级品卖给佛山做艺术瓷器,四级品卖给做工业陶瓷的,五级品卖给做砖瓦瓷砖的,产业链条很长。
从国内整个艺术环境来看,以装饰画为基础的艺术陶瓷仍停留在工艺品地位,绘画陶瓷和现代陶艺的共有问题是与生活脱节。搞现代陶艺的,成了小圈子的游戏,而能理解的受众群日益萎缩,也是危险的。这样以后难以占据文化制高点,无法抵抗外来冲击,或者逐渐被边缘化、被遗忘。前面也谈到过,现在地域、空间限制不存在,复制起来很容易。所以景德镇应面向外面世界,在外地、本地交流中变化,还要看这个过程多长、多快。
文化传播的内容和方式也要改进。
要立体化、全方位去传播。韩国日本把陶艺教育片子搞得很唯美,场景、服饰、器具和材料,人物精神状态,给人美好意境想象,过程展现很好,很高雅,人们很喜欢。而咱们搞的,山村、破败的旧房子,粗糙工具,陈旧衣着,黝黑皮肤……给人感觉落后、粗糙、贫穷。
记者:问题是逐渐累积的。如何认识意义和价值,其实涉及选择如何生存。并不是人人都能去思考,或者说愿意去思考很多本质问题。
赵波:这也是景德镇需要改变提升之处。既有的东西已经在有意无意中束缚住很多人,他们只觉得随波浮沉的自得,却全然看不到以后的危险。
就以意像思维为例,从人才培养角度看,最好从小开始培养和训练。而教育观念上的局限,具有培训能力人员的缺乏,使得景德镇后备人才极为匮乏,守成尚且难,何况突破?一定先要打破陶艺是技能的成见,重要的是精神和心灵上的纯粹和高度,以及没有疆界的自由所带来的创造力,为以后找到方向。
现在不如“珠山八友”时期有希望。“珠山八友”虽然有着浓厚商业目的,但面对危局依然奋起自救,闯出了路子,现在缺乏这种精神。
记者:现在景德镇也有很多年轻人投身陶艺,你有什么期望或者建议?
赵波:画,只是一个艺术品产生的整体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无法表现整体。有很多艺术家,一旦离开景德镇就无法生存,这很可怕,所以一定要警觉。无论从事艺术创作,还是陶艺教育与推广,必须练好综合素质,在工艺上,在美学上,业态规划上,市场营销和推广上都需要下功夫。综合素质是支撑。要放宽文化视野。陶瓷文化不是独立的,它与其他文化是联系的,如宗教、民俗、历史、科技等等。在多类型文化联系中,对艺术表现形式、文化题材,以及对事物的理解和感受才会不受太多束缚。当然,要有成就就得有自觉使命感。在投身陶艺的年轻人当中应该涌现一批职业经纪人,这也是今后景德镇迫切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