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刚过,古彩传人李文遥家里,来厂几个陌生人。
那几个人是特意从外地起来来的,并带来了一件的古彩大花瓶,据说是李文遥的父亲、古彩大师李盛春生前的作品,想请李文遥看看是真是假。结果,是遗憾的,这件大花瓶是后人的仿制品。几位来访者不得不带着失望,离开了景德镇。·
对父亲和父亲的作品,李文遥太熟悉了,是不是父亲的作品,他一眼就能看出。我们也是通过李文遥的点滴回忆,来还原这位景德镇首批陶瓷美术家、在古彩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一代宗师李盛春的精彩人生。
瓷器记者张钧和/文
学徒崭露头角
李盛春,景德镇首批陶瓷美术家,别名三连。1903年9月出生在南昌县万舍街。兄弟五个,排行老三。李家在万舍街不是富户,但并不很艰难。小时侯,曾上过几年私塾,应该说,在那时还算是个有文化的人。但他的天赋,还是在绘画方面。
家里人看出了李盛春这方面的爱好,在他16岁那年,托亲戚把他带到了景德镇。景德镇一直是李盛春向往的艺术天堂,在离开家乡的头夜,李盛春兴奋得一夜没睡,临行前,眼睛都有点红肿。
上世纪初,景德镇古彩非常盛行。韧到景德镇的李盛春,就在麻石弄附近的一家红店学古彩绘画。古彩,又名硬彩,是景德镇陶瓷技术的优秀传统之一。为别于清代粉彩,一般称明代五彩和清代康熙五彩为古彩。古彩所描绘的对象常见的有人物、山水、龙凤、鸳鸯、松柏、灵芝、花草等。其技法特点是单线条平面,线条刚劲有力,笔画简练生动,色彩对比强烈,形象概括夸张,民间风格浓厚,装饰性强。古彩工序烦琐,练习古彩非常累,很多人因此选择了放弃。而李盛春却在古彩里找到了乐趣,并一头扎进古彩世界。因勤奋加天赋,李盛春的绘画技艺进步速度惊人。
一天,公和安瓷行的老板小老李,到红店选订瓷器,被李盛春的画技吸引,并开始暗中留意着这个毛头小子。经过一段时间观察,小老李直接找到红店老板,和他商议让李盛春结束学徒期,让他到瓷行工作。就这样,原定三年的学徒期,李盛春只用了一年半的时间,到公和安瓷行专业从事古彩绘画。
没有师傅的指点,在公和安,李盛春全凭自己不断地摸索和刻苦钻研,不仅能独立绘画、添彩,而且很陕成为了公和安最年轻的顶梁画师。那时,公和安主要从事仿古瓷经营,李盛春仿制的康熙五彩,成为行业里争桕订购的抢手品。
从出师,到1933年,李盛舂·一直在公和安当画师,并成就了他在陶瓷艺术界的声名:1933年,受南昌市陶瓷试验所之邀,已是而立之年的李盛春回到了南昌,并留在了南昌陶瓷试验所,画展览瓷。
这一别,就是15年。
逃难生涯
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今面爆发、,1939华3月27日,侵华日军进占南昌城,战火夺去许多人的生命,迫使无数人逃离了家园。为避战火,李盛春带着妻小,加入了逃难的行列,先后到了吉安、永丰、南城:;李文遥就出生在吉安。
李盛舂离开了家,也离开了陶瓷。一个艺术家,一旦离开了艺术,他的心理要承受着多大的折磨。为了养家,李盛春做起了肩挑生意,挑着货担,走村串街,一路叫卖。就这样,一个出色的陶瓷艺术家,一边逃难,一边做着货郎。
后来,他又在乡村小镇上做小吃卖。
“我父亲的厨艺很好,几桌酒席,他可以轻松拿下。他做的小吃,很有特色,很艺术。”谈起父亲逃难时的生活,李文遥说,从父亲做的小吃来看,父亲仍是无法割舍他对艺术的钟爱。
李盛春在小镇上摆的小吃摊,主要有油条、麻花和印子粑,这些都是李盛春自己做的。李文遥说,最好卖的是印子粑,不仅好吃,而且非常好看。原来,用来做粑的模具,是李盛春自己设计雕制的,图案精美,画面丰富,做出的粑很美,用李文遥的话说,就是很艺术。
抗战结束后,李盛春回到了南昌做小生意,春节时还做各式灯笼卖。在李盛春看来,虽然没有回到陶瓷艺术,但做灯笼,也算是一种艺术品,不仅能营生,也能多多少少找到一点艺术的安慰。
重回景德镇
李盛春再次回到景德镇,已经是1948年了,这时的他已经从一个毛头小伙子变成了有着丰富阅历的中年人。
