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安德宇陶瓷作品
在上面把画家画瓷的群体分为三类,下面将按其类型一一做以分析。将画家画瓷的目的归结为经济利益的驱使似乎显得有些太商业化了,但在这样一个商品经济的社会里一切也都讲得通,“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画家画瓷的第一类:是外地画家亲临景德镇进行的艺术创作,在这类中又可分为两小类。第一小类是《大器丛书》的画家们即在前面所提及的新文人画家们,他们在2000年由张子康组织分批到景德镇进行艺术创作。这些人几乎囊括了当前国内所有一线的中国画家如:王孟奇、王镛、方骏、田黎明(图16)、朱道平、朱新建、刘仁刚、江宏伟、季酉辰、林海钟、范曾、徐乐乐、边平山、陈绶祥、陈平、张伟平、杨春华、刘二刚、韩羽(图17)、龙瑞、霍春阳、张铨等共50位当前炙手可热的艺术大碗。对于他们来景德镇的目的不可简单地归为经济利益的驱使,因为他们每个人不存在生活、生存的问题,他们不是画院的专职画家就是各大院校的教师教授,抑或是出版社的专职人员。他们的中国画作品在市场上的售价很好的,如江宏伟和徐乐乐的作品一平尺都在30000元人民币左右,范曾的作品一平尺甚至高达
18万人民币。因此他们来景德镇并不是为经济利益而来,更多的是对一种新材料的尝试或者是一种玩瓷的心态(这就涉及了笔者下面的一个问题,即画家画瓷的心理状态)。虽然他们不为利来,但利却由他们而生。比如荣宝斋秋季拍卖第0298号拍品,朱新建的五彩金钟瓶“卡拉OK图”,估价3万到5万,成交39200元;2008年北京荣宝斋秋季拍卖王镛书法青花金钟瓶6.72万元;同样在荣宝斋2008秋季拍卖范曾书法“惠风和畅”青花盘成交价8.96万元(图18);而徐乐乐“陆羽品荣图(图19九)”青花笔筒成交价12.47万元;江宏伟“留的残荷听雨声”釉上彩瓷瓶成交价15.27万元;范曾的“老子演义”青花画缸成交价134.4万。在这场北京荣宝斋秋季拍卖——“中国书画——暨画家画瓷”专场共30件画家画瓷有28件成交,成交总额高达350万。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为什么这几年有那么多的书画家来景德镇进行艺术创作:一方面画家本身有利可图,另一方面为他们提供一条龙服务的接待者更是有大利可图。
第二小类是全国各地的二线画家们。他们来景德镇进行陶瓷绘画,则完全是为利而来,是经济利益的驱使。首先他们作为一名全职画家要以艺术而生活,以手艺糊口。其次这些人在这几年的书画市场不景气时,这几年的画瓷热给他们带来了契会。例如近一两年的瓷器拍卖,使他们看到了希望,于是他们纷纷从各地涌进景德镇进行“掘金”。再次,景德镇的陶瓷制作费用低廉,一经手便有利可图。他们来景德镇也有专门人接待,通过某种人际关系在景德镇各个角落都可以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笔者走访了很多地方,也同他们进行了沟通。如景德镇老厂、江西省陶瓷研究、景德镇雕塑瓷厂、景德镇为民瓷厂、景德镇新都陶瓷工业园、景德镇老鸭滩瓷板生产基地等等到处可见他们忙碌的身影。在景德镇江西省陶瓷研究所专门有接待外来画家画瓷的工作室,笔者在此见到了两位外地画家正在画瓷。他们二位一位来自天津,一位来自上海,据二位称他们每年来景德镇两次进行艺术创作,已经来了两年了,作品完成之后各自运回所在地举办展览。由当地美协出头来操办,然后进行展卖。他们讲效果很好,一来现在中国人生活富裕了,家里的装饰陈设也讲究了,二来现在的陶瓷大师级的作品价格太贵,而一些普通工艺美术师的作品往往水准不高,相对于此很多人喜欢他们的作品,一来他们有较深的国画功底,二来他们在当地又有名气,所以还是很有销路的。
画家画瓷的第二类是画家就地在他所在地建立窑址利用景德镇的原材料进行艺术创作。最有名最典型的就是陈家冷在上海建的冷窑,当然在北京、天津等大城市也有专业供画家画瓷的场所。但不管怎样他们都用景德镇的原材料,可是他们创作的作品的确很有想法,如陈家冷的陶瓷绘画作品,他把设计元素巧妙的运用于陶瓷绘画之中令人耳目一新。对于这些画家来讲陶瓷绘画的目的:经济利益肯定不是最终目的。他们画瓷是因为他们喜欢陶瓷,如毕加索不是陶艺家,但他也花大量的精力去做陶艺,陈逸飞是油画家,他也去拍电影,这也许是客串吧!
画家画瓷的第三类是:一些专门的经济人把景德镇素烧好的坯或白胎送到画家家中进行绘制,完成后再由这些人把画的釉下或釉上的坯或胎运回景德镇烧成瓷器。对此专门走访了这一行的老板,此人专门跑北京,据他讲画家们很乐意这样做,一来他们对画瓷有很浓厚的兴趣,只是限于工作和时间的原因无法来景德镇进行绘制;二来有一些老艺术家本身年事已高,外出不太方便,加上身体又不好,因而他们很乐意这些经纪人上门服务。对于画瓷的费用他们也不太在意,差不多即可,因而他们是抱着一种玩瓷的心态来对待的。其中大量经济利益被那些经济人抽走了,有些经纪人更是技高一筹,他们不计成本只为拿画家的国画作品来交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