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树记”小学徒
陈先水12岁背井离乡来景德镇学徒,学徒的红店叫程港“邓树记”,史载这家红店以瓷上刷花工艺著名。从“才子之乡”临川来到瓷都景德镇,这个小学徒很迷茫。他读过三年私塾,勉强算是识文断字,不过他对陶瓷一窍不通,不知道陶瓷刷花是什么。
其实陶瓷刷花始于清末,是景德镇釉上彩中新彩的品种之一,俗称“筛色瓷”,是受西方传入的搪瓷喷洒画的启发,结合中国民间丝网印刷工艺并融合民间剪纸艺术而发明的。据载,波阳陶业学校学生冯完白将刷花技艺推广到景德镇,而景德镇陶瓷刷花工艺在民国时期最为鼎盛,讲究色块与色阶的交汇,形与情感的融集,既有没骨法用笔的空灵,又有随类赋彩的化境;色彩明朗悦目,层次分明,民间艺术风韵浓厚,被誉为陶瓷艺坛中的一枝奇葩。当时以新平人程大有的刷花技艺尤为杰出,他创作的刷花瓷板画《松鹤图》曾荣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时称“刷花大王”。
“邓树记”在陶瓷刷花这一行里,也算高手。陈先水学习两年后,碰上日本侵华战争爆发,敌机对景德镇狂轰滥炸,他休学一年回乡躲避灾难,15岁时重新进入“邓树记”学习。陶瓷刷花工具主要有笔刷、小刀笔、小铁钳、画笔和铜丝制成的小筛,以绘有花纹图样的薄纸用胶水贴在瓷器表面后,待胶水干后再用小刀笔依照图样刻出花纹,然后陆续剔去有纹样的地方,用笔刷蘸着所需要表现的各种新彩颜料,隔着铜丝网筛涂刷,使色料通过铜丝网以雾状透过呈现出的空白花纹而附着在瓷面上,直至刷完整个画面。这种工艺的基本功,是对花纹图样的描绘和刷花技能的掌握。为了早日学成,陈先水每天晚上都独自留在店里,在油灯下学习描图、练习刷色、琢磨颜料的性能。既然是学徒,练习时肯定不能用真的颜料,他都用红泥、黄泥当作颜料,练习手法的轻重,控制画面的明暗和均匀度。
从学徒时期开始,陈先水就表现出异于常人的韧性。
创陶瓷刷花新貌
等到陈先水学满出师,陶瓷刷花由于大都装饰普通日用瓷,与渣胎碗上的青花同视为比较低档的陶瓷装饰,被一些人贬为难登大雅之堂的雕虫小技。他觉得应该改变因循守旧的刷花面貌,尤其是进入艺术瓷校美研所后,他开始学习中国画,便想到陶瓷绘画可以和文人画相结合,陶瓷刷花为什么不能和中国画结合?
他尝试以刷花为主、以画为辅,细节部分用料笔勾线调整,最后经7000C - 8000C 红炉烤烧而成。传统刷花大都用粉彩,他一改先例,以新彩为主。以最为复杂的人物刷花工序为例,操作时先从深色衣服凹处的衣纹开始,暗部的色彩常用复色多次上色,使色泽厚重,逐渐向亮面过渡。刷完衣服,再刷脸和手的颜色,脸部先刷头发和嘴唇,次刷暗部和皱纹,最后刷亮部,从深暗处逐渐向亮凸处刷色。颜色上好后,用单料画笔按需要颜色蘸胶水料或油料调和,在色面上勾画出五官、胡须和手部轮廓线以及领边、腰带和头巾等。
按照陈先水的创新,在刷草木花卉时画枝干,画动物翎毛时勾骨点晴,使整个画面有骨有肉、层次分明。中国画中“墨分五色”的效果,在刷花工艺也能表现,只需要将五种不同的颜色一层一层刷上去,厚薄适中即可。
因为这一创新,再加上妙用器皿,陈先水被人称为“刷花宗师”。
他曾经创作一件薄胎金鱼皮灯,画面上部是一轮皓月当空,画面下部虽未画水,但五条金鱼在光的效应下如在明月辉映下的水中嬉戏,画面虚中有实,有器皿满布纹样之感,却无纹样布满器皿之色,堪称一绝。首届中国瓷都景德镇陶瓷节精品展会上,他创作的青花大瓷板画《雄风》,一只苍鹰傲立于悬崖展翅欲飞,开展第二天就被日本客商重金收购,香港收藏家杨建甚至不远千里,慕名来收购陈先水的作品。
