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陈琳滨,1968年出生于浙江金华,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省国际美术交流协会会员、浙江省版画家协会会员。其自幼喜欢绘画,游历名山大川,崇尚自然为师,以读书、看山、养心感悟灵性,喜心性入画,曾进修于中国美术学院。美术作品多次在全国、省、市美展入选获奖。作品《桃溪三月》曾获中国西部大地情山水油画展银奖。《瓷器》记者 张钧和 文/图
自今年6月以来,这是陈琳滨第三次到景德镇了。景德镇精美的陶瓷绘画艺术深深地吸引着这位来自浙江的青年画家,因而每次来都有着震撼,每次来,他都一头扎进刘超鸿教授的工作室,进行陶瓷绘画体验,体味着“不一样的感觉”。
一
陈琳滨以国画山水见称。他生长在中国漆画之乡,小时侯,见到邻居漆匠油刷家具房屋,那栩栩如生的花鸟虫鱼、山川景姿让他充满着好奇,回到家里,他效仿着在自家门、墙上自由涂鸦。父母见后,尽管画不成体,但他们却认为陈琳滨有当油漆师傅的潜质,也就由着孩子随性而画。出乎父母意料,陈琳滨并没有成为油漆师傅,而是成长为山水画家。
在1997年进中国美术学院进修之前,陈琳滨绘画处于无师状态,所有的绘画基础与绘画理论都来自于自学。他专攻国画山水,陶醉于山川野景之中。他在一篇自叙中这样写到:“我喜欢用真实的体验之心去面对乡间山川野景,忧喜以禅家的‘外迷著相,内迷著空,于相离相,于空离空’之心去领略山川河流,欲将内心的意象化为逸笔草草,不求形似求其韵,自在适意,纯任自然”。
工作之余,陈琳滨喜欢背着画夹,游历中国的名山秀水,到处写生,用感悟大自然的常态之心去体验着笔墨的随和、平静、休闲境界,山川林木从他的心性流入笔端,因而他的山水画呈现出的不仅是山水之境,更有心境。
有评论家曾这样评价陈琳滨的画:陈琳滨的山水画通过其设置的意境,复述的外象,预想的意境,从中去演示他脑海中不断冲击的道家式的审美情怀,也可以说是其一种浪漫式的敏感。他的作品以墨与水之运用为主,通过两者的交互流动,流淌出水墨之清幽、空灵的审美效果。
二
陈琳滨来景德镇画瓷,是缘于著名陶瓷雕塑家刘超鸿教授的邀请。
此前,对景德镇陶瓷,陈琳滨只有一个概念性的了解,只知道景德镇是世界著名的瓷都,景德镇有许多陶瓷艺术家,但仅限于此,陶瓷是怎么画出来的,怎么烧制的就一片茫然了。今年6月,陈琳滨来到景德镇,在刘超鸿工作室与陶瓷绘画进行了轻轻一触。这一轻触,陈琳滨找到了另一番感觉。
8月26日,陈琳滨从九华山转道景德镇,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他说,自从6月来景德镇画瓷,亲身体验了一把,就深深地迷上了陶瓷,这是第三次来景德镇了,以后还要经常来。在陶瓷上绘画与在宣纸上绘画,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虽然材质不同、颜料不同,但艺术的道理是一致的。看着自己一件件青花山水作品的出炉,他兴奋得像个孩子。
虽然,陈琳滨在受访时一再说自己是抱着“玩”的态度来进行陶瓷创作的,然而看着他创作的那股投入和痴迷的劲头,他的“玩”就有着另一番意味了。
陈琳滨主要涉及的是青花山水创作。国画山水是陈琳滨的本行,他用国画的笔触,运用到陶瓷绘画中,在他看来,在陶瓷上绘画是一种体验、一种感觉、一种很舒服的享受。与景德镇陶瓷艺术家相比,陈琳滨的创作少了一种压力,那就是他画的作品不用考虑市场,他所有的陶瓷作品都作为自己的收藏,或送朋友,这大概就是陈琳滨所说的“玩”与“享受”吧。
对于景德镇的印象,陈琳滨说虽然与景德镇的艺术家接触得比较少,但本土艺术家的热情让他深刻体会到了。景德镇陶瓷艺术博大精深,让他流连忘返,他说,每次来景德镇,对景德镇陶瓷都有进一步的了解,学习、创作的激情越来越浓,自己不仅喜欢上了景德镇陶瓷,而且迷上了自己动笔在瓷胎上绘画。那种感觉就是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