“父亲在南昌做着小生意,一家人的生活,肯定是衣食无忧,然而,他却放弃了,又带着家小,来到了景德镇,他之所以这样选择,还是源于他对陶瓷艺术无法割舍的情怀。”李文遥说。
李盛春重回景德镇,仍旧从事古彩绘画。这时的景德镇瓷业已经跌入了低谷,做古彩的更是少之又少。李盛春带着家人,依旧是居无定所,先后租住在哲四巷、南门头和老当铺下弄。李文遥说,他都记不清楚搬过多少次家了,好在母亲和家人都非常理解父亲,十分支持父亲。
那段时期,李盛春重操旧业,他自己画,自己卖。尽管生活过得有些拮据,但他仍旧执拗地坚持着。正是因为李盛春的执著和坚持,使他在古彩艺术上积淀了浓厚的传统底蕴。在很多人纷纷放弃的时候,他继承了,并发展了。
艺术的春天
1949年,一声春雷,惊醒了昌江两岸,瓷都大地开始复苏。这是景德镇的春天,也是李盛春艺术生命的春天,他的艺术生命真正有了活力。
解放后,为抢救、保护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和复苏景德镇陶瓷,市政府把散落在民间的陶瓷艺人纷纷组织起来,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艺,并成立了景德镇工艺美术社。1953年,李盛春进入工艺美术社。
“解放后,到父亲退休,是父亲艺术创作的高峰期。”李文遥说。
因为政府重视,经常组织陶瓷艺术家进行创作、交流,使得他们有了更大的创作激情。李盛舂先后参加了1953年的赴苏展瓷,1955年的出口瓷和中德技术合作等创作活动。1956年调部陶瓷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
李盛春擅长传统的古彩技艺,在古彩装饰创新方面作了很多探索。他画的仿古瓷,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成为珍贵的艺术品。
李盛春善于运用优秀的传统技法,表现现实生活新内容,如“农林牧副渔”古彩瓷缸,他在500件的瓷缸上用牡丹穿枝的纹样组成的新的图案,盛开的牡丹和茁壮的枝叶穿插得生动自然,雄健有力,配以红绿鲜明的色彩,刚劲奔放的线条,给人以朝气蓬勃的感受。其他主要作品还有古彩鱼缸、古彩荷花瓶等。
正是因为李盛春在古彩技艺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1959年,李盛春被市政府评为“陶瓷美术家”,成为景德镇首批陶瓷美术家。当时,获得这个称号的仅有33人。
尽管自己的艺术价值获得了社会的认可、尽管自己已功成名就,然而李盛春却清醒地看到了自己的不足。1960年12月9日,李盛春在全市陶瓷美术界迎新座谈会上说:“画古彩我搞了几十年,过去总是搞些古装东西,近年来虽然画了些新内容,可是自己还是不满足,根据新的生活内容,在优秀传统基础上创新形式,这就是我们搞古彩艺术的正确道路。”
他这样说了,也这样做着,直到1986年他走到生命的终点。随和的人
今年69岁的李文遥,2008年被评为景德镇首批十大传统制瓷代表性传人——“古彩填画传人”。李文遥之所以醉心于古彩,就是来自父亲的熏陶,并在其父亲的指导下,一步步成长起来,这也是在完成父亲让古彩传承的遗愿。
“父亲对我们非常严格,他曾经收过几个徒弟,但因为学古彩很辛苦,很多人都半途而废了。父亲非常担心这门传统工艺失传,希望有人坚持下去,所以他送我进了陶院学古彩,每当我创作遇到解不开问题的时候,他就会指导指导。”李文遥说。
李盛春对家人非常严肃,然而对朋友却非常客气,为人大方,平易近人,非常随和。平时衣着也不太讲究,喜欢穿老式便衣,衣服大多是他妻子缝制的。因为他比较胖,同事和朋友都管他叫胖子。
李盛春有个独立的工作间,每当创作的时候,喜欢喝浓茶和抽烟。创作之余,喜欢约上几个好朋友上家里来,一起打麻将。当时他们家住在部陶研所四合院里,环境清雅,一边和朋友打牌,一边切磋着技艺。曾龙升、张舰,就是他们家的常客。
如今,李盛春已经去世23年了,他留下来的古彩作品和他对古彩所作出的成就,仍旧为人们所称道;李文遥说,他一面整理父亲遗留下来的作品和图稿,一面从事古彩创新研究和创作,让父亲的理想延续。