亲自传艺子承父业
陈先水一生育有四男二女,只有老五陈晓亮和老六陈晓林子承父业,现在一直从事陶瓷刷花和彩绘。
两兄弟的记忆里,父亲1958年开始在艺术瓷厂“特种工艺组”工作,直到53岁病退。陈晓亮高中毕业后开始跟着父亲学艺,对父亲的印象更深。
因为做陶瓷很辛苦,刷花工艺又特别容易铅中毒,陈先水初时并不鼓励儿女们学陶瓷,只是从小让他们练字、画画。一开始授徒时,他的教学方式比较保守,最开始是让兄弟俩刷了很长时间的泥巴。多年以后两人才明白,这是父亲对他们的考验。
兄弟俩记得,父亲说过,刷花瓷在艺术表现上色彩由浓到淡,或两种和两种以上颜色的过渡与衔接,均可通过刷绘的形式达到色彩连接柔和自然、渲染细致匀称的艺术效果,娴熟的运刀技法使之有神奇的金石味和剪纸艺术中的质感和动态。在光滑的瓷面上单刀刻纸,是刷花技艺中相当难掌握的一个环节,运刀如用笔要一气呵成,小刀笔在瓷面上运行易滑落,轻、重方向难以控制,一刀刻错就会破坏形象,所以不能复刀。陈晓亮说:“一般人会认为刷花很简单,其实它特别讲究,和填色、平涂不同,它特别讲究明暗、层次。釉上色彩薄而透明的关键环节,是独特的颜色配方,陶瓷胶、水、色料的恰当配比,也就是俗称‘标水’要到位。这些都是刷花艺人们千百次实验的结晶。”
一生钟爱中国画
活在过去的陈先水,留下的是一个“一生钟爱中国画”的背影,他对中国画的喜爱绝不亚于陶瓷。
他对中国画的领悟,完全靠临摹齐白石、吴昌硕、潘天寿诸多国画大师们的作品。1959年全国工人画展在北京举办,其作品《向日葵》被入选展出,同时被收入《中国工人画选》,还多次在《人民日报》、《江西日报》刊出。其作品多次在全国和省市的展览中获奖,多次在景德镇陶瓷百花奖评比中获奖,也经常应省市国画名家、瓷艺大师之邀,共同举办国画瓷艺作品联展。前国务委员方毅先生赠其“松鹤”二字,乔石、杨汝岱先生与其合影留念,香港、东南亚的著名收藏家也纷纷收藏他的作品。在他故去后举办的纪念活动中,还举办过他的中国画展。
他给家人、朋友和同事留下的印象,是勤劳、简朴又乐观。病退之后,厂里留用了他22年,给老人家配了车,他不要,坚持走路上班。如果穿越回上个世纪,肯定能看到他一路上跟每个认识的人打招呼,一点也看不出他切除了2/3的胃。即使后来到了70岁,他也保持着20 岁的心态,跟年轻人一样,热衷新鲜事物。
直到去世前,他都住在工人新村的平房里,陈晓亮记得:“房子很小,只有16口多一点,却住了一大家子人,一间房间摆了几张床,父亲常常把被子一掀,拿毡子一垫,趴在床板上写字、画画。他太喜欢画画了,70岁还上黄山写生。”他和王锡良、邹国均等人要好,经常一起出去写生。那次黄山写生后,老先生们对陈晓亮说:“你父亲身体恐怕不好,爬山都爬不动了。”半年之后他中风,幸亏右手无事,他依然坚持画画,直到五年后过世。
他曾对儿子说:“不会搞中国画,搞刷花会很难。”如今这句话成为儿子们的箴言,受用一生。
档案
陈先水,男.1923年生于江西临川,1998年卒于景德镇,擅长陶瓷刷花装饰和中国画创作。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西分会会员、景德镇书画院画师。
从40年代开始潜心研究中国水墨画与陶瓷装饰相结合的新方式——陶瓷刷花艺术.以刷花为主,书画为辅,给瓷上刷花装饰注入新风,也为这门装饰艺术带来了强大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